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軌道交通與城市綜合體的銜接空間便捷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7-04 10:57
世界范圍內(nèi),為應對土地稀缺性進行的基于軌道交通的城市綜合體開發(fā)正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在日本已然成為了城市開發(fā)最重要的方式。軌道交通與城市綜合體的銜接空間便捷性決定了其運轉(zhuǎn)模式的高效性與換乘體驗的人性化。本文以銜接空間為出發(fā)點,從交通轉(zhuǎn)換、功能激發(fā)、空間整合3個方面,研究了日本的東京站、澀谷站、京都站3個軌道交通綜合體案例的規(guī)劃設計經(jīng)驗,提出便捷性的內(nèi)在決定因素是立體化、復合化和一體化,以及其時空的軌跡多樣、感知活躍、尺度適宜的表現(xiàn)特點。
【文章來源】:現(xiàn)代城市研究. 2020,(07)CSSCI
【文章頁數(shù)】:10 頁
【部分圖文】:
圖21澀谷站軌道交通布局示意圖??
日本軌道交通與城市綜含體的銜接空間便捷性研究I?f彡亞茜??圖21澀谷站軌道交通布局示意圖??圖22澀谷站空間格局示意圖??圖23-a澀谷地區(qū)開發(fā)示意模型??圖23-b澀谷站大廈(在建)??圖23-c澀谷標記(Mark?City?)?圖23-d澀谷站中央棟+東急百貨+JR線澀谷站??與澀谷中央棟之間。??通過豐富的銜接空間整含,整個澀??谷站街區(qū)成為一個聯(lián)系緊密的巨型綜合體,??各棟綜含體建筑、車站等構成了其中的基??本要素。因此,澀谷站的空間組織方式是??復含的,銜接空間所起的作用是復雜的,??在這里具有城市與建筑的雙重屬性,原本??獨立的各個綜含體產(chǎn)生了激發(fā)效應,使得??澀谷升華為較城市綜含體本身更為活力多??元的片區(qū)城市綜合體。??2.4.3銜接方式??澀谷站最主要的特點是借助軌道上??蓋綜含體及其之間的空中連廊、地下空間??來銜接整個片區(qū),將城市的不同功能體塊??整含優(yōu)化,讓穿梭在城市中的人可以無縫??接駁。各功能體塊不僅難以分割,還以一??種更緊密協(xié)作的方式運行,使?jié)纫哉嬲??的站城一體方式服務于全新的生活方式??(圖?24-圖?28?)。??①澀谷站片區(qū)有大量的綜含體建筑,??空中連廊的銜接使得這些綜含體互為聯(lián)系,??空間各自延展、滲透、組含為一個整體。??例如,澀谷標記與澀谷站中央棟之間就有??89??
日本軌道交通與城市綜含體的銜接空間便捷性研究I?i彡亞茜??圖13京都站區(qū)位圖??資料來源:作者根據(jù)Google?Earth繪制。??下二層直到地面二層均有設置出入閘口??與相連的步道,無論哪一層都可以實現(xiàn)??在綜含體內(nèi)各功能區(qū)塊間的切換,等于??將一個平面復制粘貼成多份,這些平面??又疊置組裝為一個整含的空間進行使用。??其中的步道作為銜接空間很好地縫含了??軌道交通空間和綜含體的空間,弱化了??二者的邊界,又在其中起著互為促進、??互相激發(fā)的良性作用(圖13,圖14?)。??2.3.3銜接方式??由于京都站主要的JR線與近畿線??軌道東西向布置于地面一層,其對城市??空間有一定的割裂作用,因此在這里解??決南北向的聯(lián)系變得異常重要。京都站??綜含體也很好地做到了這點,其設計釆??用整體跨于軌道線上的方式,通過南北??向步道進行銜接和轉(zhuǎn)換(圖15-圖19?)。??①首先,貫穿整個京都站廳內(nèi)的大??尺度中庭扮演了功能核的角色,人們可??以通過它完成檢票進站、換乘地鐵、進??行商業(yè)休閑以及探索綜含體東西兩側的??多元功能,其作為銜接空間高效地實現(xiàn)??了大量人流在交通和功能的聚散與轉(zhuǎn)換。??②綜含體二層設置有一條重要的南??北自由通路。這是京都站最重要的一條??京都站擇合體??銜接麵??交通獅??商此空ra??=出入閘口??圖14京都站層疊式空間組織??圖15京都站銜接空間示意圖??87??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日本TOD發(fā)展模式和城市化特色空間建設[J]. 葉曉健. 住區(qū). 2016(02)
[2]日本東京城市綜合體的規(guī)劃設計與開發(fā)經(jīng)營[J]. 何仲禹,翟國方. 現(xiàn)代城市研究. 2016(03)
[3]城市新商業(yè)空間的區(qū)位和類型探析[J]. 管馳明,崔功豪. 城市問題. 2006(09)
碩士論文
[1]地鐵站內(nèi)外銜接空間設計初探[D]. 吳曉云.北京交通大學 2011
[2]城市綜合體與城市公共交通銜接空間的設計探討[D]. 原偉.重慶大學 2010
[3]行走在空間——環(huán)境路徑空間的解析[D]. 曾安依.蘇州大學 2009
[4]建筑綜合體與城市交通系統(tǒng)立體化銜接空間分析研究[D]. 李斌.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264661
【文章來源】:現(xiàn)代城市研究. 2020,(07)CSSCI
【文章頁數(shù)】:10 頁
【部分圖文】:
圖21澀谷站軌道交通布局示意圖??
