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法律論文 > 刑法論文 >

妨害司法犯罪的共犯罪責之認定

發(fā)布時間:2018-03-21 21:04

  本文選題:妨害司法 切入點:本犯 出處:《法學》2015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犯罪人在犯罪后為逃脫罪責而實施虛假的供述、逃匿以及毀滅、偽造證據、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等妨害司法的行為,客觀上也妨害了司法秩序,但因缺乏適法行為的期待可能性,刑法才一般性地將本犯排除在本類罪的主體之外(本犯屬于消極的責任身份)。從共同犯罪是違法形態(tài)的立場出發(fā),本犯和第三人共同妨害司法的,應在違法層面上成立共同犯罪,但基于責任個別作用的原理,本犯因缺乏期待可能性而不以犯罪論處,對于第三人應以妨害司法犯罪的正犯或者共犯加以處罰。本犯的近親屬為使本犯逃脫罪責而妨害司法的,以及本犯為了逃避罪責而窩藏、包庇共犯人,幫助對方偽造、毀滅證據,或者阻止同案犯作供述或者指使同案犯作虛假供述、毀滅、偽造證據的,也不應以犯罪論處。
[Abstract]:In order to escape th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the offender makes false statements, escapes and destroys, forges evidence, conceals, conceals, conceals the proceeds of crime, and so on hinders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objectively also hinders the judicial order,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the expected possibility of appropriate legal acts, the criminal law generally excludes this crime from the subject of this type of crime (the crime belongs to the status of negative responsibility) and proceeds from the standpoint that the joint crime is an illegal form. If this offender and a third person jointly obstruct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they shall establish a joint crime at the level of violation of the law. However,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individual role of responsibility, this criminal is not punished as a crime because of the lack of the possibility of expectation. A third person shall be punished as a principal offender or an accomplice of a crime against justice. If a close relative of this crime obstructs justice in order to escape the criminal's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nd this criminal harbours in order to evad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harbors an accomplice and assists the other party in forgery, Whoever destroys evidence or prevents accomplices from making confessions or instructs accomplices to make false statements, destroys or falsifies evidence shall not be punished as a crime.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江蘇省區(qū)域法治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編號:11CFX059) 江蘇高校區(qū)域法治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924.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張明楷;;期待可能性理論的梳理[J];法學研究;2009年01期

2 錢葉六;;參與自殺的可罰性研究[J];中國法學;2012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翟中東;;法學層面上的刑罰裁量根據[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0期

2 陳興良;周光權;;超越報應主義與功利主義:忠誠理論——對刑法正當根據的追問[J];北大法律評論;1998年01期

3 屈茂輝;;論民法上的注意義務[J];北方法學;2007年01期

4 溫恒國;;行政責任過程說——一種對行政責任性質的新認識[J];北方法學;2008年01期

5 龍長海;;期待可能性理論之否定[J];北方法學;2010年02期

6 劉彥輝;張莉;;刑事責任歸責解構[J];北方論叢;2010年05期

7 鄒兵建;劉婕;;“李斯特鴻溝”的消弭:困難與可能——以有責性與刑事政策的關系為視角的嘗試[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11年04期

8 竹懷軍;利子平;;“不知法不免責”原則價值的嬗變與選擇——違法性錯誤理論與實踐發(fā)展的比較考察及借鑒[J];比較法研究;2007年05期

9 劉源;;論期待可能性在刑法中的表達與體系性地位——對刑法第十三條“但書”規(guī)定的另一種解讀[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10 楊國章;;論期待可能性理論在我國的借鑒[J];北京政法職業(yè)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王涵;;期待可能性理論若干問題探究[A];軟科學論壇——公共管理體制改革與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少林;被害人行為刑法意義之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劉源;論我國犯罪構成結構之完善[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李曉歐;不純正不作為犯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王錦;環(huán)境法律責任與制裁手段選擇[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5 肖晚祥;期待可能性理論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6 周雪梅;刑事犯罪與民事侵權比較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9年

7 吳曉霏;法人犯罪刑事責任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張長紅;刑事責任基本原理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9 盧勤忠;中國金融刑法改革研究[D];華東政法學院;2004年

10 劉亞娜;持有型犯罪的系統(tǒng)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謝麗莉;論嚴格責任在我國刑法中的適用[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仇曉靜;數罪并罰類型化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羅靜深;論間接故意的意欲要素[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劉笛;論道德義務不能成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楊海賓;民事連帶責任探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宋曉龍;論不真正不作為犯的作為義務來源[D];湘潭大學;2009年

7 李燦輝;論我國預算法律責任制度的完善[D];湘潭大學;2010年

8 謝志鵬;興奮劑犯罪刑法規(guī)制論[D];湘潭大學;2010年

9 劉緊跟;罪犯勞動權法律保障探討[D];蘇州大學;2010年

10 李沙沙;侵權責任與刑事責任競合關系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貴松;;自殺問題的國家立場[J];北方法學;2009年05期

2 歐錦雄;期待可能性理論的繼承與批判[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0年05期

3 陳興良;;期待可能性問題研究[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4 馮軍;刑法的規(guī)范化詮釋[J];法商研究;2005年06期

5 錢葉六;;對向犯若干問題研究[J];法商研究;2011年06期

6 謝望原;;論刑法上承諾之正當化根據及其司法適用[J];法學家;2012年02期

7 錢葉六;;雙層區(qū)分制下正犯與共犯的區(qū)分[J];法學研究;2012年01期

8 苗玉紅;期待可能性理論[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9 沈玉忠;;教唆他人自殺行為的定性與理性分析[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10 黎宏;;緊急避險法律性質研究[J];清華法學;2007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趙欣;;“本犯”不能追究刑事責任,窩藏贓物犯罪能否成立[J];法制與社會;2010年34期

2 王子晏;;連累犯基本問題探析[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3 楊金彪;;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罪犯罪構成中本犯的作用[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4 蘇云,陳先林;瀆職罪問題辨析[J];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2005年02期

5 王波峰;;論事后不可罰行為理論之實踐運用[J];西部法學評論;2010年04期

6 孔繁麗;;連累犯與共同犯罪探討[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3年03期

7 ;[J];;年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鳳愷;連累犯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2 孔繁麗;中國連累犯問題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4年

,

本文編號:164553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xingfalunwen/164553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d34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