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貌特征的青藏高原邊緣泥石流溝分類
發(fā)布時間:2022-02-15 18:21
青藏高原地形急變帶受構造運動、極端降水等因素的影響,呈現泥石流高發(fā)、群發(fā)的特點。對泥石流溝地貌特征的科學分類有利于探索泥石流發(fā)生機制、確定防治對策,對山區(qū)防災減災和生態(tài)修復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青藏高原邊緣7個泥石流高發(fā)流域為研究對象,開展地貌測量和統計分析。通過非度量多維尺度分析,將泥石流溝分為3種類型:I型是基巖下切區(qū)暴雨型泥石流;II型是基巖下切區(qū)冰川融水型泥石流;III型是沉積盆地下切區(qū)暴雨型泥石流。通過Kruskal-Wallis檢驗進一步分析3類泥石流溝地貌差異性,從地質、地貌與氣候等方面探討了3類泥石流溝的松散物來源與水沙輸移特性。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II型泥石流的活躍性將增大;隨著極端降雨頻率的增加,I型和III型泥石流活躍性也將增加。
【文章來源】:地理學報. 2020,75(07)北大核心CSSCIEICSCD
【文章頁數】:13 頁
【部分圖文】:
泥石流溝在二維非度量尺度空間分布
III型泥石流溝內沉積物易遭受水力侵蝕,在地貌特征上與I、II型有很大差異。I型與II型泥石流溝受暴雨和冰川的侵蝕,在植被覆蓋度、溝谷縱比降、溝壑密度、地形起伏等地貌因子上表現明顯差異:(1)II型泥石流溝海拔更高,氣溫更低,不適宜植被生長,故其植被覆蓋度比I型更低;(2)冰川攜帶泥沙能力遠大于水流,當攜帶相同泥沙量,II型泥石流溝所需溝谷比降更小;(3)冰川侵蝕溝谷形成U型谷,兩側溝坡更陡,更易產生溝壑;(4)II型泥石流溝地形起伏大,利于冰川形成和融化。實地考察3類泥石流溝堆積扇的粒徑級配(圖5a):I型堆積扇中值粒徑D50主要在100 cm左右;II型堆積扇粒徑變化范圍大,D50在5~50 cm;III型堆積扇顆粒小,D50小于1 cm。泥石流堆積扇除粒徑級配有差異之外,堆積形態(tài)、規(guī)模也不盡相同(圖5c)。受主流寬度的影響,I型堆積扇面積差異較大,如怒江河谷狹窄,泥石流堆積扇發(fā)育受到制約,面積較小(約0.05 km2),白龍江、小江泥石流堆積扇面積較大(0.5~1 km2)、比降差異大(50‰~300‰)。II型堆積扇比降。80‰~180‰)、面積大(約1 km2);III型堆積扇比降較大(160‰~280‰)、面積較。s0.1 km2)。堆積扇面積能反映泥石流規(guī)模大小。II型泥石流規(guī)模最大,如1953年古鄉(xiāng)溝(II型)發(fā)生特大泥石流,泥沙輸移量高達2000萬m3,堆積扇面積高達4 km2。
實地考察3類泥石流溝堆積扇的粒徑級配(圖5a):I型堆積扇中值粒徑D50主要在100 cm左右;II型堆積扇粒徑變化范圍大,D50在5~50 cm;III型堆積扇顆粒小,D50小于1 cm。泥石流堆積扇除粒徑級配有差異之外,堆積形態(tài)、規(guī)模也不盡相同(圖5c)。受主流寬度的影響,I型堆積扇面積差異較大,如怒江河谷狹窄,泥石流堆積扇發(fā)育受到制約,面積較。s0.05 km2),白龍江、小江泥石流堆積扇面積較大(0.5~1 km2)、比降差異大(50‰~300‰)。II型堆積扇比降。80‰~180‰)、面積大(約1 km2);III型堆積扇比降較大(160‰~280‰)、面積較。s0.1 km2)。堆積扇面積能反映泥石流規(guī)模大小。II型泥石流規(guī)模最大,如1953年古鄉(xiāng)溝(II型)發(fā)生特大泥石流,泥沙輸移量高達2000萬m3,堆積扇面積高達4 km2。4 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J]. 姚檀棟,鄔光劍,徐柏青,王偉財,高晶,安寶晟.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9(11)
[2]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qū)近期冰川狀態(tài)失常與災變風險[J]. 姚檀棟,余武生,鄔光劍,徐柏青,楊威,趙華標,王偉財,李生海,王寧練,李忠勤,劉時銀,游超. 科學通報. 2019(27)
[3]青藏高原東北部氣候變化的異質性及其成因[J]. 李林,李曉東,校瑞香,申紅艷. 自然資源學報. 2019(07)
[4]橫斷山區(qū)氣溫和降水年季月變化特征[J]. 徐飛,賈仰文,牛存穩(wěn),劉佳嘉,張汶海. 山地學報. 2018(02)
[5]地貌學在泥石流研究中的應用與理論初探[J]. 趙巖,孟興民,鄭嬌玉,慶豐. 災害學. 2017(01)
[6]怒江泥石流扇地貌特征與扇體堵江機理研究[J]. 呂立群,王兆印,徐夢珍,漆力健,張晨笛. 水利學報. 2016(10)
[7]華南岬間弧形海岸平面形態(tài)影響因素及類型[J]. 李志強,李維泉,陳子燊,朱雅敏. 地理學報. 2014(05)
[8]白龍江與小江泥石流流域地貌演化比較分析[J]. 黃江成,歐國強,潘華利.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14(01)
