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體效用的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機制研究
本文關鍵詞:基于主體效用的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機制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效用理論 產學研 協同創(chuàng)新機制 系統動力學
【摘要】: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作為國家協同創(chuàng)新體系的一部分,是提高產學研各主體實力,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學者研究的重要議題。目前,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已廣泛開展,但尚未構建長效機制。因此,從新的理論視角對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機制進行研究具有必要性。鑒于此,本文從效用理論視角對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機制進行研究,通過因子分析法及層次分析法評價主體效用需求,并對各主體的主客觀效用需求進行分析,之后通過系統動力學方法驗證創(chuàng)新主體效用與協同創(chuàng)新機制有效性之間的關系。首先,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定義協同創(chuàng)新主體效用相關概念及協同創(chuàng)新利益,初步篩選指標,并運用因子分析法確定包括經濟利益、知識利益、人才培養(yǎng)利益3個一級指標及12個二級指標在內的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主體效用需求評價指標體系;其次,在已建立的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建立層次結構模型,通過層次分析法確定各主體的主客觀效用需求,分析各主體主客觀效用需求之間的差異;最后,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分析效用理論視角下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機制有效性特點,引入系統動力學方法,在效用理論的基礎上構建包括產學研主體效用子系統、產出子系統、長效性子系統及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機制有效性子系統在內的系統動力學模型,論證了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主體效用與協同創(chuàng)新機制有效性之間的關系。本文結論及創(chuàng)新性主要包括:(1)構建了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主體效用需求指標體系,包括3個一級指標及12個二級指標;(2)產學研實際運行過程中,各主體的主觀效用需求都不同程度的偏離了其組織宗旨,且均表現出最為重視經濟利益,對知識及人才培養(yǎng)利益的主觀效用需求明顯低于基于其組織宗旨的客觀效用需求;企業(yè)更為重視與學研方之間的資源互補;高校及科研院所表現出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本文認為這與其對經濟利益的重視程度有關;高校及科研院所在產學研運行中對知識利益的重視程度較低,表明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目前主要為技術交易,主體間協同程度較低;(3)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主體主客觀效用差異越小,協同創(chuàng)新機制越有效;(4)科技成果轉化率對于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產出系統及協同創(chuàng)新機制有效性系統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本文基于效用理論,對主體效用需求進行評價與分析,研究了創(chuàng)新主體效用與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機制之間的關系,提出了研究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的效用理論新視角,也為構建有效的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機制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持。
【關鍵詞】:效用理論 產學研 協同創(chuàng)新機制 系統動力學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G322;F273.1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緒論10-14
-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10-11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義11
- 1.2 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11-12
- 1.2.1 主要研究內容11-12
- 1.2.2 研究方法12
- 1.3 技術路線12-14
- 2 文獻綜述14-22
- 2.1 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機制研究現狀14-16
- 2.1.1 動力機制14
- 2.1.2 協同模式14
- 2.1.3 知識管理協同機制14-15
- 2.1.4 利益分配機制15
- 2.1.5 風險管理機制15
- 2.1.6 績效評價機制15-16
- 2.2 效用理論16-18
- 2.2.1 古典經濟學效用理論16-17
- 2.2.2 新古典經濟學效用理論17
- 2.2.3 感受效用與決策效用17-18
- 2.3 主體效用在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中的應用18-19
- 2.3.1 基于組織宗旨的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主體利益需求18
- 2.3.2 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主體實際利益需求18-19
- 2.3.3 從效用角度對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進行的研究19
