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imulink的基礎隔震和層間隔震地震反應分析
本文關鍵詞:基于Simulink的基礎隔震和層間隔震地震反應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基礎隔震 中間隔震 Simulink 時程分析
【摘要】:中間層隔震作為一種新型的隔震形式,在特殊結構或加固設計中有著應用優(yōu)勢。本文根據橡膠墊隔震結構的多自由度體系動力模型及狀態(tài)方程,在Simulink環(huán)境下建立了基礎隔震和中間層隔震結構的動力時程分析仿真系統(tǒng),針對一棟框架結構的兩種隔震形式進行了仿真計算,研究表明了兩種隔震形式良好的隔震效果,同時證明了Simulink這種工具對結構動力系統(tǒng)仿真有著較高效率。
【作者單位】: 中鐵二十三局集團有限公司;
【關鍵詞】: 基礎隔震 中間隔震 Simulink 時程分析
【基金】:河北自然科學基金(E2013203183) 住建部科技項目(2013-K2-2)
【分類號】:TU352.12
【正文快照】: 隨著隔震理論和技術日趨成熟,橡膠墊隔震技術以其高效、簡便和經濟實用等優(yōu)勢得到了工程界的認可。除了基礎隔震技術外,在一些建筑增層加固或特殊結構中,中間層隔震因其特有的優(yōu)勢逐漸受到重視[1-3]。例如日本湯和研修所[4]原是依山而建的16層建筑,后來對其進行隔震加固,在8層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3條
1 祁皚;層間隔震技術評述[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4年06期
2 趙楠;;高層中間層隔震結構的非線性動力分析[J];動力學與控制學報;2011年03期
3 王鑫;閆振國;;層間隔震結構減震機理的數(shù)值模擬分析[J];蘭州理工大學學報;2012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陶明白;盛宏玉;吳韜;裴先宇;;豎向剛度突變結構設置層間隔震層在地震作用下的反應譜分析[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5期
2 胡建安;干洪;;帶裙房層間隔震框架結構的動力時程分析[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6期
3 申春梅;趙歆冬;陳輝;;隔震技術應用研究[J];河南城建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4 祁皚;林云騰;鄭國琛;;層間隔震結構工作機理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6年04期
5 劉英利;王紹杰;蘇幼坡;蘇經宇;;底部兩層框架基礎隔震建筑非線性動力分析[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6年06期
6 鄭國琛;祁皚;閻維明;;加層減震結構振動臺試驗分析[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7年02期
7 王學慶;劉海卿;;高層分段隔震結構的動力響應分析[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8年01期
8 張文芳;呂濤;孔鵬;;調諧結構體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參數(shù)配置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8年03期
9 吳應雄;祁皚;顏學淵;;某首層柱頂隔震結構動力特性測試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11年06期
10 孫穎;李濤;李霄男;;層間隔震剪力墻減震耗能效果分析[J];低溫建筑技術;2010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陳娟;劉堅;尹飛;陳德磊;;層間隔震技術的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A];防振減災工程理論與實踐新進展(紀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屆全國防震減災工程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王迪;應用SMA復合支座的層間隔震結構體系及其地震響應分析[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年
2 沈瑋強;汶川地震房屋震害分析及抗震鑒定方法的研究[D];西安工業(yè)大學;2011年
3 呂偉;輕鋼增層混合結構抗震性能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1年
4 吳忠鐵;疊層橡膠支座-RC柱串聯(lián)隔震體系非線性力學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11年
5 劉勇軍;大底盤雙塔結構層間隔震理論分析與應用技術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6 王猛;圍護墻MTMD耗能框架體系減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7 黃小健;層間隔震結構的地震反應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8 潘月月;基于能量的高層建筑分段隔震體系被動控制參數(shù)優(yōu)化[D];華東交通大學;2011年
9 陶小委;鉛芯橡膠隔震結構在豎向地震作用下的動力分析[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1年
10 林云騰;層間隔震結構工作機理研究[D];福州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羅小華,程超;TMD原理應用在框架房屋結構加層減震時最優(yōu)參數(shù)值的探討[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0年02期
2 李向真,歐海龍,林舒;層間隔震結構計算模型的簡化分[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2年01期
3 徐忠根,周福霖;底部二層框架上部多塔樓底隔震數(shù)值模擬與試驗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5年01期
4 金星;韋永祥;張紅才;李宏宇;李軍;;基于強震觀測的隔震結構地震反應分析[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9年02期
5 譚麗芳;蔣麗忠;董立冬;;基于Push-over分析的鋼-混凝土組合框架抗震性能研究[J];動力學與控制學報;2008年02期
6 徐忠根,胡敏茵,周福霖;房屋建筑中間層隔震研究[J];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2004年05期
