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本海默的科研管理及科學政治觀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25 22:19
朝鮮地下核試驗及伊朗核危機使本已不安的國際形勢更加動蕩,也再度把世人的關注聚焦到核問題上。而我的思路也被拉回到了60多年前,開始對“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進行研究。奧本海默出生于美國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接受過良好的家庭和中學教育,他從哈佛大學畢業(yè)后遠赴歐洲深造。此時正值量子革命時期,奧本海默的聰穎和汗水使他在量子領域做出了許多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他很快就成為譽滿世界的青年物理學家。奧本海默不僅在科學上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而且具有深厚的科學思想,但是,學界對后者研究不多;パa性思想和開放性思想雖然是玻爾提出的,但是奧本海默在對其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非常成功地加以擴展和實際應用。奧本海默將互補性思想應用于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管理當中,用它來作為處理工作中所遇到的科學與政治關系問題的基礎和理論指導;原子彈橫空出世之后,他又極力推行開放性思想,主張向其他國家開放核信息,以此來達到相互信任的目的,并藉以最終消除核威脅。但是,奧本海默的這種基于開放性的國際控制思路在蘇聯(lián)爆炸原子彈后迅速淡出了美國政界的視線。后來,他參與了“氫彈之爭”,并被扣上了“反對氫彈的主謀”的帽子,他在政治上開始失意,并最終于1954...
【文章來源】:山東大學山東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4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科學經歷及貢獻
一、早期歲月
二、游學歐洲
三、伯克利時期
四、原子彈工程
五、后期的科學工作
第二章 互補性思想與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管理
一、互補性思想的提出
二、奧本海默對互補性內涵的擴展
三、軍事化、科學自主性與協(xié)調
第三章 開放性思想與原子能國際控制
一、開放性思想之開創(chuàng)
二、奧本海默對開放性思想的認同
三、基于開放性的國際控制
四、世界政府與國際控制之比較
五、艾奇遜—利連薩爾報告:基于開放性的國際控制思想的體現(xiàn)
第四章 奧本海默的科學政治觀
一、氫彈之爭
二、科學與政治互補關系
結語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及參編著作
致謝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曼哈頓工程與科學家的社會責任[J]. 楊艦,劉丹鶴.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04)
[2]科學家的社會責任"問題的由來與發(fā)展[J]. 莫少群.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3(06)
[3]科學家的社會責任:奧本海默悲劇的啟示[J]. 葉繼紅. 道德與文明. 2002(05)
[4]科學家的社會責任——以“曼哈頓計劃”為例[J]. 葉繼紅. 科學學研究. 2001(04)
[5]大科學時代科學家的社會責任[J]. 刁生富.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1(07)
[6]科學與政治的結合:必然性與復雜性[J]. 李正風. 科學學研究. 2000(02)
[7]怎樣科學地認識玻爾的互補原理[J]. 陳建中.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8(02)
[8]原子時代最具遠見的先驅——利奧·西拉德[J]. 劉國平.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7(04)
[9]論玻爾互補原理的重大科學認識論意義[J]. 高興華.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4(02)
[10]奧本海默—特勒之爭及其現(xiàn)代意義[J]. 璐羽. 自然辯證法通訊. 1990(01)
本文編號:2938489
【文章來源】:山東大學山東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4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科學經歷及貢獻
一、早期歲月
二、游學歐洲
三、伯克利時期
四、原子彈工程
五、后期的科學工作
第二章 互補性思想與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管理
一、互補性思想的提出
二、奧本海默對互補性內涵的擴展
三、軍事化、科學自主性與協(xié)調
第三章 開放性思想與原子能國際控制
一、開放性思想之開創(chuàng)
二、奧本海默對開放性思想的認同
三、基于開放性的國際控制
四、世界政府與國際控制之比較
五、艾奇遜—利連薩爾報告:基于開放性的國際控制思想的體現(xiàn)
第四章 奧本海默的科學政治觀
一、氫彈之爭
二、科學與政治互補關系
結語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及參編著作
致謝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曼哈頓工程與科學家的社會責任[J]. 楊艦,劉丹鶴.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04)
[2]科學家的社會責任"問題的由來與發(fā)展[J]. 莫少群.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3(06)
[3]科學家的社會責任:奧本海默悲劇的啟示[J]. 葉繼紅. 道德與文明. 2002(05)
[4]科學家的社會責任——以“曼哈頓計劃”為例[J]. 葉繼紅. 科學學研究. 2001(04)
[5]大科學時代科學家的社會責任[J]. 刁生富.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1(07)
[6]科學與政治的結合:必然性與復雜性[J]. 李正風. 科學學研究. 2000(02)
[7]怎樣科學地認識玻爾的互補原理[J]. 陳建中.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8(02)
[8]原子時代最具遠見的先驅——利奧·西拉德[J]. 劉國平.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7(04)
[9]論玻爾互補原理的重大科學認識論意義[J]. 高興華.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4(02)
[10]奧本海默—特勒之爭及其現(xiàn)代意義[J]. 璐羽. 自然辯證法通訊. 1990(01)
本文編號:293848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keyanlw/2938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