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建設與管理研究
本文關鍵詞: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建設與管理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 學科交叉 建設 管理 高校
【摘要】:隨著人類對自然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認識的不斷深入,科學研究問題越來越復雜,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與相互滲透已成為當代科學發(fā)展的主要趨勢。高校作為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中的重要主體,是進行學科交叉科技創(chuàng)新的中堅力量。學科交叉型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就是為了適應當前科技創(chuàng)新環(huán)境而提出的一種新型科研組織模式,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對優(yōu)化配置高?蒲匈Y源,進一步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及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本文采用情報學、管理學等學科領域的相關理論方法,嘗試對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的基本內涵、形成機理、建設思路、管理方法等論題進行深入研究,以期為高等院校進行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建設管理提供理論指導及參考借鑒。文中附圖2幅,表14個。全文約12萬字,共分為6個部分,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首先是對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面臨的挑戰(zhàn)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問題,闡釋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義及主要的研究方法,并對本文研究中所涵蓋的理論基礎進行總結,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創(chuàng)新點。 第二章對與本文有關的國內外研究成果進行述評。其中主要對團隊內涵及特征、團隊形成動因、團隊建設與管理、高?蒲袌F隊的定義、特點、類型、建設與管理、學科交叉的概念、學科交叉型研究組織的類型、建設與管理、學科交叉型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的內涵、特征等內容進行述評,并對學科交叉型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的定義、特征、類型等進行了詳細論述。 第三章采用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的形成要素進行分析,構建了團隊目標、人才儲備、制度保障、團隊文化、支撐平臺為5個一級要素,團隊負責人、團隊的研究人員、人事聘用制度、績效考評制度、職稱晉升制度、薪酬分配制度、團隊內部交流機制、團隊內部競爭機制、團隊內部合作機制、團隊的設備平臺、團隊的協(xié)作平臺、團隊的知識平臺、團隊的合作平臺和團隊的辦公場所為16個二級要素的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形成要素體系。采用相關分析與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方法得出團隊目標、制度保障、團隊文化三個要素為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形成的核心影響要素。并在此基礎上從外部環(huán)境及團隊構建兩個方面提出了學科交叉型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形成的主要障礙。 第四章首先對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的組建原則、組建步驟、組建路徑等內容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制度建設、平臺建設、文化建設等具體的建設內容進行詳細論述。 第五章從管理的本質、管理的基本目標、管理中的關系范疇、管理范式構建等方面對學科交叉型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管理的內涵進行界定和梳理,并重點對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中的組織管理、知識管理、運作管理、資源管理、績效管理等內容進行詳細論述。 第六章對全文研究進行總結,提出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對未來的研究進行展望。
【關鍵詞】: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 學科交叉 建設 管理 高校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G644;G322.2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6
- 第1章 緒論16-34
- 1.1 研究問題的提出16-22
- 1.1.1 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發(fā)展現(xiàn)狀16-19
- 1.1.2 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19-21
- 1.1.3 本文研究問題21-22
-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22-24
- 1.2.1 研究目的22-23
- 1.2.2 論意義23
- 1.2.3 實踐意義23-24
- 1.3 研究方法與內容24-25
- 1.3.1 研究方法24
- 1.3.2 研究內容與框架24-25
- 1.4 研究的理論依據(jù)25-32
- 1.4.1 組織管理理論25-27
- 1.4.2 知識管理理論27-29
- 1.4.3 激勵理論29-31
- 1.4.4 沖突管理理論31-32
- 1.5 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32-34
- 第2章 研究述評34-63
- 2.1 文獻檢索情況34-35
- 2.2 關于團隊的研究35-40
- 2.2.1 團隊的內涵及特征35-36
- 2.2.2 團隊形成動因36-37
- 2.2.3 團隊建設37-39
- 2.2.4 團隊管理39-40
- 2.3 關于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的研究40-46
- 2.3.1 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的定義40-41
- 2.3.2 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的特點及類型41-43
- 2.3.3 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的建設43-44
- 2.3.4 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的管理44-46
- 2.4 關于學科交叉的研究46-57
- 2.4.1 學科交叉的概念46-50
- 2.4.2 學科交叉研究50-52
- 2.4.3 學科交叉型研究組織的類型52-55
- 2.4.4 學科交叉型研究組織的建設55
- 2.4.5 學科交叉型研究組織的管理55-57
- 2.5 關于學科交叉型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的研究57-61
- 2.5.1 研究現(xiàn)狀概述57-58
- 2.5.2 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的定義58-59
- 2.5.3 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的特征59
- 2.5.4 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的類型59-61
- 2.6 本章小結61-63
- 第3章 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形成機理研究63-87
- 3.1 研究方法63-74
- 3.1.1 研究對象及研究工具64
- 3.1.2 問卷設計流程及方法64-67
- 3.1.3 統(tǒng)計分析流程及方法67-68
- 3.1.4 開放式調查問卷的設計及處理68-69
- 3.1.5 結構式調查問卷的設計及處理69-74
- 3.2 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形成要素分析74-80
- 3.2.1 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74-76
- 3.2.2 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76-78
- 3.2.3 相關分析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78-80
- 3.3 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形成障礙分析80-85
- 3.3.1 外部環(huán)境中的障礙因素分析81-83
