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結構相互作用對消能減震結構損傷譜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土-結構相互作用對消能減震結構損傷譜的影響 出處:《土木工程學報》2015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土-結構相互作用 消能減震結構 損傷指數(shù) 損傷譜 Takeda滯回模型
【摘要】:消能減震結構是一種應用廣泛的結構抗震體系,文中研究地震荷載下土-結構相互作用(SSI)對消能減震結構Park-Ang損傷譜的影響。消能減震結構模擬成恢復力體系為Takeda滯回模型的單自由度體系,消能減震裝置假設為黏滯阻尼,地基土的動力特性采用系統(tǒng)化的集總參數(shù)模型表示。研究表明無論是否考慮土-結構相互作用,隨著結構阻尼比的上升,消能減震結構的Park-Ang譜在整個周期段上都得到很大的降低。然而,當消能減震結構總體阻尼比達到15%~20%時,隨著地基土的剪切波速下降,整個周期段上Park-Ang損傷譜都會呈現(xiàn)出加大的趨勢。與非減震結構相比,消能減震結構需要考慮SSI效應可能產(chǎn)生的不利影響。
[Abstract]:The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 is a widely used seismic system. The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under seismic loading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influence on the Park-Ang damage spectrum of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 The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 is simulated as a single degree of freedom system with Takeda hysteretic model. The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 is assumed to be viscous damping, and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undation soil are expressed by a systematic lumped parameter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undation soil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tructure damping ratio,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is considered or not. The Park-Ang spectrum of the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 is greatly reduced in the whole period. However, when the damping ratio of the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 reaches 15 ~ 20. With the decrease of shear wave velocity, the Park-Ang damage spectrum will increase in the whole period, compared with the non-seismic absorption structure. The possible adverse effects of the SSI effec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s.
【作者單位】: 南京工業(yè)大學;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178219,90815017) 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基金項目(SLDRCE10-MB-06)
【分類號】:TU352.1
【正文快照】: 引言結構減震控制的基本思想從提出到現(xiàn)在已有30余年的時間,相對于一直被廣泛采用的延性設計方法,結構減震控制可以認為是結構抗震設計方法的一次革命[1]。消能減震結構是一種應用前景非常廣泛的結構抗震體系[2],可應用于絕大多數(shù)的結構類型,從建筑到橋梁,從超高層結構到多層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劉哲鋒;沈蒲生;朱建華;;地震動參數(shù)對高層混合結構破壞的影響[J];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3期
2 歐進萍,何政,吳斌,龍旭;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地震損傷控制設計[J];建筑結構學報;2000年01期
3 杜修力;歐進萍;;建筑結構地震破壞評估模型[J];世界地震工程;1991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邱法維,,楊衛(wèi)東,歐進萍;鋼管混凝土柱滯回耗能和累積損傷的實驗研究[J];哈爾濱建筑大學學報;1996年03期
2 何明哲;周文松;;基于地震損傷指數(shù)的地震人員傷亡預測方法[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3 聶桂波;范峰;支旭東;;大跨空間結構性能水準劃分及其易損性分析[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12年04期
4 蔣慶;葉獻國;連星;常磊;王德才;;基于小波變換的地震損傷指標的研究[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6期
5 鄭濟坤;王全鳳;;彈性能損失的地震損傷評價模型[J];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3期
6 楊國華;婁宇;李愛群;;鋼筋混凝土結構損傷組合的一種新方法[J];建筑結構;2008年08期
7 黃輝輝;敖卓男;王艷霞;張謙俊;;廣東國際大廈裙房改造設計綜述[J];建筑結構;2010年S2期
