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罰違章行人的可行性及其對策
本文關(guān)鍵詞: 違章行人 處罰可行性 緩沖期 最后性原則 注意義務(wù) 出處:《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由于對違章行人多疏于執(zhí)法,習慣采用運動式執(zhí)法方式,加之道路交通標識與設(shè)置不盡合理、行人交通地位邊緣化等原因,致使在處罰違章行人時陷入一種執(zhí)法困境。從人車道路權(quán)責不對等、大數(shù)法則、功利主義和濫用傾斜保護原則4個方面審視行人違章現(xiàn)象,找出行人違章的深層原因,進而分析處罰違章行人的難點所在,對處罰違章行人的可行性進行論證。執(zhí)法部門應(yīng)當通過設(shè)定執(zhí)法緩沖期、加強執(zhí)法取證、創(chuàng)新處罰手段等措施,改進執(zhí)法方式;通過堅持處罰的最后性原則,盡到必要的注意義務(wù),提升執(zhí)法理念,使對行人的違章處罰更具規(guī)范性和可操作性。
[Abstract]:As many illegal pedestrians are neglected to enforce the law, they are used to using the movement-style law enforcement method, in addition to the unreasonable road traffic signs and setting, the pedestrian traffic status is marginalized, and so on. From the aspects of unequal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people and vehicles, the law of large numbers, utilitarianism and abuse of the principle of inclined protection, the phenomenon of pedestrian violations is examined, and the deep reasons for the violations are found. Then the difficulty of punishing illegal pedestrians is analyzed, and the feasibility of punishing illegal pedestrians is demonstrated. The law enforcement departments should improve the law enforcement methods by setting a buffer period for law enforcement, strengthening the law enforcement evidence collection, and innovating the means of punishment. By adhering to the last principle of punishment, fulfilling the necessary duty of care, promoting the concept of law enforcement, and making the punishment of pedestrians more normative and operable.
【作者單位】: 淮海工學院法學院;
【基金】:司法部重點項目“《國家人權(quán)行動計劃》實施的保障性研究”(09SFB1003)
【分類號】:D922.14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李開兵;汪劭;;行人交通違規(guī)行為的心理學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5期
2 汪進元;論憲法的正當程序原則[J];法學研究;2001年02期
3 周安平;;許霆案的民意:按照大數(shù)法則的分析[J];中外法學;2009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華;客觀真實是訴訟證明的終極目標——訴訟證明標準之理性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2 顧承衛(wèi);楊小明;;為功利主義辯[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3期
3 王浩斌;王飛南;;試論政治倫理化的底線、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會的制度生態(tài)訴求[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4 唐青才;朱德全;;主體間性哲學視角下的德育觀[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5 周云水;;從《禮儀問答寫卷》看吐蕃倫理文化與儒家倫理的關(guān)系[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6 趙天寶;;大學生新生入學教育芻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1期
7 韓軼;;西方國家的刑罰目的觀及其對我國刑罰目的界定的啟示——兼論懲罰犯罪應(yīng)界定為我國刑罰目的[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0期
8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進[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2期
9 李學寬;郭志遠;;反傳聞規(guī)則對我國刑事審判方式改革的啟示[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1期
10 肖順武;;試論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變——基于民事主體視角之解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長軍;;財產(chǎn)理論與建構(gòu)和諧社會[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shù)前沿論叢(下)[C];2011年
