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石裂隙組構(gòu)的定量測定
本文選題:巖石力學 切入點:裂隙組構(gòu) 出處:《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5年11期
【摘要】:裂隙組構(gòu)是用張量確定巖石內(nèi)部裂隙幾何分布的常用方法;隗w視學原理描述組構(gòu)的理論框架,提出定量測定巖石裂隙組構(gòu)的方法。該方法采用歸一化思想定義裂隙張量,張量的跡恒等于1極大方便了裂隙組構(gòu)的測定。用測試線測定巖石的平面裂隙張量,用該張量偏張量的第二、第三不變量定義幅值參量和分量角度,定義的2個標量分別確定裂隙各向異性的大小和方向,用這2個量就可以描述平面裂隙的分布規(guī)律。用正交面中任意2個幅值參量即可唯一確定三維正交各向異性裂隙張量。隨裂隙分布幾何關(guān)系變化,正交各向異性自然退化為橫觀各向同性和各向同性的形式。煤巖CT試驗結(jié)果的驗證表明,該張量能夠較好描述裂隙的平面分布特點。
[Abstract]:Fracture fabric is a commonly used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geometric distribution of fractures in rock by Zhang Liang.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describing fabric in stereology, a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rock fracture fabric is put forward. Zhang Liang's trace constant equal to 1 greatly facilitates the determination of fracture fabric. Using the test line to determine the plane fissure Zhang Liang of the rock, the second and third invariants are used to define the amplitude parameters and component angles. Two scalars are defined to determine the magnitude and direction of fracture anisotropy.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e fractures can be described by using these two quantities. Zhang Liang, a three-dimensional orthotropic fissure, can be uniquely determined by any two amplitude parameters in the orthogonal plane. Orthogonal anisotropy naturally degenerates into transversely isotropic and isotropic forms. The results of CT test of coal and rock show that Zhang Liang can describe the plane distribution of fractures well.
【作者單位】: 寧夏大學固體力學研究所;寧夏大學物理電氣信息學院;
【基金】:寧夏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NZ13001)
【分類號】:TU45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祝云華;劉新榮;梁寧慧;劉占魁;;裂隙巖體滲流模型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工程地質(zhì)學報;2008年02期
2 楊會軍;王夢恕;卓越;羅嵩;;海底隧道斷層破碎帶信息化施工[J];中國工程科學;2012年10期
3 江宏;袁劍波;馮新軍;;長大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溫度影響因素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應(yīng)用技術(shù)版);2015年02期
4 楊會軍;;大斷面公路隧道圍巖變形地質(zhì)因素分析[J];隧道建設(shè);2007年S2期
5 羅周全;管佳林;馮富康;徐海;;盤區(qū)隔離礦柱采場結(jié)構(gòu)參數(shù)數(shù)值優(yōu)化[J];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12年02期
6 管佳林;羅周全;馮富康;王雪艷;;盤區(qū)隔離礦柱回采順序數(shù)值優(yōu)化[J];礦業(yè)研究與開發(fā);2012年03期
7 孫華飛;楊永明;鞠楊;張欽剛;彭瑞東;;開挖卸荷條件下煤巖變形破壞與能量釋放的數(shù)值分析[J];煤炭學報;2014年02期
8 孫學陽;夏玉成;;節(jié)理化覆巖在構(gòu)造應(yīng)力作用下對采煤沉陷的影響[J];礦業(yè)研究與開發(fā);2014年03期
9 郭佳奇;徐子龍;李宏飛;;飽水對巖溶灰?guī)r力學性質(zhì)與縱波波速的影響[J];土木建筑與環(huán)境工程;2015年02期
10 曾壯麗;江學良;劉自由;;地下洞室頂板安全厚度的Flac~(3D)分析[J];四川建材;2010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楊會軍;;大斷面公路隧道圍巖變形地質(zhì)因素分析[A];第六屆海峽兩岸隧道與地下工程學術(shù)及技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柴軍瑞;大壩及其周圍地質(zhì)體中滲流與應(yīng)力場耦合分析[D];西安理工大學;2000年
2 王環(huán)玲;高壩泄洪霧雨作用下飽和非飽和裂隙巖質(zhì)邊坡穩(wěn)定性研究[D];河海大學;2006年
