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生物遺傳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機制與知識產(chǎn)權制度
本文關鍵詞: 生物遺傳資源 獲取和惠益分享機制 知識產(chǎn)權制度 有效兼容 修正與完善建議 出處:《河北法學》2016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知識產(chǎn)權制度與生物遺傳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機制具有天然聯(lián)系,兩者不僅創(chuàng)設理念一致,同時也是公平、公正地實現(xiàn)后者的重要方式。面對國際和國內(nèi)生物資源、遺傳資源及相關傳統(tǒng)知識獲取管制嚴峻形勢和壓力,我國應盡快制定、創(chuàng)設獲取管制中央層面立法與行政監(jiān)管體制、適時推行自愿性指南與示范性合同,同時還應盡快啟動知識產(chǎn)權相關法律的修改。
[Abstract]: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has a natural connection with the mechanism of access to and benefit-sharing of biological genetic resources. They are not only consistent in concept,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the latter fairly and impartially. In the face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biological resources, The severe situation and pressure of the acquisition and control of genetic resources and related traditional knowledge should be formulated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the legisl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system at the central level of access control should be created, and voluntary guidelines and model contracts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good time.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also start to amend the relevant law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s soon as possible.
【作者單位】: 貴州大學法學院;
【基金】: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傳統(tǒng)中醫(yī)藥知識專門權利立法問題研究》(15JYC820031)階段性成果 2015年國際山地綜合發(fā)展中心(ICIMOD)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橫向委托課題《生物遺傳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能力建設問題研究》階段性成果 2014年國際山地綜合發(fā)展中心(ICIMOD)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橫向委托《西藏阿里地區(qū)獲取和惠益分享自愿性指南問題研究》最終成果
【分類號】:D923.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鄧富國;易繼松;;傳統(tǒng)知識來源披露產(chǎn)生機理研究[J];河北法學;2008年12期
2 武建勇;薛達元;趙富偉;;《生物多樣性公約》獲取與惠益分享議題國際談判動態(tài)研究[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5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曾真;宋曉亭;邵蓉;;論來源披露制度在我國傳統(tǒng)醫(yī)藥領域中的運用[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09年05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武建勇;王愛華;薛達元;趙富偉;;《名古屋議定書》政府間委員會(ICNP)議題談判成效[J];生態(tài)與農(nóng)村環(huán)境學報;2014年05期
2 薛達元;趙富偉;武建勇;;遺傳資源及相關傳統(tǒng)知識的獲取與惠益分享[J];科學;2014年02期
3 張麗榮;成文娟;薛達元;;《生物多樣性公約》國際履約的進展與趨勢[J];生態(tài)學報;2009年10期
4 周志華;蔣志剛;;《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與我國遺傳資源管理對策[J];生物多樣性;2007年03期
5 薛達元;;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背景、進展與挑戰(zhàn)[J];生物多樣性;2007年05期
6 黃藝;鄭維爽;;《生物多樣性公約》國際履約過程變化分析[J];生物多樣性;2009年01期
7 薛達元;;《名古屋議定書》的主要內(nèi)容及其潛在影響[J];生物多樣性;2011年01期
8 薛達元;;建立遺傳資源及相關傳統(tǒng)知識獲取與惠益分享國家制度:寫在《名古屋議定書》生效之際[J];生物多樣性;2014年05期
9 徐靖;李俊生;薛達元;銀森錄;;《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的名古屋議定書》核心內(nèi)容解讀及其生效預測[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2年05期
10 徐靖;銀森錄;李俊生;;《糧食和農(nóng)業(yè)植物遺傳資源國際條約》與《名古屋議定書》比較研究[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3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淑霞;張玲艷;;生物遺傳資源的法律保護[J];法制與社會;2008年04期