7 葉列平;陸新征;馬千里;汪訓流;繆志偉;;混凝土結構抗震非線性分析模型、方法及算例[J];工程力學;2006年S2期
8 郭小寧;盛宏玉;;高層框架剪力墻結構的層間隔震分析[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10期
9 趙昕,李杰;層間隔震結構隔震墊的有限元模擬[J];建筑結構;2001年11期
10 韓小雷;陳學偉;林生逸;何偉球;鄭宜;吳培烽;毛貴牛;;基于纖維模型的超高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彈塑性時程分析[J];建筑結構;2010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羅登貴;雷靜雅;周祥瑞;付李寧;徐家云;;相鄰結構基礎隔震和層間減震研究[J];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8年06期
2 曾奔;周福霖;黃東陽;;土-結構相互作用下考慮平擺耦合的基礎隔震體系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4期
3 宋玉旺;;房屋基礎隔震技術應用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1年19期
4 李志林;;房屋基礎隔震技術應用分析[J];企業(yè)導報;2012年14期
5 傅育安;;基礎隔震工程的回顧與展望[J];工程抗震;1987年03期
6 ;建筑物基礎隔震通過技術鑒定[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1991年03期
7 任君,胡輝霞,高全玲;基礎隔震砌體結構住宅效益分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2年S1期
8 苑國良;建筑如何防震——城市建筑防震減災基礎隔震新技術[J];城市與減災;2002年01期
9 魏德敏,康錦霞,韓海崴;基礎隔震高層建筑地震響應的理論分析[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3年01期
10 陳華明,劉偉慶,孫雪梅;基礎隔震住宅樓方案的應用[J];工業(yè)建筑;2004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邸元;袁明武;肖建莊;;多層結構基礎隔震動力反應分析的簡化[A];第五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二卷)[C];1996年
2 張立峰;王忠海;康艷博;姚秋來;肖偉;;震區(qū)框架結構基礎隔震分析[A];第八屆全國地震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Ⅱ)[C];2010年
3 王忠海;張立峰;康艷博;姚秋來;肖偉;;涼山州郵電局某住宅的基礎隔震改造[A];第八屆全國地震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Ⅱ)[C];2010年
4 黃襄云;;自動復位基礎隔震機構的動力分析[A];第六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三卷)[C];1997年
5 施衛(wèi)星;吳廣榮;;組合支座基礎隔震砌體房屋設計探討[A];第八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Ⅱ卷)[C];1999年
6 王建強;丁永剛;李大望;;摩擦擺基礎隔震上部偏心結構地震反應分析[A];防振減災工程理論與實踐新進展(紀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屆全國防震減災工程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葉昆;李黎;朱宏平;符蓉;;近斷層脈沖型地震作用下基礎隔震建筑結構最大位移反應研究[A];防振減災工程理論與實踐新進展(紀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屆全國防震減災工程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8 雷靜雅;羅登貴;;多層建筑基礎隔震的減震效果分析[A];新世紀觀測技術發(fā)展及防震減災青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周中一;曹萬林;王卿;董宏英;張建偉;;農村基礎隔震砌體結構房屋振動臺試驗[A];第八屆全國地震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Ⅱ)[C];2010年
10 栗增欣;董煜;;框架結構基礎隔震分析[A];城市地下空間綜合開發(fā)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4條
1 楊宇;雙向地震作用立式儲罐基礎隔震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1年
2 胡紫東;考慮支座相關性的基礎隔震結構地震響應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崔利富;大型LNG儲罐基礎隔震與晃動控制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2年
4 李延濤;考慮土—結構動力相互作用的基礎隔震與結構控制理論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王繼紅;基礎隔震結構非線性動力特性分析[D];蘇州科技學院;2008年
2 張志亮;一維周期性復合基礎隔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9年
3 李林;基于動力測試的無填充墻基礎隔震框架結構動力性能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11年
4 王哲;基礎隔震偏心建筑的平—扭耦聯(lián)地震反應分析[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5 趙安興;橢球體滾動基礎隔震的可行性研究[D];長安大學;2010年
6 東芳;基礎隔震異形柱框架結構體系地震反應控制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5年
7 張?zhí)锾?基礎隔震框架結構的地震反應分析[D];山東科技大學;2011年
8 崔藝斌;樁土相互作用下的并聯(lián)基礎隔震性狀研究[D];河海大學;2007年
9 楊一振;基礎隔震框架結構的抗震性能研究[D];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2011年
10 陳翠翠;單向偏心結構滑移擺基礎隔震扭轉振動分析[D];安徽理工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77410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chengjian/774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