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耦合地震作用的底層柔性結構體系振動控制
本文關鍵詞:考慮耦合地震作用的底層柔性結構體系振動控制
更多相關文章: 耦合地震作用 柔性結構 半主動控制 磁流變阻尼器 地震響應
【摘要】:為了減小底層柔性結構的地震反應,防止結構因底層位移過大而倒塌,提出了一種底層柔性結構減震控制體系,在柔性底層安裝磁流變阻尼器對其實施半主動控制。考慮到豎向地震的不利影響,建立了結構在雙向耦合地震作用下的動力分析模型和振動控制方程,采用LQR控制算法對結構進行地震反應分析。研究表明,在無控情況下,結構的位移主要集中在底部柔性層;實施半主動控制后,結構的底層位移、頂層位移、各層加速度和傾覆力矩均明顯減小,其中底層位移減小60%以上。在耦合地震作用下結構的地震反應比單純水平地震作用下有所增加,以傾覆力矩的增加最明顯,因此在高烈度地區(qū)應該考慮豎向地震對結構的影響。層間剛度比對結構的控制效果也會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結構層間剛度比的確定應該在底層位移、頂層加速度和傾覆力矩之間權衡考慮?紤]土與結構相互作用會使結構的控制效果降低。
【作者單位】: 湖州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州大學;
【關鍵詞】: 耦合地震作用 柔性結構 半主動控制 磁流變阻尼器 地震響應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108091)
【分類號】:TU311.3
【正文快照】: 一些建筑為了滿足底部大空間的功能需求,要求結構上部墻體不能落地,這種設計容易造成結構豎向剛度突變,形成底層柔性結構體系。例如底部框架砌體結構、框支剪力墻結構在實際工程中非常常見。底層柔性結構體系的底層抗側(cè)剛度較弱,在地震中容易產(chǎn)生較大的底部變形而倒塌破壞[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劉季,李惠;液壓質(zhì)量控制系統(tǒng)控制底層柔性結構地震反應的試驗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4年03期
2 葛慶子;馬華;;帶纖維混凝土耗能器底層柔性結構的抗震研究[J];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2012年05期
3 鄒立華,趙人達;土-基礎相互作用隔震體系地震隨機響應分析[J];計算力學學報;2005年02期
4 黃昆;鄒立華;艾葉青;;基于磁流變阻尼器的層間隔震結構半主動控制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6年03期
5 鄒立華;孫琪;方雷慶;張芝華;周鵬;;柔性樁隔震消能體系的振動控制研究[J];振動與沖擊;2010年11期
6 于旭;宰金珉;王志華;;土-結構相互作用對鉛芯橡膠支座隔震結構的影響[J];自然災害學報;2009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馮占宗;張進秋;陳守華;王洪濤;;基于LQG算法半主動懸掛系統(tǒng)動力特性建模與仿真[J];車輛與動力技術;2008年01期
2 熊超,鄭堅,張進秋,張莉;履帶車輛半主動懸掛系統(tǒng)建模與仿真[J];兵工自動化;2005年01期
3 鄧宗才;劉春國;王力;;剪刀型SMA阻尼器在鋼結構減震中的應用[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2009年01期
4 劉季,李惠;液壓質(zhì)量控制系統(tǒng)(HMS)的分析模型及其對底層柔性建筑抗震控制的分析[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5年01期
5 劉季,李惠;設有液壓質(zhì)量控制系統(tǒng)(HMS)的底層柔性結構動力特性及其地震反應的振型分解法[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5年02期
6 歐進萍,邱法維;耗能-隔震柔性底層鋼管混凝土-鋼筋混凝土組合框架的實驗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5年02期
7 李宏男,閻石;中國結構控制的研究與應用[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9年01期
8 姜南;李忠獻;;基于半主動控制的MR阻尼器控制力優(yōu)化[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8年03期
9 李延強;杜彥良;;結構控制技術在橋梁工程中的應用綜述[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9年03期
10 王社良;馬乾瑛;朱軍強;田鵬剛;;壓電主動桿件在結構抗震控制中的優(yōu)化設計及實驗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1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曦;徐趙東;朱俊濤;;基于LQR的精密平臺振動控制[A];全國結構振動與動力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張京軍;趙冬冬;王二成;;柔性懸臂梁模態(tài)控制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非線性振動學術會議暨第八屆全國非線性動力學和運動穩(wěn)定性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3 邢海軍;楊紹普;申永軍;;不同邊界條件磁流變阻尼器阻尼力計算[A];第十二屆全國非線性振動暨第九屆全國非線性動力學和運動穩(wěn)定性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譚平;張穎;劉彥輝;寧響亮;周福霖;滕軍;;廣州新電視塔混合控制技術研究[A];第八屆全國地震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Ⅱ)[C];2010年
