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系連通性評價體系研究
本文關鍵詞:城市水系連通性評價體系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城市水系 水系連通性 水流動勢 評價體系 淮安市淮安區(qū)水系
【摘要】:在參考城市水系結構連通性評價的基礎上,對其指標進行篩選,從水系連通的驅動因素和水力效果出發(fā),增加了水系水力連通性評價的內容,選用河頻率、河網密度、水系連通度、區(qū)域水流動勢及河道輸水能力等評價指標構建了區(qū)域尺度下的城市水系連通性評價體系;窗矃^(qū)城區(qū)水系的應用實例表明,城市水系連通性評價體系能夠綜合地反映城市水系連通狀況。
【作者單位】: 河海大學水文水資源學院;淮安區(qū)水利局;
【關鍵詞】: 城市水系 水系連通性 水流動勢 評價體系 淮安市淮安區(qū)水系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209071,51309078) 水利部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201001030)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2BAK10B04)
【分類號】:TU99;TV213
【正文快照】: 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對城市河湖水系的影響不斷加劇,導致河湖水系連通性不足或減弱,進而引發(fā)水資源與水環(huán)境承載能力不足、洪澇宣泄不暢、水安全風險加大等問題[1]。近年來關于河湖水系連通的研究在不斷增多,國內部分學者[2-3]做了探索性的研究,討論了河湖水系連通概念及內涵,初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袁雯;楊凱;吳建平;;城市化進程中平原河網地區(qū)河流結構特征及其分類方法探討[J];地理科學;2007年03期
2 袁雯,楊凱,唐敏,徐啟新;平原河網地區(qū)河流結構特征及其對調蓄能力的影響[J];地理研究;2005年05期
3 邵玉龍;許有鵬;馬爽爽;;太湖流域城市化發(fā)展下水系結構與河網連通變化分析——以蘇州市中心區(qū)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2年10期
4 高潔;;交通運輸網絡連通性評價指標分析[J];交通運輸工程與信息學報;2010年01期
5 張歐陽;熊文;丁洪亮;;長江流域水系連通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人民長江;2010年01期
6 張歐陽;卜惠峰;王翠平;熊明;;長江流域水系連通性對河流健康的影響[J];人民長江;2010年02期
7 左其亭;崔國韜;;河湖水系連通理論體系框架研究[J];水電能源科學;2012年01期
8 趙進勇;董哲仁;翟正麗;孫東亞;;基于圖論的河道-灘區(qū)系統(tǒng)連通性評價方法[J];水利學報;2011年05期
9 秦霞;顧政華;李旭宏;;區(qū)域公路網布局規(guī)劃方案的連通度評價指標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06年01期
10 李宗禮;李原園;王中根;郝秀平;劉曉潔;;河湖水系連通研究:概念框架[J];自然資源學報;2011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隋景躍;;遼寧朝陽地區(qū)近58年汛期降水變化特征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24期
2 高建峰;許如輝;楊聲玉;;砂姜黑土區(qū)旱作物土壤墑情指標研究[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3 胡平;;東大壩加固期間降低庫水位運行可行性分析[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4 雍斌;張萬昌;劉傳勝;;水文模型與陸面模式耦合研究進展[J];冰川凍土;2006年06期
5 敖谷昌;賈元華;張惠玲;;基于連通能力的區(qū)域公路網的連通度研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09年06期
6 羅定貴;吳學文;李述;胡春華;周文斌;;基于水、鹽均衡的鄱陽湖TP負荷探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2期
7 徐宗學;;水文科學在北京師范大學:回顧、機會與挑戰(zhàn)[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Z1期
8 劉麗芳;許新宜;王會肖;尹劍;;土壤水資源評價研究進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Z1期
9 趙智敏;;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洪水預報中的作用[J];才智;2009年22期
10 葉棟成;慕山;陶月贊;;地下水補給對河流水質模型的影響[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8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勝晶;;霍童溪流域“2006.6”暴雨洪水分析[A];福建省第十一屆水利水電青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2 孫穎娜;;基于隨機理論的Nash匯流模型研究[A];寒區(qū)水資源研究[C];2008年
3 陳寶根;胡春歧;;大清河系山丘區(qū)下墊面變化對洪水影響分析[A];2010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三卷)[C];2010年
4 王立杰;牛爭鳴;白丹;羅長勞;仵堯如;韓文海;;旱區(qū)城市生態(tài)公園雨洪利用與示范[A];第三屆全國水力學與水利信息學大會論文集[C];2007年
5 黃奕龍;王仰麟;劉珍環(huán);曾祥坤;陳朗;;快速城市化地區(qū)水系結構變化特征分析——以深圳市為例[A];中國水利學會2008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6 時延慶;張傳信;張海廷;;南四湖上級湖來水量分析[A];中國水利學會2010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7 李景保;李玉丹;王克英;黎昔春;廖小紅;朱輝;;三峽水庫運行對洞庭湖區(qū)水資源開發(fā)利用的影響[A];湖南省農業(yè)系統(tǒng)工程學會2012年年會論文集[C];2012年
