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彈性應變恢復法三維地應力測量——汶川地震科學鉆孔中的應用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eodynamics and deep energy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the study of deep stress stat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but there is no economical and simple method to measure deep stress. The inelastic strain recovery method based on core is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After the Wenchuan 512 earthquake, the method was first applied to the geostress measurement of scientific boreholes in mainland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in detail the basic flow of this method to measure the inelastic recovery strain of the core in situ, and for the first time,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inelastic strain recovery flexibility of the core measured by this method has been carried out. Combining the field inelastic strain measurement with the indoor inelastic strain recovery compliance experiment,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 at 1173 m of WFSD-1 in Wenchuan earthquake is NW64 擄. The ratio of shear to volume model inelastic strain recovery compliance is 2.9, and the maximum, intermediate and minimum principal stresses are 431,28 and 25 MPa., respectively.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in-situ stress measurement by other methods in Longmen Mountain area, it is shown that the direction of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from NE to SW in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is changed from EW NEE NWW. The seg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sent direction of geostress in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coincid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ust in the southwest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and the strike-slip movement in the northeast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during the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results have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Wenchuan earthquake.
【作者單位】: 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地質(zhì)力學研究所;國土資源部新構(gòu)造運動與地質(zhì)災害重點實驗室;Kochi
【基金】:國家科技支撐-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鉆探井中探測項目(編號:2008WFSD-03) 國土資源部深部探測技術(shù)與試驗研究專項(編號:SinoProbe-07) 日本學術(shù)振興會基金項目(編號:B-25287134) 中國地質(zhì)科學基本科研業(yè)務費(編號:SYS1301)資助
【分類號】:TU45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崔效鋒;胡幸平;俞春泉;陶開;王艷華;寧杰遠;;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機制解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6期
2 安其美,丁立豐,王海忠,趙仕廣;龍門山斷裂帶的性質(zhì)與活動性研究[J];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4年02期
3 謝富仁,崔效鋒,趙建濤,陳群策,李宏;中國大陸及鄰區(qū)現(xiàn)代構(gòu)造應力場分區(qū)[J];地球物理學報;2004年04期
4 胡幸平;俞春泉;陶開;崔效鋒;寧杰遠;王艷華;;利用P波初動資料求解汶川地震及其強余震震源機制解[J];地球物理學報;2008年06期
5 杜義;謝富仁;張效亮;荊振杰;;汶川M_s8.0級地震斷層滑動機制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09年02期
6 石耀霖;曹建玲;;庫侖應力計算及應用過程中若干問題的討論——以汶川地震為例[J];地球物理學報;2010年01期
7 王連捷;孫東生;林為人;崔軍文;彭華;高祿;王薇;唐哲民;喬子江;;地應力測量的非彈性應變恢復法及應用實例[J];地球物理學報;2012年05期
8 張國民;我國大陸強震活動的韻律性特征[J];地震地質(zhì);1987年02期