5 程英;田華;錢若軍;吳啟迪;;結構振動控制方法概述[A];1995中國控制與決策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5年
6 劉季;;結構抗震抗風振動控制[A];第六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一卷)[C];1997年
7 張進秋;孔亞男;張建;;履帶車輛二自由度磁流變阻尼半主動懸掛仿真[A];2010全國機械裝備先進制造技術(廣州)高峰論壇論文匯編[C];2010年
8 畢占東;梅國建;王洪濤;張進秋;;磁流變阻尼實驗臺極點配置和滑移模態(tài)控制算法對比研究[A];2010振動與噪聲測試峰會論文集[C];2010年
9 張建;張進秋;齊蘊光;孔亞男;高永強;;基于PBA包覆羰基鐵粉的磁流變液的流變特性[A];中國流變學研究進展(2010)[C];2010年
10 張贛波;趙耀;;脈沖激勵條件下船舶主推進軸系縱向振動最優(yōu)控制[A];第十三屆船舶水下噪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莉;城市橋梁地震碰撞分析及抗震性能評估[D];天津大學;2010年
2 閻石;結構振動智能控制的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與模糊邏輯方法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0年
3 徐龍河;基于MR阻尼器的半主動結構控制的理論與試驗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4 劉春;不確定性振動控制系統(tǒng)的隨機方法[D];吉林大學;2004年
5 金嶠;結構振動的滑模變結構控制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6 歐謹;粘滯阻尼墻結構的減振理論分析和試驗研究[D];東南大學;2006年
7 曾德民;橡膠隔震支座的剛度特征與隔震建筑的性能試驗研究[D];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2007年
8 肖志榮;大跨度斜拉橋拉索的非線性振動及智能半主動控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9 田鵬剛;空間結構智能穩(wěn)定控制的基本理論與試驗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年
10 田耀剛;高強混凝土阻尼功能設計及其性能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馮亞亞;SMA半主動隔震支座的研制及其減震效果分析[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年
2 李玉杰;雙層柱面網(wǎng)殼結構消能減震參數(shù)敏感性分析[D];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3 陸繼鑫;雙塔斜拉橋-TMD體系的減震分析[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4 胡麗麗;壓電智能結構建模與實驗技術研究[D];中北大學;2011年
5 李鍵;基于形狀記憶合金作用下儲罐隔震[D];東北石油大學;2011年
6 馬少波;單層網(wǎng)殼結構振動主動控制有限元分析與試驗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7 李海濤;村鎮(zhèn)建筑砂墊層隔震性能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8 彭超;大跨度斜拉橋拉索參數(shù)振動與半主動控制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1年
9 夏愛軍;采用磁流變阻尼器的結構振動半主動智能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5年
10 王駿濤;壓電摩擦阻尼器隔震結構地震響應及控制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潘開名,劉斌,劉之洋,王曉初;疊層橡膠支座隔震結構地基結構動力相互作用分析[J];東北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2 劉季,李惠;液壓質(zhì)量控制系統(tǒng)控制底層柔性結構地震反應的試驗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4年03期
3 樓夢麟,王文劍,朱彤,馬恒春;土-結構體系振動臺模型試驗中土層邊界影響問題[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0年04期
4 祁皚;層間隔震技術評述[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4年06期
5 李忠獻,劉穎,王健;滑移隔震結構考慮土-結構動力相互作用的動力分析[J];工程抗震;2004年04期
6 祁皚;鄭國琛;閻維明;;考慮參數(shù)優(yōu)化的層間隔震結構振動臺試驗研究[J];建筑結構學報;2009年02期
7 朱玉華,呂西林;組合基礎隔震系統(tǒng)地震反應分析[J];土木工程學報;2004年04期
8 劉再華,,丁強;地基──基礎隔震結構系統(tǒng)的動力響應[J];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學報;1995年02期
9 莊海洋;陳國興;朱定華;;土體動力粘塑性記憶型嵌套面本構模型及其驗證[J];巖土工程學報;2006年10期
10 鄒立華,趙人達;組合隔震結構的振動控制研究[J];振動與沖擊;2005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冷元;范存新;唐和生;;基于規(guī)范的高層建筑風與地震作用的簡明對比[J];揚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4期
