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管理論文 > 城建管理論文 >

巖質(zhì)高陡邊坡動力響應及失穩(wěn)機制大型振動臺模型試驗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2-20 02:13

  本文關鍵詞: 巖質(zhì)高陡邊坡 不連續(xù)節(jié)理 大型振動臺試驗 動力響應 失穩(wěn)機制 出處:《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5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針對巖質(zhì)高陡邊坡動力響應和失穩(wěn)機制問題,設計并完成了含不連續(xù)節(jié)理的巖質(zhì)高陡邊坡大型振動臺模型試驗.對主要巖性特征,采用水泥、沙、鐵粉、黏土與混合劑配制巖體材料.對巖質(zhì)邊坡的不連續(xù)節(jié)理,在邊坡內(nèi)部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設置表面摩擦系數(shù)極低的特氟龍布.試驗表明,含順向不連續(xù)面的高陡巖質(zhì)邊坡地震作用下的破壞形態(tài)主要有三個階段:裂縫開展,坡面剝落,崩塌滑動;主要滑動面沿特氟龍開展,發(fā)生在2/3坡高的位置;加速度響應沿坡面向上有明顯放大,水平向加速度占主導;當?shù)卣鹆叶燃哟髸r,離坡尖越近,加速度放大效應越強.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dynamic response and instability mechanism of rock high steep slope, a large scale shaking table model test of rock high steep slope with discontinuous joints is designed and completed. Cement, sand and iron powder are used for the main li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slope. For discontinuous joints of rock slopes, Teflon cloth with extremely low surface friction coefficient is set in accordance with certain rules for discontinuous joints of rock slopes. The failure patterns of high and steep rock slope with discontinuous face have three stages: crack spreading, slope spalling, collapse sliding, main sliding surface spreading along Teflon, occurring at the position of 2/3 slope height; The acceleration response is magnified obviously along the slope, and the horizontal acceleration dominates. When the seismic intensity increases, the acceleration amplification effect becomes stronger with the closer to the slope tip.
【作者單位】: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1372180)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項目(2011CB013505)資助項目
【分類號】:TU4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薄景山,徐國棟,景立平;土邊坡地震反應及其動力穩(wěn)定性分析[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1年02期

2 李振生;巨能攀;侯偉龍;李果;;陡傾層狀巖質(zhì)邊坡動力響應大型振動臺模型試驗研究[J];工程地質(zhì)學報;2012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金愛兵;孫金海;高永濤;;邊坡動力響應主導頻率及其影響因素的模擬分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2 樊素;朱宏偉;侯濤;;廣岳線某滑坡工點變形及穩(wěn)定性的動力分析[J];河南城建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3 劉兆生;姚令侃;朱宏偉;劉敏;;加筋格賓擋墻動力特性分析及設計要點[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6期

4 蔣良濰;姚令侃;王建;;基于振動性態(tài)和破壞相似的邊坡振動臺模型實驗相似律[J];交通科學與工程;2009年02期

5 楊冬;姚令侃;蔣良濰;;土質(zhì)場地重力式擋土墻地震土壓力振動臺實驗研究[J];防災減災學報;2011年01期

6 劉紅帥,薄景山,劉德東;巖土邊坡地震穩(wěn)定性分析研究評述[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5年01期

7 鄒威;許強;劉漢香;陳龍;王龍;;強震作用下層狀巖質(zhì)斜坡破壞的大型振動臺試驗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11年04期

8 李慧;石乃鑫;杜永峰;;含軟弱夾層邊坡的地震時程響應分析[J];低溫建筑技術;2010年08期

9 梁慶國;韓文峰;李雪峰;李德武;;極震區(qū)巖體地震動力破壞研究體系框架初探[J];地球科學進展;2010年01期

10 韓金良;吳樹仁;何淑軍;孫煒鋒;張春山;王濤;楊金中;石菊松;;5.12汶川8級地震次生地質(zhì)災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機制淺析[J];地學前緣;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劍;;SH波作用下巖質(zhì)邊坡響應規(guī)律的解析探討[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中)[C];2012年

2 黃棟;喬建平;Tetsuya Mishiro;田宏嶺;楊宗佶;;直線型滑坡振動臺模型試驗及破環(huán)形態(tài)分析[A];第八屆全國地震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Ⅱ)[C];2010年

3 崔芳鵬;胡瑞林;殷躍平;許強;張明;;縱橫波時差耦合作用的斜坡崩滑效應離散元分析——以北川唐家山滑坡為例[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11年

4 崔芳鵬;胡瑞林;殷躍平;許強;張明;;地震動力作用觸發(fā)的斜坡崩滑高差效應研究[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11年

