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雙一流”高校專利技術轉移速度研究——基于專利許可轉讓年齡的多維比較和歷時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7-08 12:12
[目的/意義]技術轉移速度決定技術成果的市場價值,代表著企業(yè)對新技術的敏感度,也反映了高校的社會服務效率。[方法/過程]以"雙一流"高校為例,從incoPat數據庫獲取專利數據,計算專利許可轉讓年齡并進行多維比較和歷時分析,揭示高校專利技術轉移速度的分布及變化規(guī)律。[結果/結論]專利技術轉移數量不斷攀升,但速度未能提升,專利許可轉讓時滯有所延長;高校專利技術轉移速度受到合作模式、專利類型、轉移形式、交易對象性質、行業(yè)類型等因素影響;在數量和速度二維框架下,專利技術轉移效率存在顯著的校際差異,只有少數高校能兼顧數量與速度。
【文章來源】:情報理論與實踐. 2020,43(1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7 頁
【部分圖文】:
專利技術轉移年齡的整體分布規(guī)律
為考察高校專利技術轉移速度的歷時變化規(guī)律及趨勢,我們繪制了專利技術轉移年齡的小提琴圖,如圖3所示,根據圖中展示的年度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數、四分位數,考察各年度專利技術轉移年齡的分布狀況及離散程度,再從歷時角度分析其在近20年間的變化情況。圖3的數據分布呈現出階段性波動,大部分年份專利技術轉移年齡中位數在3~5年之間。以2008年為界,在此以后技術轉移年齡明顯大于2008年以前。從歷時變化情況來看,2008年以前數據波動較大;2008—2016連續(xù)多年中位數和四分位數保持一定的穩(wěn)定性,數據分布的離散程度有所增強;自2016年起中位數和四分位數均顯著上揚,但離散程度卻有所降低。整體而言歷時分析并未發(fā)現明顯的規(guī)律性特征,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長達19年的觀察期內“雙一流”高校的專利技術轉移速度沒有提升,專利技術轉移年齡較之2008年以前反而顯著增加,2016年以后又有上揚趨勢。盡管在此期間專利技術轉移數量有了顯著的增長,但速度未獲得明顯改善,專利技術轉移時滯不僅沒有縮短反而有所延長,尤其2016年以后出現的上揚趨勢值得警惕,這標志著當前以及未來一段時期高校專利技術轉移速度仍有下降之勢。
教育部公布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包含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其中A類36所和B類6所,以此42所高校為樣本,在incoPat中以專利權人為檢索字段查找各個高校的專利,下載題錄信息并匯總整理,包括申請日、發(fā)明人、專利權人、法律狀態(tài)、國民經濟分類、轉讓人/受讓人、許可人/被許可人、備案生效日等,數據下載時間為2019年12月20—25日。經清洗和篩選共獲得專利(族)829242件,剔除狀態(tài)為“審中”“駁回”“撤回”“未授權放棄”等情況,實際獲得授權的專利為579468件,其中,25537件發(fā)生轉讓(4.41%),7314件發(fā)生許可(1.26%),轉讓和許可兩種轉移形式的比例分別為77.74%和22.26%。各年度的申請量、授權量和轉移量如圖1所示。初始數據集合中2001年以前的許可和轉讓記錄幾乎為零,本文將時間窗口限定為2001—2019年,隨后的計量分析均以42所高校為對象,以它們在此時間段對外許可或轉讓的32848件專利為樣本數據。許可和轉讓均表征專利成果獲得他人認可和使用,實現產業(yè)化轉移,本文將專利技術轉移定義為許可和轉讓兩種形式,轉讓人與許可人是技術輸出方,受讓人與被許可人是技術輸入方?紤]到一件專利在其生命周期中可能先后發(fā)生多次許可或轉讓,本文以該專利首次發(fā)生許可或轉讓的年齡為準,統(tǒng)稱為專利技術轉移年齡,以備案生效日減專利申請日計算(精確到天),再將所得天數除以365折算為年。以往類似研究在計算技術轉移年齡時多是兩個年份直接相減,例如1月1日和12月31日雖年份相同但時滯差別很大,本文采用“以天折算為年”的計算方法,結果更為精確。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技術領域對不同地區(qū)創(chuàng)新主體專利運用方式影響研究——以“中國專利獎”獲獎專利為例[J]. 鄧思銘,喬永忠. 情報雜志. 2020(02)
[2]地理距離阻礙大學—企業(yè)技術轉移速度嗎?——大學制度背景與研發(fā)網絡嵌入的調節(jié)作用[J]. 馬榮康,李少敏.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19(11)
[3]專利權人商品化動機及政策效果分析——以我國高校轉化專利為例[J]. 胡琨,王興旺,吉久明. 情報雜志. 2019(06)
[4]產學專利合作網絡:結構演變與知識流動——合作形式視角[J]. 王文靜,趙江坤.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9(07)
[5]我國個人專利維持之謎——市場摩擦的證據[J]. 孫震. 科研管理. 2019(03)
[6]精細化管理視角下高校專利轉移管理問題與國別借鑒研究[J]. 常旭華.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17(05)
[7]2008—2012年我國高校專利許可現狀研究——基于普通高校與重點高校的專利許可比較[J]. 吳笑,柳美君,李偉平,王元地,秦穎. 科技管理研究. 2015(20)