- 2.4 研究述評19-22
- 3 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主體效用需求指標體系構建22-34
- 3.1 相關概念界定22-23
- 3.1.1 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主體效用及相關概念界定22
- 3.1.2 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利益界定22-23
- 3.2 指標選取的原則及思路23-24
- 3.2.1 指標選取的原則23-24
- 3.2.2 指標選擇的思路24
- 3.3 主體效用需求指標體系確定24-34
- 3.3.1 效用需求指標的獲取24-29
- 3.3.2 評價指標體系的確定29-34
- 4 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主體效用需求評價及分析34-46
- 4.1 評價方法及選擇34-35
- 4.1.1 效用評價方法34-35
- 4.1.2 層次分析法原理及其適用性35
- 4.2 主體效用需求評價35-43
- 4.2.1 層次分析法的應用步驟35-37
- 4.2.2 層次分析法確定各主體效用需求37-43
- 4.3 分析比較與結論43-46
- 4.3.1 企業(yè)效用需求分析43
- 4.3.2 高校效用需求分析43-44
- 4.3.3 科研院所效用需求分析44-45
- 4.3.4 結論45-46
- 5 效用理論視角下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機制有效性研究46-54
- 5.1 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機制有效性特點46-47
- 5.1.1 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與一般戰(zhàn)略聯盟機制的相似性46
- 5.1.2 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機制的特殊性46-47
- 5.2 產學研主體效用與協同創(chuàng)新機制有效性之間的關系研究47-53
- 5.2.1 基于主體效用的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機制有效性的系統動力學模型48-50
- 5.2.2 基于主體效用的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機制有效性演化和仿真分析50-53
- 5.3 本章小結53-54
- 6 結論與展望54-58
- 6.1 主要結論54-56
- 6.2 研究展望56-58
- 致謝58-60
- 參考文獻60-64
- 附錄1 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主體需求調查問卷64-68
-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6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何文彬;新疆上市公司效用分析[J];西部論叢;2002年08期
2 何朝遠;企業(yè)工資的效用分析[J];玻璃纖維;2004年02期
3 譚重慶,彭六保;我國成本-效用分析方法的應用現狀與展望[J];中南藥學;2005年04期
4 陳強;沈鵬熠;;跨文化的品牌可信度效用分析[J];市場論壇;2006年08期
5 向贛生;雷滿麗;;戰(zhàn)略聯盟的效用分析[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11期
6 吳晶;;成本-效用分析系列介紹之一 效用及成本-效用的基本概念和使用范圍[J];中國藥物經濟學;2008年01期
7 解志韜;田新民;祝金龍;;購物效用影響消費者對超市選擇的實證研究[J];商業(yè)研究;2010年01期
8 姚平華;劉鈺;黃燕玲;歐陽飛;;基本單位名錄庫的效用分析及改革探討[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0年14期
9 王振華;;我國產業(yè)競爭力成因效用分析[J];中國市場;2010年49期
10 徐琬君;;災后重建背景下政府投資對就業(yè)影響效用分析[J];知識經濟;201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王漢生;;效用度量的新方法及其度量結果[A];陜西省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2010年年會“西部大開發(fā)10年”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劉靜;李瑞華;;隱性關聯交易的大股東支撐效用分析——基于綠大地的案例[A];中國會計學會會計基礎理論專業(yè)委員會2012年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3 張文冶;羅維;;住宅區(qū)位、面積和自身質量的效用分析法[A];全國青年管理科學與系統科學論文集第5卷[C];1999年
4 屈紹金;;70m三用工作船DP-2系統的功率管理及效用分析[A];福建省科協第八屆學術年會船舶及海洋工程分會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 楊衛(wèi)東;國企的效用分析[N];光明日報;2011年
2 邱世猶;維護健康權,,提高生存質量[N];醫(yī)藥經濟報;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姜強男;基于主體效用的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機制研究[D];重慶理工大學;2016年
2 郝身永;經濟學“效用”概念物質化與反物質化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3 萬守剛;“老工房”的居住效用分析[D];復旦大學;2008年
4 鄧暉;非營利組織在我國大學生就業(yè)中的效用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朱旭;模糊多屬性效用分析法及其應用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
6 張珍年;村落經濟與孩子成本效用變化的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磊;企業(yè)招聘中的面試效用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86996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keyanlw/869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