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傳統(tǒng)解釋與繼承問題中的體驗方法初探
【學位授予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TU-092
【圖文】:
27圖 2.1 建筑形態(tài)初步草圖(來源:《IMAGING THE HOUSE》)圖 2.2 形體深化草圖(來源:《IMAGING THE HOUSE》)圖 2.3 建筑落成后的實際效果(來源:自攝)最終建筑在上半段開裂為類似山體的形狀,呼應“自然形態(tài)”敘事的主題。從
27圖 2.1 建筑形態(tài)初步草圖(來源:《IMAGING THE HOUSE》)圖 2.2 形體深化草圖(來源:《IMAGING THE HOUSE》)圖 2.3 建筑落成后的實際效果(來源:自攝)最終建筑在上半段開裂為類似山體的形狀,呼應“自然形態(tài)”敘事的主題。從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葛明;;微園記[J];建筑學報;2015年12期
2 董豫贛;;空間·感知·想象[J];建筑學報;2015年12期
3 葛明;董豫贛;李興鋼;李華;;園林方法四人談[J];建筑學報;2015年12期
4 王其亨;;風水:中國古代建筑的環(huán)境觀[J];美術大觀;2015年11期
5 王其亨;;探驪折札——中國建筑傳統(tǒng)及理論研究雜感[J];美術大觀;2015年06期
6 吳瑞;王毛真;;由己及人的設計——“北院門小客!盵J];建筑與文化;2014年11期
7 溫京博;;淺析城市空間體驗[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4年05期
8 ;成都水井坊遺址博物館[J];城市建筑;2014年25期
9 張博聞;;從設計角度評論蘇州博物館[J];大眾文藝;2014年09期
10 張揚;劉松茯;;傳統(tǒng)解構(gòu)——王澍的建筑創(chuàng)作手法研究[J];城市建筑;2014年07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陳曉唐;建筑師使用后評價方法及在博物館的實踐[D];華南理工大學;2016年
2 趙軍靜;齊康建筑設計思想與教育思想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5年
3 康珍珍;中國新生代建筑師創(chuàng)新實踐的系統(tǒng)性研究[D];天津大學;2014年
4 劉鵬躍;當代中國建筑創(chuàng)作發(fā)展動力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4年
5 呂健梅;基于體驗的建筑形象生成論[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6 趙慧寧;建筑環(huán)境與人文意識[D];東南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晶晶;從知覺現(xiàn)象學角度探討建筑的感知與體驗[D];浙江大學;2017年
2 鄭秉東;解釋學視域下中國建筑傳統(tǒng)的當代詮釋[D];中央美術學院;2017年
3 童姍姍;當代建筑知覺體驗探索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7年
4 張永林;基于中國近現(xiàn)代建筑學發(fā)展視角下的文人建筑師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5年
5 石璐;清乾隆聞喜縣《楊園圖景》空間營造理念研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年
6 黃海清;體驗空間—建筑現(xiàn)象學視角下的建筑空間體驗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4年
7 金璐;基于居民需求的居住區(qū)建成環(huán)境評價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4年
8 陸慧敏;杭州中山中路歷史街區(qū)建成環(huán)境評價[D];浙江大學;2012年
9 張雯燕;現(xiàn)象學視角下,當代建筑設計策略的再思考[D];深圳大學;2011年
10 高靜;基于知覺現(xiàn)象學的建筑空間體驗初探[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72211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chengjian/2722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