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場地震下抗彎鋼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態(tài)設計方法
本文關鍵詞:近場地震下抗彎鋼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態(tài)設計方法
更多相關文章: 近場地震 抗彎鋼框架 滯回能 性態(tài)設計方法
【摘要】:結構在近斷層地震下的損傷往往與強速度脈沖所攜帶的瞬時輸入能量相關。為考慮近場地面運動的脈沖效應,根據(jù)結構單向推覆耗能能力大于或等于速度脈沖瞬間輸入能量的原則,基于最大有效滯回耗能(Maximum Effect Cyclic Energy,MECE)譜,提出了近場地震下抗彎鋼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態(tài)設計方法 ,結合設計實例給出了設計步驟、構件滯回耗能計算公式及構件截面設計方法;對設計實例進行了Pushover和時程分析,結果表明結構呈現(xiàn)了漸進式破壞模式,符合設計預期,屈服位移與設計預期相差較小,多遇及罕遇地震下結構層間側移角符合規(guī)范要求且各層位移相對平均,滯回耗能在構件中的分布及層間分布也較合理,證明了設計方法的可信性。
【作者單位】: 蘇州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278320)
【分類號】:TU391
【正文快照】: 針對現(xiàn)行結構抗震設計方法對結構進入彈塑性狀態(tài)后的性態(tài)不能有效預測,美國學者提出了基于性態(tài)的抗震設計理念[1],該理念的宗旨是明確控制結構在不同強度地震下的性態(tài),實現(xiàn)結構抗震個性化設計;诮Y構性態(tài)的抗震設計思想越來越引起重視并得到發(fā)展,各國學者提出了各種不同的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史慶軒,熊仲明,李菊芳;框架結構滯回耗能在結構層間分配的計算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2期
2 李應斌,朱軍強;某廠房縱向框架-剪力墻模型試驗研究及滯回耗能規(guī)律探討[J];工業(yè)建筑;2002年11期
3 肖明葵,白紹良,賴明,劉綱;基于滯回耗能的抗震結構最大位移反應[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3期
4 王豐;李宏男;;基于等效單自由度體系的結構滯回耗能估計[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5 劉哲鋒;沈蒲生;;高層混合結構滯回耗能比的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9年02期
6 龍小燕;許歡歡;宋林波;許萍;;基于性能的抗震框架位移及滯回耗能反應分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chǎn)品;2010年09期
7 盛明強;劉建成;劉穎;;考慮場地類別與強震持時的滯回耗能譜的特征分析[J];地震研究;2007年02期
8 劉哲鋒;沈蒲生;;高層混合結構滯回耗能分布規(guī)律的研究[J];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2007年05期
9 孫國華;顧強;何若全;方有珍;;基于滯回耗能譜的鋼板剪力墻結構性態(tài)設計方法[J];建筑結構學報;2011年11期
10 羅曉碧;趙明生;池恩安;帥海樂;;爆破振動特性對滯回耗能譜的影響研究[J];爆破;2012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肖明葵;王肖巍;邊江;;抗震框架結構位移和滯回耗能響應隨結構損傷的變化分析[A];第18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冊[C];2009年
2 肖明葵;劉綱;;結構的滯回耗能特性及其影響因素分析[A];第九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卷[C];2000年
3 趙明生;池恩安;梁開水;康強;魏興;;段藥量對滯回耗能譜的影響研究[A];中國力學學會工程爆破專業(yè)委員會2013年年度工作會議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3年
4 田潔;田偉;;填充墻框架-剪力墻結構地震滯回耗能特性分析[A];第八屆全國地震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Ⅰ)[C];2010年
5 楊偉;夏堅;張力;張偉;葉健;;抗震結構填充墻滯回耗能分析及損傷評估[A];第六屆全國防震減災工程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海峽兩岸地震工程青年學者研討會論文集(Ⅱ)[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盛明強;基于滯回耗能的結構抗震性能評價方法研究[D];同濟大學;2008年
2 肖明葵;基于性能的抗震結構位移及能量反應分析方法研究[D];重慶大學;2004年
3 李坤;高層建筑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結構抗震性能和地震損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希杰;遠場地震下K型偏心支撐鋼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態(tài)設計方法[D];蘇州科技學院;2015年
2 董德立;基于能量方法的建筑結構抗震分析與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3 付亮華;基于能量平衡的抗震結構地震反應分析[D];沈陽工業(yè)大學;2013年
4 王杜;基于能量的樁—土—結構相互作用體系地震反應分析[D];湖南大學;2014年
5 蔣蝶;基于滯回耗能的Pushover分析方法研究[D];湖南大學;2007年
6 李永強;基于滯回耗能的Pushover分析方法的應用研究[D];蘭州交通大學;2009年
7 龍小燕;Pushover方法改進加載模式及加載方式的討論[D];重慶大學;2010年
8 蔣松佑;平面框架(桿系模型)能量分析和研究[D];重慶大學;2008年
9 徐廣洋;多高層鋼筋混凝土建筑結構地震能量分析[D];沈陽工業(yè)大學;2014年
10 譚亞偉;鋼桿件軸向荷載作用下低周塑性雙重破壞機制的試驗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21888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chengjian/1218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