- 3.3.2 團隊構建中的障礙因素分析83-85
- 3.4 本章小結85-87
- 第4章 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建設研究87-114
- 4.1 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的團隊組建87-97
- 4.1.1 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組建的基礎87-89
- 4.1.2 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組建的原則89-91
- 4.1.3 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組建的途徑91-94
- 4.1.4 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組建的步驟94-97
- 4.2 學科交叉型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的制度建設97-100
- 4.2.1 人事聘用制度的建設97-98
- 4.2.2 績效考評制度的建設98-99
- 4.2.3 職稱晉升制度的建設99
- 4.2.4 薪酬分配制度的建設99-100
- 4.3 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的研究平臺建設100-102
- 4.3.1 設備平臺建設100-101
- 4.3.2 協(xié)作平臺建設101
- 4.3.3 知識平臺建設101-102
- 4.3.4 合作平臺建設102
- 4.4 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的團隊文化建設102-113
- 4.4.1 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文化建設的作用103-104
- 4.4.2 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文化建設的內容104-106
- 4.4.3 學科交叉型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文化建設的障礙106-110
- 4.4.4 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文化建設的途徑110-113
- 4.5 本章小結113-114
- 第5章 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管理研究114-147
- 5.1 學科交叉型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管理內涵分析114-119
- 5.1.1 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管理的本質114-116
- 5.1.2 學科交叉型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管理的基本目標116-117
- 5.1.3 學科交叉型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管理中的關系范疇117-118
- 5.1.4 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管理的“范式”構建118-119
- 5.2 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管理的原則119-122
- 5.2.1 整體性原則120
- 5.2.2 開放性原則120-121
- 5.2.3 創(chuàng)新性原則121
- 5.2.4 靈活性原則121-122
- 5.2.5 協(xié)作性原則122
- 5.2.6 高效性原則122
- 5.3 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組織管理122-127
- 5.3.1 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的組織屬性122-123
- 5.3.2 組織體系管理123-124
- 5.3.3 組織制度管理124-125
- 5.3.4 組織流程管理125-127
- 5.4 學科交叉型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資源管理127-130
- 5.4.1 人力資源管理128-129
- 5.4.2 信息資源管理129-130
- 5.4.3 設備資源管理130
- 5.5 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知識管理130-136
- 5.5.1 團隊知識管理概述131-132
- 5.5.2 團隊知識管理基本體系132-133
- 5.5.3 團隊知識交流策略133-135
- 5.5.4 團隊知識管理的功能擴展135-136
- 5.6 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運作管理136-139
- 5.6.1 團隊組建期管理136-137
- 5.6.2 團隊成長期管理137
- 5.6.3 團隊成熟期管理137-138
- 5.6.4 團隊低迷期管理138
- 5.6.5 團隊重構期管理138-139
- 5.7 學科交叉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績效管理139-146
- 5.7.1 績效管理的目的139-140
- 5.7.2 績效管理的原則140-141
- 5.7.3 績效管理的功能141
- 5.7.4 績效管理的流程141-143
- 5.7.5 績效管理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143-145
- 5.7.6 績效管理實施的保障措施145-146
- 5.8 本章小結146-147
- 第6章 結語147-150
- 6.1 總結147-148
- 6.2 展望148-150
- 參考文獻150-155
- 附錄:調查問卷1155-156
- 附錄:調查問卷2156-160
- 攻讀學位期間的科研情況160-161
- 致謝16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池穎;;探析我國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建設的動因[J];才智;2009年31期
2 李巨光;李璐;;科研院所績效管理的難點與對策[J];中國人才;2009年23期
3 黎加厚;知識管理對網(wǎng)絡時代電化教育的啟迪(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4 宮麗華;;地方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建設的制約因素分析[J];東岳論叢;2010年07期
5 覃麗;;不同生命階段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的動態(tài)功能匹配初探[J];大眾科技;2006年01期
6 陳尚義;吳秋明;;論團隊建設[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7 尹潔;楊建超;;大學生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內部知識轉移的影響因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8 吳世勇;鄧毅;;廣州市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建設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2年01期
9 楊琳;吳磊;;高?蒲袌F隊文化建設研究[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10 王興成;跨學科研究及其組織管理[J];國外社會科學;1986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晉琳琳;孫海法;;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的組織資源管理研究[A];第九屆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趙曉春;跨學科研究與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建設[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2 賈利軍;大學生就業(yè)能力結構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3 程妍;跨學科研究與研究型大學建設[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4 李尚群;創(chuàng)新團隊論[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5 池穎;我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建設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6 林莉;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創(chuàng)新行為及其系統(tǒng)動力學模型建構的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86800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keyanlw/868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