9 彭華;馬秀敏;姜景捷;;差應變法地應力測量——以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鉆探WFSD-1鉆孔為例[J];地質(zhì)力學學報;2011年03期
10 劉健;熊探宇;趙越;張永雙;陳群策;;龍門山活動斷裂帶運動學特征及其構(gòu)造意義[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2年S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崔效鋒;胡幸平;俞春泉;陶開;王艷華;寧杰遠;;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機制解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6期
2 劉樹根;田小彬;李智武;孫瑋;郭兵;劉順;;龍門山中段構(gòu)造特征與汶川地震[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4期
3 劉順,孫天澤,鐘大賚;基性麻粒巖半脆性域剪切帶形成機制的實驗研究[J];成都理工學院學報;1997年03期
4 王皓;梁冰;李國臻;王永巖;;在軟巖中測量地應力傳感器與圍巖的相互作用[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4期
5 楊端生,胡輝;單向應力狀態(tài)下線性強化彈粘塑性材料的流變性質(zhì)[J];長沙電力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1期
6 張斌,盧寶賢,李靜輝;木材彎曲蠕變的試驗研究[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1987年01期
7 張斌,盧寶賢,李靜輝;小興安嶺幾個主要樹種的蠕變特性[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1988年02期
8 李靜輝,劉廣仁,盧寶賢,張斌;受剪薄木板在變載下的撓度[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1992年05期
9 孟憲森,關(guān)玉輝;松遼盆地及其周邊地區(qū)中強地震成組活動特征[J];東北地震研究;2005年03期
10 薄萬舉,楊國華,謝覺民,郭良遷,王若柏,華彩虹;郯廬斷裂帶地殼活動新特征[J];東北地震研究;1996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晶;王輝;曹建玲;高原;王瓊;;地殼介質(zhì)非均勻性對華北地區(qū)強震活動的影響[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上)[C];2012年
2 王若;王妙月;底青云;王光杰;周堅鑫;;巴顏喀拉塊體東南緣地質(zhì)構(gòu)造的航磁反演成像[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學術(shù)論文匯編(第四卷)[C];2008年
3 李守定;李曉;張軍;赫建明;李世海;汪陽春;;唐家山滑坡成因機制與堰塞壩整體穩(wěn)定性研究[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下)[C];2011年
4 秦四清;徐錫偉;胡平;王媛媛;黃鑫;泮曉華;;孕震斷層的多鎖固段脆性破裂機制與地震預測新方法的探索[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下)[C];2011年
5 張博庭;;周年回眸:汶川大地震告訴我們什么結(jié)論?[A];現(xiàn)代水利水電工程抗震防災研究與進展[C];2009年
6 王妙月;;固體地球內(nèi)部幾何結(jié)構(gòu)成像和物性結(jié)構(gòu)成像[A];紀念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成立60周年專輯[C];2007年
7 周仕勇;王銳;鄧凱;徐輝輝;姜明明;程萬正;;紫坪壩水庫對龍門山地震帶地震活動的影響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8 鄭勇;謝祖軍;汪榮江;倪四道;熊熊;葛粲;;地殼結(jié)構(gòu)對汶川余震定位及震源機制反演的影響[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9 范桃園;;中國大陸現(xiàn)今活動構(gòu)造格架與構(gòu)造應力場球殼有限元分析[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10 鄭亮;石耀霖;張懷;;水庫蓄水應力場變化及地震危險性的三維并行有限元模擬[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闖;巖石粘彈性質(zhì)的實驗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1年
2 李佐臣;揚子地塊西北緣后龍門山造山帶(北段)物質(zhì)組成、構(gòu)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D];長安大學;2009年
3 王衛(wèi)東;西安地裂縫形成的區(qū)域穩(wěn)定動力學背景研究[D];長安大學;2009年
4 巨廣宏;高拱壩建基巖體開挖松弛工程地質(zhì)特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5 劉建坡;深井礦山地壓活動與微震時空演化關(guān)系研究[D];東北大學;2011年
6 余學芳;混凝土結(jié)構(gòu)裂縫的有限元模擬[D];浙江大學;2012年
7 焦明若;孕震過程的數(shù)學物理模擬及其在地震預測研究中的應用[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8 楊選輝;非穩(wěn)態(tài)非線性信號處理理論和方法在地震資料分析中的應用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9 萬永革;“地震靜態(tài)應力觸發(fā)”問題的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1年
10 周志軍;低滲透儲層流固耦合滲流理論及應用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明俐;深部軟巖巷道圍巖穩(wěn)定性分析與控制技術(shù)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呂海波;巖石三維內(nèi)部裂隙擴展過程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姚海亮;淺源地震特征分析與礦山地震相關(guān)性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shù)大學;2009年