日本軌道交通與城市綜含體的銜接空間便捷性研究I?f彡亞茜??圖21澀谷站軌道交通布局示意圖??圖22澀谷站空間格局示意圖??圖23-a澀谷地區(qū)開發(fā)示意模型??圖23-b澀谷站大廈(在建)??圖23-c澀谷標記(Mark?City?)?圖23-d澀谷站中央棟+東急百貨+JR線澀谷站??與澀谷中央棟之間。??通過豐富的銜接空間整含,整個澀??谷站街區(qū)成為一個聯(lián)系緊密的巨型綜合體,??各棟綜含體建筑、車站等構成了其中的基??本要素。因此,澀谷站的空間組織方式是??復含的,銜接空間所起的作用是復雜的,??在這里具有城市與建筑的雙重屬性,原本??獨立的各個綜含體產(chǎn)生了激發(fā)效應,使得??澀谷升華為較城市綜含體本身更為活力多??元的片區(qū)城市綜合體。??2.4.3銜接方式??澀谷站最主要的特點是借助軌道上??蓋綜含體及其之間的空中連廊、地下空間??來銜接整個片區(qū),將城市的不同功能體塊??整含優(yōu)化,讓穿梭在城市中的人可以無縫??接駁。各功能體塊不僅難以分割,還以一??種更緊密協(xié)作的方式運行,使?jié)纫哉嬲??的站城一體方式服務于全新的生活方式??(圖?24-圖?28?)。??①澀谷站片區(qū)有大量的綜含體建筑,??空中連廊的銜接使得這些綜含體互為聯(lián)系,??空間各自延展、滲透、組含為一個整體。??例如,澀谷標記與澀谷站中央棟之間就有??89??
日本軌道交通與城市綜含體的銜接空間便捷性研究I?i彡亞茜??圖13京都站區(qū)位圖??資料來源:作者根據(jù)Google?Earth繪制。??下二層直到地面二層均有設置出入閘口??與相連的步道,無論哪一層都可以實現(xiàn)??在綜含體內(nèi)各功能區(qū)塊間的切換,等于??將一個平面復制粘貼成多份,這些平面??又疊置組裝為一個整含的空間進行使用。??其中的步道作為銜接空間很好地縫含了??軌道交通空間和綜含體的空間,弱化了??二者的邊界,又在其中起著互為促進、??互相激發(fā)的良性作用(圖13,圖14?)。??2.3.3銜接方式??由于京都站主要的JR線與近畿線??軌道東西向布置于地面一層,其對城市??空間有一定的割裂作用,因此在這里解??決南北向的聯(lián)系變得異常重要。京都站??綜含體也很好地做到了這點,其設計釆??用整體跨于軌道線上的方式,通過南北??向步道進行銜接和轉(zhuǎn)換(圖15-圖19?)。??①首先,貫穿整個京都站廳內(nèi)的大??尺度中庭扮演了功能核的角色,人們可??以通過它完成檢票進站、換乘地鐵、進??行商業(yè)休閑以及探索綜含體東西兩側的??多元功能,其作為銜接空間高效地實現(xiàn)??了大量人流在交通和功能的聚散與轉(zhuǎn)換。??②綜含體二層設置有一條重要的南??北自由通路。這是京都站最重要的一條??京都站擇合體??銜接麵??交通獅??商此空ra??=出入閘口??圖14京都站層疊式空間組織??圖15京都站銜接空間示意圖??87??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日本TOD發(fā)展模式和城市化特色空間建設[J]. 葉曉健. 住區(qū). 2016(02)
[2]日本東京城市綜合體的規(guī)劃設計與開發(fā)經(jīng)營[J]. 何仲禹,翟國方. 現(xiàn)代城市研究. 2016(03)
[3]城市新商業(yè)空間的區(qū)位和類型探析[J]. 管馳明,崔功豪. 城市問題. 2006(09)
碩士論文
[1]地鐵站內(nèi)外銜接空間設計初探[D]. 吳曉云.北京交通大學 2011
[2]城市綜合體與城市公共交通銜接空間的設計探討[D]. 原偉.重慶大學 2010
[3]行走在空間——環(huán)境路徑空間的解析[D]. 曾安依.蘇州大學 2009
[4]建筑綜合體與城市交通系統(tǒng)立體化銜接空間分析研究[D]. 李斌.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26466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chengjian/3264661.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