5 張年學;李曉;李守定;赫建明;;地震極震區(qū)巖體滑坡滑動面振動破壞形成與穩(wěn)定性評價的探討[A];2010年全國工程地質(zhì)學術年會暨“工程地質(zhì)與海西建設”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6 賈俊;黃潤秋;巨能攀;趙建軍;李果;;強震作用下陡傾順層巖質(zhì)邊坡失穩(wěn)機制研究[A];2010年全國工程地質(zhì)學術年會暨“工程地質(zhì)與海西建設”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7 陳飛熊;李寧;宋戰(zhàn)平;;青康公路凍土路基變形、強度特性的數(shù)值試驗研究[A];第15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Ⅱ冊)[C];2006年

8 汪稔;孟慶山;;巖土工程中新技術與新材料[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九屆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C];2003年

9 扈勝霞;陳正漢;王克宇;;非飽和原狀黃土的固結試驗研究[A];第九屆全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6年

10 馬行東;李海波;;地震動荷載作用下錨固邊坡穩(wěn)定性研究[A];第二屆全國巖土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宇亮;巖土構筑物抗震動力特性及地震動土壓力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2 柴紅保;基于巖體斷裂損傷模型的邊坡穩(wěn)定性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3 王樹豐;汶川地震滑坡微型樁防治工程研究[D];長安大學;2010年

4 龔成明;黃土工程邊坡在施工荷載作用下的動力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5 王建;地震作用下路基工程破壞機理及抗震技術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6 徐光興;地震作用下邊坡工程動力響應與永久位移分析[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7 蘇曉成;路基結構的動力穩(wěn)定性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8 阮永芬;復雜高邊坡的動力和靜力穩(wěn)定性分析及空間變異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1年

9 趙體;巖土邊坡地震穩(wěn)定性臨界加速度分析方法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2年

10 陳先國;隧道結構失穩(wěn)及判據(jù)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賀續(xù)文;基于離散單元法的節(jié)理巖體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D];湘潭大學;2010年

2 韓晶晶;地震力和地下水作用下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D];西華大學;2011年

3 吳強;填方邊坡在地震激勵下的反應分析[D];南京大學;2011年

4 楊永鵬;考慮切向流變的多年凍土區(qū)樁基沉降變形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11年

5 蔡漢成;邊坡地震動力響應及其破壞機制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6 張學東;黃土邊坡動力響應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7 李春生;強震作用下反傾巖質(zhì)邊坡地震響應與變形破壞機理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1年

8 崔向美;利用動扭剪試驗研究黃土動力特性并初步探討其結構損傷[D];長安大學;2011年

9 張俊英;梯形砼襯砌渠道凍脹破壞力學模型及有限元分析[D];石河子大學;2011年

10 范洪海;基于動力變形與破壞特征的5.12汶川地震災區(qū)公路路塹邊坡分類及典型災害機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謝定義;黃土力學特性與應用研究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J];地下空間;1999年04期

2 呂西林,陳躍慶,陳波,黃煒,趙凌;結構-地基動力相互作用體系振動臺模型試驗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0年04期

3 薄景山,徐國棟,景立平;土邊坡地震反應及其動力穩(wěn)定性分析[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1年02期

4 王志華,劉漢龍,陳國興,高玉峰;土-結構相互作用效應對結構基底地震動影響的試驗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5年03期

5 陳國興;莊海洋;杜修力;李亮;程紹革;;土-地鐵隧道動力相互作用的大型振動臺試驗——試驗結果分析[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7年01期

6 張敏政;地震模擬實驗中相似律應用的若干問題[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7年02期

7 林皋,朱彤,林蓓;結構動力模型試驗的相似技巧[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8 祁生文;;單面邊坡的兩種動力反應形式及其臨界高度[J];地球物理學報;2006年02期

9 趙建軍;巨能攀;李果;黃潤秋;;汶川地震誘發(fā)罐灘滑坡形成機制初步分析[J];地質(zhì)災害與環(huán)境保護;2010年02期

10 陶連金,蘇生瑞,張倬元;節(jié)理巖體邊坡的動力穩(wěn)定性分析[J];工程地質(zhì)學報;2001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盧書強;易慶林;易武;黃海峰;張國棟;;三峽庫區(qū)樹坪滑坡變形失穩(wěn)機制分析[J];巖土力學;2014年04期

2 李強;齊艷新;陳寧華;;馬鋼新區(qū)土坡失穩(wěn)機制及土體力學參數(shù)的反演[J];西部探礦工程;2008年04期

3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黃明利;唐春安;劉尊平;;巖石破裂失穩(wěn)機制的實驗與數(shù)值模擬分析[A];世紀之交軟巖工程技術現(xiàn)狀與展望[C];1999年

,

本文編號:151852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chengjian/151852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a8a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