4 鄭仰發(fā);構(gòu)造應力場及其對瓦斯突出的影響研究[D];沈陽大學;2011年
5 黃呂衛(wèi);瑪爾擋水電站壩肩高邊坡工程地質(zhì)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6 張順;瑪爾擋電站地下廠房洞室工程地質(zhì)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7 豐成君;龍門山斷裂帶東北段現(xiàn)今地應力狀態(tài)研究[D];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2011年
8 胡靜云;特大復雜采空區(qū)穩(wěn)定性微震監(jiān)測技術(shù)理論與應用研究[D];長沙礦山研究院;2011年
9 李智蓉;潮汐對大震的觸發(fā)作用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11年
10 周青云;龍門山斷裂帶南段地殼的接收函數(shù)方法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崔效鋒;胡幸平;俞春泉;陶開;王艷華;寧杰遠;;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機制解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6期
2 吳山;;龍門山巨型滑覆型飛來峰體系與龍門山構(gòu)造活動性[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4期
3 李勇;周榮軍;董順利;張毅;何玉林;陳浩;閆亮;喬寶成;馬博琳;;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與逆沖-走滑作用[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4期
4 李智武;劉樹根;陳洪德;劉順;郭兵;田小彬;;龍門山?jīng)_斷帶分段-分帶性構(gòu)造格局及其差異變形特征[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4期
5 宋鴻彪;龍門山造山帶地質(zhì)和地球物理資料的綜合解釋[J];成都理工學院學報;1994年02期
6 周翠英,華愛軍,蔣海昆,董旭光,吳延河,張玲,侯海峰;以格點嘗試法求取的山東地區(qū)現(xiàn)代中小地震震源機制解[J];東北地震研究;2003年01期
7 蔣銘,馬宗晉;華北第三、四地震活躍期的對比[J];地震;1985年06期
8 傅征祥,程燕;中國大陸近代幕式地震活動的某些特征[J];地震;1986年02期
9 石耀霖;關(guān)于應力觸發(fā)和應力影概念在地震預報中應用的一些思考[J];地震;2001年03期
10 安其美,丁立豐,王海忠,趙仕廣;龍門山斷裂帶的性質(zhì)與活動性研究[J];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4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鴻彪,劉樹根;龍門山中北段重磁場特征與深部構(gòu)造的關(guān)系[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1年01期
2 陳祖安;林邦;白武明;程旭;;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孕震機理研究[J];國際地震動態(tài);2009年04期
3 趙珠,范軍,鄭斯華,長谷川昭,堀內(nèi)茂木;龍門山斷裂帶地殼速度結(jié)構(gòu)和震源位置的精確修定[J];地震學報;1997年06期
4 趙珠,汪碧瀾,龍思勝,陳銀;1999年四川綿竹清平5.0級地震序列構(gòu)造活動特征[J];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2001年06期
5 胡先明;;紫坪鋪水庫蓄水前天然地震活動[J];四川地震;2007年02期
6 唐方頭;鄧志輝;梁小華;蔣浦;;龍門山中段后山斷裂帶晚第四紀運動特征[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8年03期
7 張培震;徐錫偉;聞學澤;冉勇康;;2008年汶川8.0級地震發(fā)震斷裂的滑動速率、復發(fā)周期和構(gòu)造成因[J];地球物理學報;2008年04期
8 冉勇康;陳立春;陳桂華;尹金輝;陳杰;宮會玲;史翔;李陳俠;;汶川M_S8.0地震發(fā)震斷裂大地震原地重復現(xiàn)象初析[J];地震地質(zhì);2008年03期
9 石玉濤;高原;張永久;太齡雪;趙博;;汶川地震余震序列的地震各向異性初步分析[J];國際地震動態(tài);2008年11期
10 王濤;馬寅生;龍長興;譚成軒;吳樹仁;;四川汶川地震斷裂活動和次生地質(zhì)災害淺析[J];地質(zhì)通報;2008年1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樓海;王椿鏞;呂智勇;姚志祥;;龍門山斷裂帶深部構(gòu)造和地殼組分的分段特征[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C];2010年
2 易桂喜;龍鋒;喬慧珍;辛華;;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斷裂帶南西段地震危險性分析[A];中國地震學會第14次學術(shù)大會專題[C];2012年
3 徐杰;高祥林;周本剛;計鳳桔;張進;白玉柱;陳國光;;2008年汶川8.0級地震的發(fā)震構(gòu)造——沿龍門山斷裂帶新生的地殼深部斷裂[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C];2010年
4 周青云;陳棋福;;應用接收函數(shù)方法研究龍門山斷裂帶南段莫霍面突變[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C];2010年
5 雷建設;趙大鵬;蘇金蓉;張廣偉;李鳳;;龍門山斷裂帶地殼精細結(jié)構(gòu)與汶川大震發(fā)震機理[A];中國地震學會成立三十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李樂;陳棋福;蘇金蓉;;利用重復地震估算龍門山斷裂帶的深部滑動速率[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7 柳暢;石耀霖;;龍門山斷裂帶粘彈性巖石圈應力模擬及大地震的復發(fā)周期[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8 崔作舟;;龍門山斷裂帶的深部構(gòu)造及其兩側(cè)的地殼結(jié)構(gòu)[A];1991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1年