2 王浩;散糧平房倉地震作用的計算方法[J];糧食儲藏;1998年01期
3 羅弘;談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能量反應分析[J];中外建筑;2005年03期
4 丁文勝;陳振偉;;地震作用下相鄰結構碰撞對結構性能影響研究[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3期
5 李凡;董玉芬;;地表建筑物在地震作用影響下的有限元模擬[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S1期
6 盧紅霞;李剛;;多高層建筑頂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數(shù)研究[J];建筑結構;2010年S1期
7 劉振勇;姚根圣;;考慮目標使用期的地震作用組合的分項系數(shù)[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1年06期
8 劉躍偉;李宏男;;地震動的扭轉(zhuǎn)分量與結構的扭轉(zhuǎn)地震作用[J];工程力學;2012年11期
9 趙成剛,尹之潛;地震作用與其他荷載的組合方法[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87年03期
10 林皋,倪漢根,孔憲京;地震作用下土壩抗裂穩(wěn)定性的判別[J];巖土工程學報;1987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成剛;尹之潛;;以概率理論為基礎的地震作用與其它荷載的組合計算[A];工程結構可靠性——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梁及結構工程學會第七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1987年
2 周乾;閆維明;紀金豹;;地震作用下浮放物體搖晃響應仿真分析[A];第十屆全國沖擊動力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3 戴秋云;;在地震作用下核電站結構可靠性評價[A];工程結構可靠性——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梁及結構工程學會第七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1987年
4 楊成;高夕良;李力;趙世春;張光輝;李英民;;大型火車站臺結構的地震作用下扭轉(zhuǎn)不規(guī)則分析[A];第八屆全國地震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Ⅰ)[C];2010年
5 張譽;王衛(wèi);;雙向地震作用下不規(guī)則框架的扭轉(zhuǎn)分析[A];第三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下)[C];1994年
6 唐鳳乾;趙均;;屋頂塔上微波天線的地震作用計算[A];第七屆全國現(xiàn)代結構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侯杰;;地震作用下磚砌墻體倒塌分析[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調(diào)查與災后重建分析報告[C];2008年
8 胡盈輝;莊茁;由小川;;大型儲液罐在地震作用下的附加質(zhì)量法研究[A];北京力學會第十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吳波;歐進萍;;在多次地震作用下結構概率累積損傷初探[A];工程結構可靠性——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梁及結構工程學會結構可靠度委員會全國第三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C];1992年
10 蔡新;李益;吳威;葉松;;地震作用下堤防風險分析研究[A];現(xiàn)代水利水電工程抗震防災研究與進展(2011年)[C];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糜永紅;建筑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能量反應分析及應用研究[D];湖南大學;2003年
2 徐劍;大型立式儲罐地震作用下的可靠性分析[D];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
3 梅志強;地震作用下空間鋼管拱桁架的彈塑性動力響應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08年
4 史航標;地震作用下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能量法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5 劉良林;地震作用下結構損傷評價方法研究[D];華僑大學;2008年
6 王南;地震作用下相鄰結構碰撞的非線性動力反應分析[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7 游箭峰;大跨度網(wǎng)架結構抗震性能分析[D];西南交通大學;2012年
8 高輝;海洋深水試驗池在地震作用下的反應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9 侯旭峰;矩形截面拱桁架在地震作用下的彈塑性動力響應分析[D];太原理工大學;2008年
10 唐智榮;鋼安全殼在壓力和地震作用下的動力響應分析[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83628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chengjian/836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