3 潘鵬志;巖石破裂過程及其滲流—應(yīng)力耦合特性研究的彈塑性細胞自動機模型[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2006年
4 賴金星;高海拔復雜圍巖公路隧道溫度場特征與結(jié)構(gòu)性能研究[D];長安大學;2008年
5 漆祖芳;節(jié)理巖質(zhì)邊坡位移反分析與穩(wěn)定性評價方法研究[D];武漢大學;2012年
6 曹洋兵;大型地下水封儲氣庫圍巖變形破壞機制與錨噴支護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4年
7 陳仕闊;裂隙煤巖氣水兩相滲流與固體變形耦合作用研究[D];東北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偉偉;湘福石膏礦厚大礦體采場結(jié)構(gòu)參數(shù)優(yōu)化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2 蘇興;淺埋大跨度雙線鐵路隧道施工技術(shù)及變形控制技術(shù)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8年
3 何濤;堅硬頂煤注水軟化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09年
4 曹茜;巖溶隧道與溶洞的安全距離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0年
5 牛新團;非飽和煤樣浸水軟化性的超聲波試驗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0年
6 陳壽堂;水巖耦合作用對隧道穩(wěn)定性影響分析及隧道圍巖分級修正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年
7 聶榮山;不同應(yīng)力對薄層復合頂板穩(wěn)定性影響分析[D];西安科技大學;2012年
8 宋建禹;隱伏溶洞與山嶺隧道間安全厚度預測及其穩(wěn)定性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2年
9 王中秋;采空區(qū)礦柱—頂板體系變形特征及其穩(wěn)定性分析[D];燕山大學;2012年
10 朱浩博;巖溶隧道底板安全厚度預測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劉軍,柴賀軍,張倬元;西南某巨型水電站地下廠房頂拱安全埋高解析解初步研究[J];地質(zhì)災害與環(huán)境保護;2000年04期
2 趙明華,袁騰方,黎莉,蔣德松;巖溶區(qū)樁端持力巖層安全厚度計算研究[J];公路;2003年01期
3 鄧建,李夕兵,彭懷生;確定穩(wěn)定充填體臨界高度的極限分析法[J];金屬礦山;1999年07期
4 王臻;Jonny Rutqvist;戴瑛;;Oda裂隙張量的DC模型在裂隙巖體滲流模擬中的應(yīng)用[J];力學季刊;2011年04期
5 周志芳;任意各向異性巖體滲透系數(shù)張量的半解析計算[J];水利學報;1999年03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江騰;硬巖礦柱失穩(wěn)及時間相依性研究[D];中南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國艷;于廣明;宋傳旺;;初始裂隙幾何要素對巖石裂隙分維演化的影響[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1年06期
2 孔園波,華安增;受壓巖石裂隙相互作用導致破裂的機理[J];地球物理學報;1995年06期
3 薛孌鸞;陳勝宏;;剪切過程中巖石裂隙的滲流與應(yīng)力-應(yīng)變耦合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7年S2期
4 郭保華;田采霞;;巖石裂隙的法向蠕變及滲流的影響[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4期
5 王衛(wèi)星,金文標,黃穎;基于圖像處理方法的巖石裂紋跟蹤算法(英文)[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5期
6 王國艷;于廣明;宋傳旺;;初始裂隙幾何要素對巖石裂隙擴展演化的影響[J];遼寧工程技術(sh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5期
7 余拱信,漆新民,李禾,,李中林,劉冬梅;全息干涉法研究巖石裂隙破壞擴展規(guī)律[J];南昌航空工業(yè)學院學報;1994年02期
8 郭保華;李小軍;蘇承東;;巖石裂隙法向循環(huán)加載本構(gòu)關(guān)系試驗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2年S1期
9 朱大崗;實驗巖石裂隙微觀形態(tài)初探[J];地質(zhì)力學學報;1997年01期
10 楊琦,談彩萍,夏能新;下?lián)P子中部地區(qū)巖石裂隙分布特征[J];安徽地質(zhì);1997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Edward D.Graf;郭玉花;;美國巖石裂隙灌漿40年的觀察研究[A];巖石與混凝土灌漿譯文集[C];1995年
2 林睦曾;;巖石裂隙中的含水量對巖石聲波速度的影響[A];地下工程經(jīng)驗交流會論文選集[C];1982年
3 王曉;宋彥琦;沙寧;邱桂林;劉江;;基于ABAQUS擴展有限元的巖石裂隙擴展分析[A];北京力學會第18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記者 何雪峰;宿州發(fā)現(xiàn)豐富優(yōu)質(zhì)地下水[N];安徽日報;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秦桂云;巖石裂隙電學譜紋特征的實驗研究[D];東北大學;2008年
2 閆娜;降溫對巖石裂隙擴展影響機理的數(shù)值試驗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67539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chengjian/1675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