9 楊志根;;龍門山斷層帶的GPS測量與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方慧;王緒本;魯霞;龐溯;;龍門山斷裂帶深部地質(zhì)地球物理綜合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劉純友 通訊員 王寧川;地質(zhì)皖軍汶川探尋地震奧秘[N];安徽日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張婷婷;處于 “減震”區(qū) 成都很安全[N];成都日報;2008年
3 羅會江 本報記者 胡彥殊 實習生 彭鵬;大地深處,打探地震的秘密[N];四川日報;2009年
4 蔚華 本報記者 魏星奎;國土部門多管齊下防患未然[N];綿陽日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陸振華;失落的地震預測[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0年
6 本報記者 羅會江 本報通訊員 胡彥殊;探秘汶川地震科學鉆[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10年
7 記者 趙凡;堅定信念 加快進度[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0年
8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工學院民用、地質(zhì)與采礦工程系教授 中國科學院海外評審專家 嵇少丞;斷層死活不能輕易下結(jié)論[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江迪;加強監(jiān)測能力 重視減災工作[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陳松;一個地質(zhì)專家的災區(qū)10日行[N];四川日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姚路;龍門山斷裂帶斷層泥中速—高速摩擦性質(zhì)的實驗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研究所;2013年
2 張雷;龍門山斷裂帶斷層巖在水熱條件下的摩擦滑動特性實驗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研究所;2013年
3 郭飚;非均勻各向異性介質(zhì)的地震P波走時層析成像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研究所;2009年
4 薛艷;巨大地震活動特征及其動力學機制探討[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
5 武艷強;三維數(shù)值流形方法研究及其在地學中的初步應用[D];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研究所;2012年
6 何玉林;青藏高原東緣主干斷裂活動性及其構(gòu)造變形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7 王明明;漢中盆地發(fā)育機制及構(gòu)造演化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研究所;2013年
8 蘭雙雙;深層地下水位動態(tài)對地震活動響應關(guān)系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9 鄧津;低頻事件的全球分布及汶川震前實例分析[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
10 李昱;川西地區(qū)地殼三維速度結(jié)構(gòu)環(huán)境噪聲高分辨率地震成像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研究所;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豐成君;龍門山斷裂帶東北段現(xiàn)今地應力狀態(tài)研究[D];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2011年
2 高中;龍門山斷裂帶深部構(gòu)造變形的粘彈性模擬與分析[D];復旦大學;2011年
3 田文;龍門山斷裂帶地震活動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4 宋文杰;利用被動源地震剖面研究龍門山斷裂帶及鄰區(qū)的深部結(jié)構(gòu)[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5 王成;利用接收函數(shù)反演龍門山斷裂帶及鄰區(qū)深部結(jié)構(gòu)[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6 周青云;龍門山斷裂帶南段地殼的接收函數(shù)方法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11年
7 鄧文澤;龍門山斷裂帶精細速度結(jié)構(gòu)的雙差層析成像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研究所;2013年
8 孟文;活動斷裂與現(xiàn)今地應力相互作用關(guān)系研究[D];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2013年
9 侯林鋒;龍門山斷裂帶中段含碳酸鹽斷層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和高速摩擦性質(zhì)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研究所;2012年
10 趙靜;塊體模型與負位錯模型分析川滇地區(qū)塊體應變與斷裂帶變形特征[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12年
,本文編號:230809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chengjian/2308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