2 陳緒新;;“被迫現(xiàn)代性”與當代中國倫理精神重構(gòu)——我們需要一種積極倫理學[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3 劉仁貴;;再論倫理與道德的關(guān)系[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4 杜早華;;論當代中國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的道德危機——從自律與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5 田海平;;憲政倫理的問題意識與政治擔當[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6 鄒平林;杜早華;;在私人道德與制度倫理之間——“小悅悅事件”帶來的倫理反思[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7 趙一強;;契約和諧及其倫理實現(xiàn)[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8 王雷;;效率與激勵視角下公民財產(chǎn)權(quán)與國家征收權(quán)的均衡——來自城市房屋征收個案的法與經(jīng)濟學分析[A];2005年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5年
9 曲振濤;周方召;仲深;;以人為本的經(jīng)濟發(fā)展觀——效率與公平相統(tǒng)一的法經(jīng)濟學視角解讀[A];2009年度(第七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C];2009年
10 陳柳欽;;全球化視野下國家主權(quán)理論的演變與發(fā)展[A];2010年度(第八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上冊)[C];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張東平;近代中國監(jiān)獄的感化教育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李俊義;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國際法律地位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陳琦;海上人身損害賠償制度論[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5 劉衛(wèi)先;后代人權(quán)利論批判[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翟艷芳;全球教育的理念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朱新春;萊布尼茨自然有機論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0年
8 張海斌;轉(zhuǎn)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張映芹;制度理性與福利公正[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邵江婷;基于社區(qū)發(fā)展的我國農(nóng)業(yè)生態(tài)補償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范園園;我國行政程序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3 李玉玉;論檢察機關(guān)在行政公益訴訟中的原告資格[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4 陳邈;突發(fā)事件中緊急權(quán)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5 李園;信息化時代教育技術(shù)人文精神的缺失與重構(gòu)[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秦璐;網(wǎng)絡(luò)輿情引導方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楊小強;對我國資格刑的分析與思考[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劉笛;論道德義務(wù)不能成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wù)來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黃涵華;完善我國監(jiān)外執(zhí)行法律監(jiān)督的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鄒舒然;網(wǎng)絡(luò)傳播對我國公民社會構(gòu)建的促進作用[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琳,薛德升 ,廖江莉;廣州中心區(qū)步行通道系統(tǒng)探討[J];規(guī)劃師;2002年01期
2 李文權(quán),王曉文;江蘇省交通事故時間分布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10期
3 裴玉龍;馮樹民;;城市行人過街速度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9期
4 周安平;;流浪者的權(quán)利與國家權(quán)力[J];河北法學;2008年01期
5 張艷霞;影響駕駛員行車安全的心理因素與對策研究[J];山東交通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6 鐘濤;對行人過街設(shè)施及事故的研究[J];交通標準化;2005年06期
7 陳瑞華;程序正義論——從刑事審判角度的分析[J];中外法學;1997年02期
8 田平安,杜睿哲;程序正義初論[J];現(xiàn)代法學;1998年02期
9 李振福;基于交通文化的交通安全策略[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4年09期
10 胡玉鴻;;“法律人”建構(gòu)論綱[J];中國法學;2006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高文;孟娜;;信號路口行人過街的探討[J];廣東公安科技;2009年03期
2 宋國鋒,王剛;淺析高速公路行人交通事故的特點、成因及預(yù)防對策[J];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6期
3 安靖;行人交通事故的形成及預(yù)防[J];現(xiàn)代交通管理;2000年06期
4 仇廣信;高倩;;非機動車與行人違法的心理特征與預(yù)防[J];道路交通管理;2014年05期
5 潘震宇;;完善措施 注重關(guān)懷 構(gòu)建高速公路行人治理綜合防控體系[J];重慶行政(公共論壇);2012年04期
6 栗繼紅;李成志;;試析多相位路口行人過街方式的改進[J];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14年01期
7 許可;劉沛;;徐州市行人闖紅燈問題研究[J];中外企業(yè)家;2013年33期
8 王存寶;;為“行人闖紅燈,單位將受罰”叫好[J];汽車運用;2006年08期
9 李志紅;趙淑彥;;承德市行人過街違章行為研究[J];消費導刊;2010年02期
10 余國平;北京重點整治非機動車與行人違章[J];汽車與安全;2002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9條