[8]基于技術知識屬性的中國企業(yè)外部技術選擇的現狀和特征識別[J]. 王元地,朱容嬌,祁云茹,金珺,黃加順.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14(10)
[9]中國企業(yè)專利實施和產業(yè)化問題研究[J]. 毛昊,劉澄,林瀚. 科學學研究. 2013(12)
本文編號:3271543
【文章來源】:情報理論與實踐. 2020,43(1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7 頁
【部分圖文】:
專利技術轉移年齡的整體分布規(guī)律
為考察高校專利技術轉移速度的歷時變化規(guī)律及趨勢,我們繪制了專利技術轉移年齡的小提琴圖,如圖3所示,根據圖中展示的年度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數、四分位數,考察各年度專利技術轉移年齡的分布狀況及離散程度,再從歷時角度分析其在近20年間的變化情況。圖3的數據分布呈現出階段性波動,大部分年份專利技術轉移年齡中位數在3~5年之間。以2008年為界,在此以后技術轉移年齡明顯大于2008年以前。從歷時變化情況來看,2008年以前數據波動較大;2008—2016連續(xù)多年中位數和四分位數保持一定的穩(wěn)定性,數據分布的離散程度有所增強;自2016年起中位數和四分位數均顯著上揚,但離散程度卻有所降低。整體而言歷時分析并未發(fā)現明顯的規(guī)律性特征,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長達19年的觀察期內“雙一流”高校的專利技術轉移速度沒有提升,專利技術轉移年齡較之2008年以前反而顯著增加,2016年以后又有上揚趨勢。盡管在此期間專利技術轉移數量有了顯著的增長,但速度未獲得明顯改善,專利技術轉移時滯不僅沒有縮短反而有所延長,尤其2016年以后出現的上揚趨勢值得警惕,這標志著當前以及未來一段時期高校專利技術轉移速度仍有下降之勢。
教育部公布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包含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其中A類36所和B類6所,以此42所高校為樣本,在incoPat中以專利權人為檢索字段查找各個高校的專利,下載題錄信息并匯總整理,包括申請日、發(fā)明人、專利權人、法律狀態(tài)、國民經濟分類、轉讓人/受讓人、許可人/被許可人、備案生效日等,數據下載時間為2019年12月20—25日。經清洗和篩選共獲得專利(族)829242件,剔除狀態(tài)為“審中”“駁回”“撤回”“未授權放棄”等情況,實際獲得授權的專利為579468件,其中,25537件發(fā)生轉讓(4.41%),7314件發(fā)生許可(1.26%),轉讓和許可兩種轉移形式的比例分別為77.74%和22.26%。各年度的申請量、授權量和轉移量如圖1所示。初始數據集合中2001年以前的許可和轉讓記錄幾乎為零,本文將時間窗口限定為2001—2019年,隨后的計量分析均以42所高校為對象,以它們在此時間段對外許可或轉讓的32848件專利為樣本數據。許可和轉讓均表征專利成果獲得他人認可和使用,實現產業(yè)化轉移,本文將專利技術轉移定義為許可和轉讓兩種形式,轉讓人與許可人是技術輸出方,受讓人與被許可人是技術輸入方?紤]到一件專利在其生命周期中可能先后發(fā)生多次許可或轉讓,本文以該專利首次發(fā)生許可或轉讓的年齡為準,統(tǒng)稱為專利技術轉移年齡,以備案生效日減專利申請日計算(精確到天),再將所得天數除以365折算為年。以往類似研究在計算技術轉移年齡時多是兩個年份直接相減,例如1月1日和12月31日雖年份相同但時滯差別很大,本文采用“以天折算為年”的計算方法,結果更為精確。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技術領域對不同地區(qū)創(chuàng)新主體專利運用方式影響研究——以“中國專利獎”獲獎專利為例[J]. 鄧思銘,喬永忠. 情報雜志. 2020(02)
[2]地理距離阻礙大學—企業(yè)技術轉移速度嗎?——大學制度背景與研發(fā)網絡嵌入的調節(jié)作用[J]. 馬榮康,李少敏.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19(11)
[3]專利權人商品化動機及政策效果分析——以我國高校轉化專利為例[J]. 胡琨,王興旺,吉久明. 情報雜志. 2019(06)
[4]產學專利合作網絡:結構演變與知識流動——合作形式視角[J]. 王文靜,趙江坤.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9(07)
[5]我國個人專利維持之謎——市場摩擦的證據[J]. 孫震. 科研管理. 2019(03)
[6]精細化管理視角下高校專利轉移管理問題與國別借鑒研究[J]. 常旭華.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17(05)
[7]2008—2012年我國高校專利許可現狀研究——基于普通高校與重點高校的專利許可比較[J]. 吳笑,柳美君,李偉平,王元地,秦穎. 科技管理研究. 2015(20)
[8]基于技術知識屬性的中國企業(yè)外部技術選擇的現狀和特征識別[J]. 王元地,朱容嬌,祁云茹,金珺,黃加順.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14(10)
[9]中國企業(yè)專利實施和產業(yè)化問題研究[J]. 毛昊,劉澄,林瀚. 科學學研究. 2013(12)
本文編號:327154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keyanlw/3271543.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