8 周建龍;江曉峰;王建;;基于能量分析的抗震設計與工程應用研究[J];建筑結構;2012年05期
9 蔣建;丁建;;框架結構直接基于損傷性能的抗震設計方法研究[J];結構工程師;2006年01期
10 應勇;蔣歡軍;王斌;張永鑫;;鋼筋混凝土剪力墻構件雙參數(shù)地震損傷模型研究[J];結構工程師;201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黃艷;闞明輝;王自法;;中低層框架結構地震損傷指數(shù)[A];全國結構振動與動力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白國良;丁建;蔣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直接基于損傷性能的抗震設計方法研究[A];第十三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冊)[C];2004年
3 葉志明;樓思展;陳玲俐;;建筑物震害風險評估研究新進展[A];防震減災工程研究與進展——全國首屆防震減災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王東升;司炳君;艾慶華;孫治國;;改進的Park-Ang地震損傷模型及其比較[A];第二屆全國防震減災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滕軍;涂胡兵;李祚華;和雪峰;;基于汶川地震震害分析的強震作用下結構累積損傷研究[A];防振減災工程理論與實踐新進展(紀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屆全國防震減災工程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6 陳國新;;生態(tài)復合墻體損傷延性系數(shù)研究[A];第22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Ⅱ冊[C];2013年
7 溫凌燕;婁宇;聶建國;;基于能量的地震下樓層損傷程度的評估方法[A];建筑結構高峰論壇——復雜建筑結構彈塑性分析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8 黃輝輝;敖卓男;王艷霞;張謙俊;;廣東國際大廈裙房改造設計綜述[A];第二屆全國工程結構抗震加固改造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學慶;考慮土—結構動力相互作用的巨型框架隔震懸掛結構動力響應分析[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年
2 戴金華;既有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改造抗震性能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3 勞曉春;RC矩形截面剪力墻構件的抗震性能及其性能指標限值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4 關宏波;GFRP套管鋼筋混凝土組合結構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5 常磊;結構地震能量反應分析及其在超高層巨型框架結構中的應用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1年
6 管民生;基于性能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抗震性能評價方法與應用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7 張國偉;鋼管混凝土柱在地震作用下的累積損傷性能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8 楊偉;鋼筋混凝土結構損傷性能設計及整體抗震能力分析[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9 江棗;豎向組合構件抗震性能研究[D];清華大學;2010年
10 楊大彬;基于性能的縱邊落地支承單層柱面網(wǎng)殼抗震理論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成;基于實際震害的鋼筋混凝土框架填充墻結構的抗震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2 王靜;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數(shù)據(jù)庫設計與應用[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3 譚亞偉;鋼桿件軸向荷載作用下低周塑性雙重破壞機制的試驗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4 吳奕琴;基于Pushover分析的橋梁結構抗震評估方法的研究與應用[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0年
5 康銀庚;基于Pushover方法的混凝土梁式橋抗震性能評估與加固[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6 董德立;基于能量方法的建筑結構抗震分析與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7 陳俊霖;考慮填充墻作用的RC框架結構非線性地震損傷分析[D];西華大學;2011年
8 黃尚;高速鐵路橋梁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方法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9 徐慶華;混凝土框架結構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理論與方法[D];中南大學;2011年
10 陳輝明;底層架空的填充墻框架結構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糜永紅,汪夢甫;阻尼對結構能量反應的影響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S1期
2 錢稼茹,羅文斌;靜力彈塑性分析——基于性能/位移抗震設計的分析工具[J];建筑結構;2000年06期
3 韋承基;彈塑性結構的位移比譜[J];建筑結構學報;1983年01期
4 陳光華;地震作用下多層剪切型結構彈塑性位移反應的簡化計算[J];建筑結構學報;1984年02期
5 翁義軍,沈聚敏,馬寶民;復合箍對鋼筋混凝土柱延性的改善[J];建筑結構學報;1985年01期
