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典型節(jié)點地震響應分析
【學位單位】:廣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TU990.3;TU311.3
【部分圖文】:
義連續(xù)分布的并聯(lián)彈簧-阻尼器系統(tǒng),用阻尼器來模擬無限地基對能量的吸收作用,并??且彈簧能夠較好的克服粘彈性邊界在低頻下發(fā)生漂移的現(xiàn)象,也能夠有效的控制高頻失??穩(wěn),且能和有限元軟件很好的結合,因而得到廣泛使用。圖2-2給出二維粘彈性邊界示??意圖,邊界參數(shù)按照工程地質報告結合式(2-13)、(2-13)計算。??14??
t分別為結構第i階和第j階陣型的自振頻率和阻尼比。下圖給出阻尼比隨自振頻率的??變化曲線。??由圖2-3可知,與質量因子相關的部分當頻率趨于零時,阻尼比趨于無窮,當頻率??逐漸增大時,阻尼比迅速減小。與剛度因子相關的部分阻尼隨頻率的增大而幾乎呈線性??增加。故要確定瑞利阻尼中的常數(shù)(X、P時,首先要確定兩個振型的阻尼比,所以應該使??得所選的頻率點?,、%盡量包含所考察結構分析中的主要頻段。在選?,、%時還應??兼顧外荷載的頻譜特性和結構的動力特性來進行綜合考慮。??A??\??\?Raylcih?阻尼??V?'?V-??^?\?\?^?^?剛度因子????_??①丨?COj??圖2-3?m尼比與自振頻率的關系曲線??Fig.2-3The?relation?curve?of?damping?ratio?and?self?v?ibration?frequency??對于實際工程一般選取前兩階自振頻率來計算,。椋剑,j=2,相應的阻尼在0.02 ̄0.20??之間變化。本文中對第一階與第二階振型阻尼比取為0.05,使用比例阻尼進行輸入。??2.1.5動力方程及求解方法??ANSYS目前實現(xiàn)支座激勵有四種方式[67],即加速法、位移法、大質量法和大剛度??法,各種輸入方式如圖2-3所示。根據(jù)選擇激勵實現(xiàn)方式的不同,動力方程的形式也不??同
t分別為結構第i階和第j階陣型的自振頻率和阻尼比。下圖給出阻尼比隨自振頻率的??變化曲線。??由圖2-3可知,與質量因子相關的部分當頻率趨于零時,阻尼比趨于無窮,當頻率??逐漸增大時,阻尼比迅速減小。與剛度因子相關的部分阻尼隨頻率的增大而幾乎呈線性??增加。故要確定瑞利阻尼中的常數(shù)(X、P時,首先要確定兩個振型的阻尼比,所以應該使??得所選的頻率點?,、%盡量包含所考察結構分析中的主要頻段。在選?,、%時還應??兼顧外荷載的頻譜特性和結構的動力特性來進行綜合考慮。??A??\??\?Raylcih?阻尼??V?'?V-??^?\?\?^?^?剛度因子????_??①丨?COj??圖2-3?m尼比與自振頻率的關系曲線??Fig.2-3The?relation?curve?of?damping?ratio?and?self?v?ibration?frequency??對于實際工程一般選取前兩階自振頻率來計算,。椋剑,j=2,相應的阻尼在0.02 ̄0.20??之間變化。本文中對第一階與第二階振型阻尼比取為0.05,使用比例阻尼進行輸入。??2.1.5動力方程及求解方法??ANSYS目前實現(xiàn)支座激勵有四種方式[67],即加速法、位移法、大質量法和大剛度??法,各種輸入方式如圖2-3所示。根據(jù)選擇激勵實現(xiàn)方式的不同,動力方程的形式也不??同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古泉;彭伊;曾志弘;;分析土和結構相互作用的一種實用耦合方法[J];地震工程學報;2015年03期
2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J];建筑設計管理;2015年09期
3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J];建設科技;2015年15期
4 劉飛成;張建經;鄧小寧;王志佳;;地下管線三向地震動一致激勵與非一致激勵數(shù)值分析[J];地震工程學報;2015年02期
5 賈一全;吳志壽;徐國光;;基于ANSYS有限元模型分析共同溝抗震性能[J];蘭州工業(yè)學院學報;2014年04期
6 楊仕升;何聲;謝開仲;蒙雷;;我國巖溶區(qū)建筑震害分析與抗震研究進展[J];地震研究;2013年03期
7 楊靖;高悅;燕勛;;綜合管廊的縱向抗震計算——反應位移法[J];工業(yè)建筑;2013年S1期
8 蘇向震;張程宏;李銳;;基于ANSYS的巖質邊坡軟弱結構面非線性接觸分析[J];四川水力發(fā)電;2011年06期
9 王江波;戴慎志;茍愛萍;;我國臺灣地區(qū)共同管道規(guī)劃建設法律制度研究[J];國際城市規(guī)劃;2011年01期
10 蔣錄珍;陳雋;李杰;;非一致地震激勵地下綜合管廊振動臺模型試驗研究(Ⅲ)——數(shù)值模擬[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10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岳慶霞;地下綜合管廊地震反應分析與抗震可靠性研究[D];同濟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屈健;斜入射地震波作用下綜合管廊的動力響應[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7年
2 杜盼輝;非均勻場地中綜合管廊的地震響應特點[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7年
3 趙丹陽;地下綜合管廊交叉節(jié)點地震反應分析[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7年
4 劉述虹;典型綜合管廊體系地震響應分析[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6年
5 黃銳財;地鐵車站換乘節(jié)點地震響應分析[D];華南理工大學;2016年
6 葉飛;管道共同溝結構體系地震反應分析[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4年
7 郭婧;基于土與結構相互作用的地鐵車站地震響應數(shù)值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年
8 何聲;巖溶地區(qū)高層框架結構抗震性能研究[D];廣西大學;2013年
9 由浩宇;共同溝管道隔震分析[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10 徐章潔;考慮接觸效應的高層建筑樁—土相互作用分析[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87042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chengjian/2870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