8 陶月贊;蔣玲;;地下水補給對河流水質濃度衰減過程的影響[A];水生態(tài)監(jiān)測與分析論文集[C];2008年
9 李致家;于莎莎;李巧玲;姚成;余鐘波;顏梅春;;降雨徑流關系的區(qū)域規(guī)律研究[A];中國水文科技新發(fā)展——2012中國水文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2年
10 闞光遠;李致家;劉志雨;李巧玲;胡友兵;;改進的神經網絡模型在水文模擬中的應用[A];中國水文科技新發(fā)展——2012中國水文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武桂芝;大沽河河道滲漏及其對洪水演進影響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穆振俠;高寒山區(qū)降水垂直分布規(guī)律及融雪徑流模擬研究[D];新疆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唐慧;區(qū)域電網智能化發(fā)展水平綜合評價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11年
4 呂永鵬;平原河網地區(qū)城市集水區(qū)非點源污染過程模擬與系統(tǒng)調控管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左俊杰;平原河網地區(qū)河岸植被緩沖帶定量規(guī)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李海光;黃土高原呂二溝流域環(huán)境演變的生態(tài)水文響應[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7 曾成;濕亞熱帶巖溶系統(tǒng)水文水化學對不同土地利用的響應研究[D];中國地質科學院;2009年
8 高懋芳;小清河流域農業(yè)面源氮素污染模擬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1年
9 孫榮;山地河流河岸植被生態(tài)學研究[D];重慶大學;2010年
10 徐金濤;長江三角洲地區(qū)小流域環(huán)境變化對水文過程影響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淑琢;萊蕪城區(qū)牟汶河綜合治理的水文效應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李慧;SWAT模型在新疆內陸河流域水資源模擬中的應用研究[D];新疆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徐亞菲;基于DEM的水文信息提取與應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4 劉佳;中長期徑流預報技術及應用系統(tǒng)研究[D];東華大學;2011年
5 劉超;模擬降雨條件下非均質包氣帶中“三氮”遷移轉化規(guī)律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6 楊春杰;海流兔流域地表蒸散量估算及空間分布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7 寧榮;基于聚類算法的鐵路集裝箱區(qū)域運輸網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8 伊燕平;地下水數值模擬模型的替代模型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吳晶晶;快速城市化地區(qū)土地利用變化及其對水質的影響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李娜;基于SOBEK的河網結構—調蓄能力—洪澇災害情景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金衛(wèi)斌,劉章勇;圍湖墾殖對湖泊調蓄功能的累加效應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03年01期
2 袁雯,楊凱,徐啟新;城市化對上海河網結構和功能的發(fā)育影響[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05年02期
3 鄧宏兵;蔡述明;杜耘;薛懷平;魏顯虎;;近50年來江漢湖群水域演化定量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06年02期
4 王慧玲,梁杏;洞庭湖調蓄作用分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年03期
5 王隨繼,謝小平,程東升;網狀河流研究進展述評[J];地理科學進展;2002年05期
6 何隆華,趙宏;水系的分形維數及其含義[J];地理科學;1996年02期
7 程江;楊凱;趙軍;袁雯;吳健平;;上海中心城區(qū)河流水系百年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J];地理科學;2007年01期
8 楊凱,袁雯,趙軍,許世遠;感潮河網地區(qū)水系結構特征及城市化響應[J];地理學報;2004年04期
9 劉昌明;劉曉燕;;河流健康理論初探[J];地理學報;2008年07期
10 馮平,馮焱;河流形態(tài)特征的分維計算方法[J];地理學報;1997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茍峻松,周茂春;城市水系鋼筋混凝土拱橋設計特點[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3年06期
2 楊伽蒂;城市水系治理工程的后續(xù)工程規(guī)劃[J];北京水利;2000年01期
3 趙克文;;城市景觀水系中的生態(tài)駁岸研究[J];河北農業(yè)科學;2010年05期
4 ;城市水系觀光船綜述[J];水路運輸文摘;2003年04期
5 ;泰州市城市水系綜合整治技術研究與集成應用[J];江蘇水利;2005年05期
6 錢珂;褚振偉;王鐸;田國行;;隋唐洛陽城景觀水系構景藝術研究[J];西南林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7 曾真;;北京市民與城市水系的關系演變[J];山西建筑;2011年09期