1 鮑涵;;行人與機動車交通系統(tǒng)優(yōu)化研究[A];轉(zhuǎn)型與重構(gòu)——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張滋容;黃如妙;施學榮;陳文粹;周欣怡;;臺北市“禮讓行人”之推動工作與展望[A];構(gòu)建生態(tài)人文交通 促進經(jīng)濟跨越發(fā)展——第十九屆海峽兩岸都市交通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編[C];2011年
3 景超;王殿海;梁瀟;;路段人行橫道行人過街行為心理分析[A];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中國交通——2005全國博士生學術(shù)論壇(交通運輸工程學科)論文集(上冊)[C];2005年
4 鄭為中;彭征;鐘淑琴;;構(gòu)建以人為本的城市空間導向信息服務(wù)系統(tǒng)——廣州市行人指示標識系統(tǒng)解析[A];第九次全國城市道路與交通工程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7年
5 高鵬;王田田;周志永;萬浩;;青島市世界園藝博覽會行人交通三維仿真與結(jié)果評估[A];城市時代,協(xié)同規(guī)劃——2013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01-城市道路與交通規(guī)劃)[C];2013年
6 陳茜;謝鑫鑫;;大型活動行人消散仿真模擬[A];2007第三屆中國智能交通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王中岳;王嘯君;;軌道車站及地下空間行人仿真模型行為參數(shù)標定[A];面向低碳經(jīng)濟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技術(shù)——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隧道及地下空間運營安全與節(jié)能環(huán)保專業(yè)委員會第一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徐紹偉;姜英華;張國堂;周士琪;;行人與機動車乘員交通損傷及傷殘的比較研究[A];中國法醫(yī)學最新科研與實踐(一)——全國第六次法醫(yī)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精選[C];2000年
9 關(guān)金平;楊東援;;以人為本的校園內(nèi)人行道寬度設(shè)計研究——以同濟大學嘉定校區(qū)某路為例[A];第七屆中國智能交通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智能交通技術(shù)[C];201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和潤灃;行人交通違法治理還需多管齊下[N];蘭州日報;2012年
2 袁云才;行人闖紅燈挨罰警醒交通陋習[N];長沙晚報;2012年
3 楊濤;行人“生病”,單位吃藥?[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7年
4 何雪華 李佳亮;廣州:行人違法通報單位[N];人民公安報·交通安全周刊;2007年
5 滕朝陽;由違法行人的血得到的教訓[N];人民公安報·交通安全周刊;2007年
6 楊濤;行人“犯病”讓單位“吃藥”有效嗎[N];中國消費者報;2007年
7 張仕洪;荊門專項整治行人交通違法[N];湖北日報;2008年
8 陳志剛 吳存慶;蘭州集中整治行人交通違法[N];人民公安報·交通安全周刊;2008年
9 朱忠保;行人違章與環(huán)保缺位[N];中國保險報;2010年
10 楊濤;株連式治理有悖法治精神[N];法制日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立光;步行設(shè)施內(nèi)的行人行為微觀仿真模型研究[D];清華大學;2009年
2 郭烈;基于單目視覺的車輛前方行人檢測技術(shù)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3 孫迪;行人過街交通行為分析建模[D];吉林大學;2012年
4 景超;行人過街交通特性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5 張冠軍;行人下肢的碰撞損傷特性及相關(guān)參數(shù)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6 張偉;大型公共場所行人交通狀態(tài)評價及其應(yīng)急疏散方法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7 岳昊;基于元胞自動機的行人流仿真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9年
8 馬劍;相向行人流自組織行為機理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0年
9 李凡;基于真實車輛—行人交通事故的顱腦損傷風險分析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10 唐明;客運樞紐行人交通行為模型與仿真算法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藍曉琴;路段行人過街遵章率影響因素及提高對策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2年
2 黃德劍;基于行人流特征的行人交通機理分析[D];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
3 王延鋒;基于道路管理功能的行人違章穿越行為特性分析與仿真[D];武漢理工大學;2009年
4 顧金剛;路段行人過街信號設(shè)置方法及實例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5 馮啟達;公共場所行人交通性能化分析[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6 楊群印;面向人體傷害的車—行人交通事故再現(xiàn)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7 魏震;基于行為特征分析的行人疏散模式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
8 張廣西;基于多特征的粒子濾波行人跟蹤算法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9 樓能;基于網(wǎng)格智能體的地鐵站行人流模擬研究[D];北京建筑大學;2013年
10 楊波;行人過街系統(tǒng)規(guī)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55207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1552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