2 黃瀟蕊;;生物遺傳資源的立法保護[J];今日南國(理論創(chuàng)新版);2008年06期
3 張樹興;;云南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的生物遺傳資源保護法律問題研究[J];生態(tài)經(jīng)濟;2009年06期
4 朱洪云;董海龍;芮亞培;李家奎;劉海平;;西藏生物遺傳資源的流失及其保護的緊迫性研究[J];經(jīng)濟研究導刊;2010年35期
5 韓寧;;生物遺傳資源的法律保護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6 盧明yN;生物遺傳資源保護與事先知情同意制度[J];科技與法律;2002年04期
7 潘燦君;;生物遺傳資源保護與知識產(chǎn)權沖突的協(xié)調(diào)[J];知識產(chǎn)權;2007年03期
8 常青;;試論生物遺傳資源的獲取與利益分享的法律保護[J];法制與社會;2007年06期
9 羅澤真;;論生物遺傳資源的知識產(chǎn)權保護[J];林業(yè)經(jīng)濟問題;2007年04期
10 王楠;游志能;;略論生物遺傳資源的法律保護[J];法制與社會;201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樹興;;云南高黎貢山生物遺傳資源保護法律問題研究[A];生態(tài)文明與林業(yè)法治--2010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2 杜莉莉;;中國生物遺傳資源法律保護與管理中的問題及對策[A];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與環(huán)境資源法的熱點問題研究——2006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論文集(四)[C];2006年
3 楊志敏;;生物遺傳資源保護框架與知識產(chǎn)權制度——兼論遺傳資源權和“契約機制”[A];專利法研究(2006)[C];2007年
4 安娜;張樹興;吳晉陽;;生物遺傳資源的法律保護[A];生態(tài)安全與環(huán)境風險防范法治建設——2011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三冊)[C];2011年
5 顏家安;;海南島生物遺傳資源及其可持續(xù)利用戰(zhàn)略[A];中國科協(xié)2004年學術年會海南論文集[C];2004年
6 吳麗涵;黃明健;;生物遺傳資源的保護利用與惠益分享[A];林業(yè)、森林與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法制建設研究——2004年中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二冊)[C];2004年
7 薛達元;林燕梅;;生物遺傳資源產(chǎn)權理論與惠益分享制度[A];專利法研究(2005)[C];2006年
8 張樹興;;我國生物遺傳資源管理體制的構建與完善思考[A];可持續(xù)發(fā)展·環(huán)境保護·防災減災——2012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12年
9 閆海;吳瓊;;關于生物剽竊規(guī)制框架的法律思考[A];生態(tài)安全與環(huán)境風險防范法治建設——2011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二冊)[C];2011年
10 閆海;吳瓊;;生物遺傳資源惠益分享的國際立法與我國制度構建[A];可持續(xù)發(fā)展·環(huán)境保護·防災減災——2012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副局長 祝光耀;加強生物遺傳資源管理 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N];人民日報;2003年
2 鐵錚 ;封堵我生物遺傳資源流失黑洞[N];中國花卉報;2004年
3 本報記者 陳妍;保護我國生物遺傳資源迫在眉睫[N];國際商報;2012年
4 記者 郄建榮;六部門嚴禁境外機構采集生物遺傳資源[N];法制日報;2014年
5 本報記者 姬鋼;必須重視和加強生物遺傳資源管理[N];中國環(huán)境報;2002年
6 鐵錚;堵住我國生物遺傳資源流失的黑洞[N];中國綠色時報;2004年
7 章軻;生物遺傳資源大量流失國外[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7年
8 魏剛;發(fā)達國家搶奪中國生物[N];北京科技報;2007年
9 魏剛;發(fā)達國家搶奪中國生物幾近“海盜”式掠奪[N];大眾科技報;2007年
10 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副局長 吳曉青;保護生物遺傳資源事不宜遲[N];中國漁業(yè)報;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泰;生物遺傳資源法律體系建構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9年
2 吳麗涵;生物遺傳資源和相關傳統(tǒng)知識的保護制度研究[D];福州大學;2006年
3 劉浪濤;云南生物遺傳資源保護法律問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4 鄭磊;生物遺傳資源社區(qū)共管制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5 吳瓊;生物遺傳資源立法研究[D];遼寧大學;2013年
6 郝宇斐;生物遺傳資源及相關傳統(tǒng)知識的法律保護[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7 王琳;我國生物遺傳資源法律保護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5年
8 崔卜東;論我國生物遺傳資源的法律保護[D];貴州大學;2008年
9 李琴;試論生物遺傳資源利益分享權[D];暨南大學;2009年
10 朱洪云;生物遺傳資源的法律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50523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minfalunwen/1505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