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國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管理機制
發(fā)布時間:2019-07-04 07:35
【摘要】:隨著世界形勢的變化,國際非政府組織也在不斷的發(fā)展、壯大。由于國際非政府組織擁有許多重要的地方性和專門性的知識,其不僅效率高、獨立性強,且涉及領域廣包括教育、醫(yī)療、科技、扶貧、宗教、人權、環(huán)保等等。可以說在上述諸多領域中都有相應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在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在國際社會生活中,國際非政府組織積極參與國際法實踐尤其是國際法的立法實踐,如在國際人權法、國際環(huán)境法的制定和國際條約的監(jiān)督實施方面,都出現(xiàn)了其身影甚至有時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從而推動國際法實踐的發(fā)展。另外,國際非政府組織也促進了活動國的社會經(jīng)濟以及民主政治的進步。它通過與政府建立合作關系取得政府的支持,向全社會提供政府所無法提供的公共服務,彌補政府職能的空白,在促進國內(nèi)各項事務的解決層面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隨著國際非政府組織數(shù)量及規(guī)模的增大,如何對其進行良好的管理,成為了當前各國及國際社會所面臨的一項重大難題。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良好管理需建立完備的管理機制,以為其順利開展活動提供制度性的保障和規(guī)避潛在危害。我國上世紀八十年代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為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準入提供了客觀環(huán)境。但是,我國政府可能出于不信任及防范的心態(tài),逐漸形成以“三不政策”為主要表現(xiàn)的監(jiān)管理念。在其中“不承認”政策的影響下,產(chǎn)生了準入價值取向保守這一問題。除此之外,依照該“不承認”政策而制定的相應法規(guī)條例使得國際非政府組織很難取得正式合法的“社團法人”身份,因此它們在資金募集、人員組織上等方面都遇到了重大障礙,從而不利于其活動的順利開展。從具體的法規(guī)條例的規(guī)定可知,注冊登記即準入程序的復雜嚴苛是國際非政府組織無法順利取得“社團法人”資格的主要原因。準入主體的范圍模糊以及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的類型不加區(qū)分是準入機制另一不足之處。為此,當務之急是修改現(xiàn)行的法規(guī)條例以降低門檻、簡化登記程序、明確哪些國際非政府組織可以入境等,為國際非政府組織營造寬松的準入環(huán)境。 常規(guī)管理階段是整個管理機制的重點,目前的“雙重管理”模式已大大阻礙了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發(fā)展。這種管理模式要求登記管理機關和業(yè)務主管部門雙重負責,它不僅影響到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準入,而且更重要的是現(xiàn)行的法規(guī)并未明確具體的業(yè)務主管單位,再加上國際非政府組織對中國政府部門的設置不清楚,從而使其無法順利登記,游離于日常監(jiān)管之外。此外,“雙重”模式還會造成管理權力的分散、部門職責不清,互相推諉責任等情況的發(fā)生。實施“備案登記制與分類管理”模式可有效的解決現(xiàn)存的問題。備案制要求所有來華的國際非政府組織都要到登記管理部門備案,對那些從事公益活動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則給準予其登記取得合法的法律身份,而且便于管理部門對涉及敏感領域的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管理,加強對其控制!皞浒傅怯浿婆c分類管理”模式總體上是為國際非政府組織來華活動提供便利條件,而同時又不至于失去對某些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監(jiān)管。 對國際非政府組織法律責任的追究是整個管理機制運作的最后保障和基礎。通過確定法律責任主體、形式以及歸責原則所建立的法律責任機制能夠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產(chǎn)生威懾力,約束它的行為并對其違法活動予以處罰,便于規(guī)范化的管理。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D993.9;D922.182
本文編號:2509744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D993.9;D922.18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海燕;;從國際法視角看聯(lián)合國與非政府組織的制度化聯(lián)系[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2 黃德明;匡為為;;論非政府組織與聯(lián)合國關系的現(xiàn)狀及改革前景[J];當代法學;2006年03期
3 黃峗琴;;非政府組織與人權的國際保護[J];東方法學;2011年06期
4 謝曉慶;;國際非政府組織在華三十年:歷史、現(xiàn)狀與應對[J];東方法學;2011年06期
5 何志鵬;崔悅;;國際人權監(jiān)督的理論分析與制度審視[J];東方法學;2012年01期
6 楊建英;;近十年我國關于非政府組織問題的研究綜述[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7 王岳;;俄羅斯如何應對外國非政府組織[J];國際資料信息;2008年02期
8 孫海燕;;國際非政府組織國際法律地位的國際造法嘗試評析[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9 王彥志;;非政府組織與國際法的合法性[J];東方法學;2011年06期
10 李勇;;國外非政府組織社會責任研究述評[J];時代法學;2009年03期
,本文編號:250974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guojifa/2509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