8 謝子書;魏艷秀;;關于城市水系生態(tài)修復問題的討論[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05年06期
9 王愛敏;;論城市水系規(guī)劃的多功能效應[J];華中建筑;2009年06期
10 顏昌遠;建設現代化城市水利的實踐與展望[J];北京水利;2000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石義;秦濤;彭艷麗;張揚;;基于模糊綜合判別的城鄉(xiāng)一體化水平評價研究[A];2009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梁俊杰;莊嶸;;論兩相流分流器性能評價體系[A];中國制冷學會2005年制冷空調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杜彩虹;;網絡企業(yè)的相對投資價值評估[A];全國高校價值工程研究會2001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大連理工大學2001屆MBA優(yōu)秀論文專輯[C];2001年
4 宋力;朱向軍;;控股股東代理行為評價體系研究[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徐峰;林松;祝媛媛;;構建教師學術、技術水平評價體系在高校教師職務聘任中勢在必行[A];高教科研2006(下冊:專題研究)[C];2006年
6 胡飛;楊昔;;城市主體風景區(qū)土地集約利用評價體系研究[A];節(jié)約集約用地及城鄉(xiāng)統(tǒng)籌發(fā)展——2009年海峽兩岸土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趙波;嚴立冬;;論循環(huán)經濟發(fā)展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A];2006年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2006學術年會經濟發(fā)展與人文關懷專輯[C];2006年
8 胡春輝;劉曉東;;企業(yè)經濟效益審計方法及其評價體系研究[A];中國煙草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陳高戈;;“三結合”的評價體系的構建與研究[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三卷)[C];2005年
10 申琪君;;電子地圖搜索引擎比較[A];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記者 嚴風華;城市水系旅游推動觀光船升級[N];中國船舶報;2005年
2 尉天驕 河海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潘杰 江蘇省水利廳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員 本刊記者 劉艷飛 本刊評論 劉艷飛;從城河整治看城市水系打造[N];中國水利報;2009年
3 記者 江濤;加強城市水系管理 營造良好人居環(huán)境[N];運城日報;2008年
4 閆雪靜;北京城市水系明年全部還清[N];中國經濟導報;2007年
5 吳永哲;秦皇島推進城市水系環(huán)境治理[N];中國建設報;2010年
6 記者 劉云麗;我市安排部署城市水系“創(chuàng)衛(wèi)”工作[N];安陽日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黃清標 董廣順 楊倩;城市水系為牛城未來添色[N];河北日報;2006年
8 記者 劉曉雷;平頂山市城市水系綜合整治規(guī)劃專家研討會舉行[N];平頂山日報;2010年
9 建設部副部長 仇保興;城市水系的保護與治理[N];中國建設報;2005年
10 本報記者;劃定保護區(qū) 禁止建筑排污等行為[N];運城日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左斌;中國野生動物園建設與管理評價體系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6年
2 劉蘇社;我國政府農業(yè)投資效率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09年
3 鄭小晴;建設項目可持續(xù)性及其評價研究[D];重慶大學;2005年
4 周潔敏;大熊貓生境質量評價體系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8年
5 曾麗娟;住宅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的機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年
6 李萍;林業(yè)重點工程績效審計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7年
7 宋榮興;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可持續(xù)發(fā)展指標體系與實證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8 郭暉;新疆農村金融生態(tài)評價與優(yōu)化途徑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年
9 楊冬梅;創(chuàng)新型城市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天津大學;2006年
10 曹敏杰;中小保險企業(yè)核心競爭力評價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磊;發(fā)展性教學評價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楊帆;區(qū)域旅游業(yè)經濟績效評價研究[D];湖南大學;2006年
3 歲s,
本文編號:80887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chengjian/808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