中國旅游地理學學術實踐的代際差異與學科轉型
本文選題:旅游地理學 + 學科轉型。 參考:《地理研究》2017年05期
【摘要】:以代際關系分析中國旅游地理學正在經歷的轉型,有助于厘清轉型背后的代際動力和轉型中出現的問題。依據"同期群效應"理論,將中國旅游地理學研究者劃分為開創(chuàng)代、第一代、中間代和新生代,并分析各代學者因學術經歷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學術特征。研究認為,世代之間基于代際差異的學術互動是當前中國旅游地理學出現研究問題轉型、學科認知轉型、理論認知轉型和研究方法轉型的重要原因。出現轉型前景尚不明朗,轉型中出現了引領性問題體系的缺失、學科范疇的迷惘和理論觀念的分歧等問題,中國旅游地理學研究者應通力合作建立引領性問題體系,以地理學思維破除學科迷惘,建立具有包容性的理論觀。
[Abstract]:It is helpful to clarify the intergenerational motive force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ourism geography in China by analyzing the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simultaneous group effect", Chinese tourism geography researcher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generations: the first generation, the middle generation and the new generation, and the different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formed by the scholars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due to their different academic experiences are analyze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intergenerational academic interaction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earch problems, subject cognition, theoretical cogni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in Chinese tourism geography. The prospect of the transition is still unclear, the lack of the leading problem system, the confusion of the subject category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theory idea, etc., the researchers of Chinese tourism geography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establish the leading problem system. In order to break down the confusion of the subject with geographical thinking, we should establish an inclusive view of theory.
【作者單位】: 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guī)劃學院;中山大學旅游發(fā)展與規(guī)劃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201139,41571137)
【分類號】:F590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金波,蔡運龍;西方國家旅游地理學進展[J];人文地理;2002年03期
2 高陽;郝革宗;;中國旅游地理學1998至2004的進展[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4期
3 李勝芬;旅游地理學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教學研究;2005年01期
4 褚秀彩;張亞卿;賈士義;;淺談旅游地理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5 張新;楊漢濤;;論旅游地理學的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J];時代經貿;2006年06期
6 齊興田;陳季;黃秀英;;高校旅游地理學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研究[J];才智;2008年16期
7 明慶忠;陳英;;旅游產業(yè)地理:旅游地理學研究的核心與主題[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8 保繼剛;;從理想主義、現實主義到理想主義理性回歸——中國旅游地理學發(fā)展30年回顧[J];地理學報;2009年10期
9 黃彩霞;;淺析旅游地理學新教法[J];科技信息;2010年03期
10 張梅;于麗麗;;旅游地理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初探[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孫文昌;;應用旅游地理學在中國的進展[A];區(qū)域旅游開發(fā)研究[C];1990年
2 秦關民;;當前我國旅游地理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A];區(qū)域旅游開發(fā)與嶗山風景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C];1999年
3 吳必虎;;蘇聯(lián)東歐旅游地理學發(fā)展綜述[A];旅游開發(fā)與旅游地理[C];1989年
4 王興山;;基于高校旅游本科專業(yè)課程設置的旅游地理學學科地位及存在問題淺析[A];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5 陳傳康;;應用旅游地理學與區(qū)域旅游投資結構分析(以韶關和清遠兩市為例)[A];區(qū)域旅游開發(fā)研究[C];1990年
6 張捷;;旅游地理學的自然地理屬性探討[A];中國地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7 陳傳康;;序言[A];旅游開發(fā)與旅游地理[C];1989年
8 張祖群;;盧云亭學術生命路徑與學術樹研究[A];2012中國旅游科學年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黃靜;旅游地理學教學的人文素養(yǎng)培育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08年
2 鄭芝鴻;啟發(fā)式教學在本科旅游地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廣州大學;2013年
3 勾志國;成都市游憩地空間格局及合理利用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03108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031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