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fù)合低摻量水泥紅黏土早期無側(cè)限抗壓強度試驗
本文選題:無側(cè)限抗壓強度試驗 切入點:水泥紅黏土 出處:《中國科技論文》2015年2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選取粉煤灰廢棄物及價格低廉的聚丙烯纖維作為外摻劑,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西部地區(qū)的紅黏土一起制成一種特殊的水泥土。通過正交試驗,研究水泥摻量、粉煤灰摻量、聚丙烯纖維摻量及混合體含水率對水泥土7d早期無側(cè)限抗壓強度的影響;然后利用電鏡試驗,從微觀方面證明漿體的合理層理結(jié)構(gòu)與纖維的固結(jié)加筋作用。結(jié)果表明,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水泥摻量對其影響最大,其次為粉煤灰摻量,聚丙烯纖維摻量和混合體含水率的影響則較小,且最優(yōu)配合(質(zhì)量分數(shù))比為水泥10%,粉煤灰16%,聚丙烯纖維0.12%,混合體含水率18%。第9組強度高于第1組。并對第9組(水泥摻量10%,粉煤灰摻量16%,纖維摻量0.10%,含水率16%)試塊進行應(yīng)力-應(yīng)變曲線擬合,得出曲線上升段滿足三次多項式方程,下降段滿足二次多項式方程。
[Abstract]:Fly ash waste and low price polypropylene fiber were selected as admixtures to make a special cement soil with red clay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he content of cement and fly ash was studied by orthogonal test. The effect of polypropylene fiber content and mixed moisture content on the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ement soil at the early stage of 7 days was studied, and the reasonable bedding structure of the slurry and the consolidation and reinforcement of the fiber were proved by the electron microscope test. In a certain range, the cement content has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it, followed by the fly ash content, the polypropylene fiber content and the water content of the mixture have little effect on it. The optimum blending ratio (mass fraction) is cement 10, fly ash 16, polypropylene fiber 0.12 and moisture content 180.The strength of the ninth group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irst group (cement 10, fly ash 16, fiber 0.10, moisture 16). Fitting the stress-strain curve of the specime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ascending segment of the curve satisfies the cubic polynomial equation, and the descending segment satisfies the quadratic polynomial equation.
【作者單位】: 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水利與土木建筑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069008)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科技計劃項目(20130425) 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資助項目(20121515110002)
【分類號】:TU411.6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敏杰;鄭樂平;鄭洪波;楊守業(yè);;中國北方紅黏土研究進展及問題[J];海洋地質(zhì)動態(tài);2010年09期
2 朱菲菲;靳艷彩;頡飛;;紅黏土特性及物理力學指標差異性研究[J];資源環(huán)境與工程;2013年03期
3 趙寧雨;荊林立;;纖維加筋紅黏土強度特性影響因素的試驗[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9期
4 鄒飛;夏怡;;紅黏土平面裂紋擴展的分形特征[J];人民長江;2011年15期
5 顧展飛;劉琦;盧耀如;劉之葵;;酸堿及可溶鹽溶液對桂林紅黏土壓縮性影響實驗研究[J];中國巖溶;2014年01期
6 劉寶臣;張晨富;楊柏;;改善高塑性有機質(zhì)紅黏土強度試驗研究[J];工業(yè)建筑;2014年S1期
7 李濤;劉波;李巖;李鵬;;基于微觀結(jié)構(gòu)的飽和紅黏土孔隙比計算[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11年05期
8 趙國永;劉秀銘;呂鑌;陳渠;李平原;郭暉;劉植;;紅黏土磁化率增強機制[J];中國沙漠;2013年03期
9 熊平生;羅文;;中國南方第四紀紅黏土的成因研究——以贛州盆地為例[J];地層學雜志;2013年03期
10 張金利;蔣正國;楊鋼;;聚丙烯纖維紅黏土力學特性試驗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2011年S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孔思麗;曹小兵;;貴州紅黏土地區(qū)工程問題及基坑變形特性[A];第二屆全國巖土與工程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2 張輝;趙炳梓;張佳寶;;我國南方地區(qū)紅黏土去除病毒能力研究[A];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一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七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shù)交流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8年
3 郭培璽;俞縉;陳俊生;;損傷理論在水泥紅黏土試驗研究中的應(yīng)用[A];第二屆全國巖土與工程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王為才;中國地質(zhì)專家破解幾內(nèi)亞紅黏土秘密[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7年
2 鄭衛(wèi)東;寒冷季節(jié)養(yǎng)豬兩巧法[N];河南科技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方薇;殘積層紅黏土路塹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錢立義;紅黏土比表面積試驗研究[D];桂林理工大學;2015年
2 王亮亮;客運專線紅黏土地基固結(jié)變形及樁網(wǎng)加固機理現(xiàn)場試驗[D];中南大學;2010年
3 蔣正國;纖維紅黏土力學特性試驗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4 余再西;有機酸對紅黏土置換水泥土樁的腐蝕性試驗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62190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chengjian/1621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