6 陳永祁,龔思禮;結構在地震動時延性和累積塑性耗能的雙重破壞準則[J];建筑結構學報;1986年01期
7 高小旺,魏璉,韋承基;基于概率的結構抗震設計方法[J];建筑結構學報;1988年06期
8 葉燎原,潘文;結構靜力彈塑性分析(push-over)的原理和計算實例[J];建筑結構學報;2000年01期
9 歐進萍,何政,吳斌,龍旭;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地震損傷控制設計[J];建筑結構學報;2000年01期
10 胡冗冗,王亞勇;地震動瞬時能量與結構最大位移反應關系研究[J];建筑結構學報;2000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建業(yè);消能減震技術[J];中外建筑;2005年04期
2 張文芳,靳金平,崔路苗;工程結構消能減震控制的研究與應用[J];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2005年S1期
3 王曙光,劉偉慶;宿遷市教育大廈消能減震設計研究[J];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05年01期
4 嚴東方;;淺談消能減震結構[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jīng)濟;2006年08期
5 閆磊;闕巍;;框剪結構消能減震應用的實證分析[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7年06期
6 莊澤龍;;潮汕星河大廈結構消能減震[J];山西建筑;2008年07期
7 靳金平;張文芳;衛(wèi)麗;;高層建筑局部消能減震體系的參數(shù)影響及設計分析[J];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2008年01期
8 張宇;王華琪;馮峰;姜子欽;;消能減震技術的應用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chǎn)品;2009年08期
9 馮海明;賈松林;胡強;;消能減震結構及其在工程中的應用[J];大眾科技;2009年07期
10 張彥;;消能減震技術應用綜述[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09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金勇;;淺談消能減震技術及其工程應用[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2)[C];2009年
2 張建宇;王曙光;;消能減震鋼筋砼框架結構的設計方法研究[A];第十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卷[C];2001年
3 張文芳;靳金平;崔路苗;;工程結構消能減震控制的研究與應用[A];第二屆全國防震減災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程選生;賈傳勝;杜修力;;消能減震技術在結構抗震加固改造中的應用[A];第六屆全國防震減災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Ⅰ)[C];2012年
5 臧登科;賀麗麗;顏志淼;;淺談消能減震技術在工程中的應用[A];第四屆全國建筑結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下)[C];2013年
6 韓家軍;佟建國;;消能減震加固技術在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中應用的優(yōu)越性[A];第二屆全國工程結構抗震加固改造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7 閻興華;;復合摩擦消能減震結構分析[A];第七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卷)[C];1998年
8 趙光偉;裴星洙;李鵬;劉正偉;;消能減震結構的損傷集中分布研究[A];第15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冊)[C];2006年
9 蔡文章;陳清祥;潘琪;;探討消能減震技術于加層結構的抗震加固設計[A];第六屆全國防震減災工程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海峽兩岸地震工程青年學者研討會論文集(Ⅱ)[C];2012年
10 蘇冠興;李世宏;;中小學教學樓消能減震設計與分析[A];第四屆全國建筑結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下)[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記者 陳飛燕;我省首個減震加固技術研發(fā)中心揭牌[N];四川日報;2011年
2 本報記者 嚴斌;加個支撐 受損大樓變8度設防[N];成都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翁大根;消能減震結構理論分析與試驗驗證及工程應用[D];同濟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耿慶和;采用消能減震技術減輕建筑扭轉震動的工程應用[D];同濟大學;2007年
2 陳廷君;消能減震結構設計方法的比較研究[D];同濟大學;2008年
3 賈傳勝;框架增層改造中消能減震技術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13年
4 林智勇;消能減震結構降度設計新方法研究[D];新疆大學;2014年
5 孟盈;高烈度區(qū)結構消能減震設計[D];廣州大學;2011年
6 韓露;鋼框架消能減震結構阻尼投放量的簡易計算方法研究[D];江蘇科技大學;2014年
7 張兆超;土—結構動力相互作用在消能減震控制中的作用探討與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8 賀方倩;基于等效線性化理論的消能減震結構設計方法研究[D];江蘇科技大學;2012年
9 鄧小武;粘滯阻尼消能減震結構的抗震性能分析及應用[D];長江大學;2012年
10 白雪霜;結構抗震加固和消能減震優(yōu)化設計方法[D];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2002年
本文編號:144097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chengjian/1440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