[9]1961-2010年西藏雅魯藏布江流域降水量變化特征及其對徑流的影響分析[J]. 楊志剛,卓瑪,路紅亞,達瓦次仁,馬鵬飛,周刊社. 冰川凍土. 2014(01)
[10]黃河源同德盆地刺狀水系初步研究[J]. 杜俊,王兆印,李志威,韓魯杰.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2014(02)
本文編號:3627103
【文章來源】:地理學報. 2020,75(07)北大核心CSSCIEICSCD
【文章頁數】:13 頁
【部分圖文】:
泥石流溝在二維非度量尺度空間分布
III型泥石流溝內沉積物易遭受水力侵蝕,在地貌特征上與I、II型有很大差異。I型與II型泥石流溝受暴雨和冰川的侵蝕,在植被覆蓋度、溝谷縱比降、溝壑密度、地形起伏等地貌因子上表現明顯差異:(1)II型泥石流溝海拔更高,氣溫更低,不適宜植被生長,故其植被覆蓋度比I型更低;(2)冰川攜帶泥沙能力遠大于水流,當攜帶相同泥沙量,II型泥石流溝所需溝谷比降更小;(3)冰川侵蝕溝谷形成U型谷,兩側溝坡更陡,更易產生溝壑;(4)II型泥石流溝地形起伏大,利于冰川形成和融化。實地考察3類泥石流溝堆積扇的粒徑級配(圖5a):I型堆積扇中值粒徑D50主要在100 cm左右;II型堆積扇粒徑變化范圍大,D50在5~50 cm;III型堆積扇顆粒小,D50小于1 cm。泥石流堆積扇除粒徑級配有差異之外,堆積形態(tài)、規(guī)模也不盡相同(圖5c)。受主流寬度的影響,I型堆積扇面積差異較大,如怒江河谷狹窄,泥石流堆積扇發(fā)育受到制約,面積較小(約0.05 km2),白龍江、小江泥石流堆積扇面積較大(0.5~1 km2)、比降差異大(50‰~300‰)。II型堆積扇比降。80‰~180‰)、面積大(約1 km2);III型堆積扇比降較大(160‰~280‰)、面積較。s0.1 km2)。堆積扇面積能反映泥石流規(guī)模大小。II型泥石流規(guī)模最大,如1953年古鄉(xiāng)溝(II型)發(fā)生特大泥石流,泥沙輸移量高達2000萬m3,堆積扇面積高達4 km2。
實地考察3類泥石流溝堆積扇的粒徑級配(圖5a):I型堆積扇中值粒徑D50主要在100 cm左右;II型堆積扇粒徑變化范圍大,D50在5~50 cm;III型堆積扇顆粒小,D50小于1 cm。泥石流堆積扇除粒徑級配有差異之外,堆積形態(tài)、規(guī)模也不盡相同(圖5c)。受主流寬度的影響,I型堆積扇面積差異較大,如怒江河谷狹窄,泥石流堆積扇發(fā)育受到制約,面積較。s0.05 km2),白龍江、小江泥石流堆積扇面積較大(0.5~1 km2)、比降差異大(50‰~300‰)。II型堆積扇比降。80‰~180‰)、面積大(約1 km2);III型堆積扇比降較大(160‰~280‰)、面積較。s0.1 km2)。堆積扇面積能反映泥石流規(guī)模大小。II型泥石流規(guī)模最大,如1953年古鄉(xiāng)溝(II型)發(fā)生特大泥石流,泥沙輸移量高達2000萬m3,堆積扇面積高達4 km2。4 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J]. 姚檀棟,鄔光劍,徐柏青,王偉財,高晶,安寶晟.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9(11)
[2]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qū)近期冰川狀態(tài)失常與災變風險[J]. 姚檀棟,余武生,鄔光劍,徐柏青,楊威,趙華標,王偉財,李生海,王寧練,李忠勤,劉時銀,游超. 科學通報. 2019(27)
[3]青藏高原東北部氣候變化的異質性及其成因[J]. 李林,李曉東,校瑞香,申紅艷. 自然資源學報. 2019(07)
[4]橫斷山區(qū)氣溫和降水年季月變化特征[J]. 徐飛,賈仰文,牛存穩(wěn),劉佳嘉,張汶海. 山地學報. 2018(02)
[5]地貌學在泥石流研究中的應用與理論初探[J]. 趙巖,孟興民,鄭嬌玉,慶豐. 災害學. 2017(01)
[6]怒江泥石流扇地貌特征與扇體堵江機理研究[J]. 呂立群,王兆印,徐夢珍,漆力健,張晨笛. 水利學報. 2016(10)
[7]華南岬間弧形海岸平面形態(tài)影響因素及類型[J]. 李志強,李維泉,陳子燊,朱雅敏. 地理學報. 2014(05)
[8]白龍江與小江泥石流流域地貌演化比較分析[J]. 黃江成,歐國強,潘華利.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14(01)
[9]1961-2010年西藏雅魯藏布江流域降水量變化特征及其對徑流的影響分析[J]. 楊志剛,卓瑪,路紅亞,達瓦次仁,馬鵬飛,周刊社. 冰川凍土. 2014(01)
[10]黃河源同德盆地刺狀水系初步研究[J]. 杜俊,王兆印,李志威,韓魯杰.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2014(02)
本文編號:362710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627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