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有與道德性—康德論占有的有效性根據(jù)
發(fā)布時間:2017-08-23 11:09
本文關鍵詞:占有與道德性—康德論占有的有效性根據(jù)
【摘要】:占有問題在康德的法哲學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既體現(xiàn)在其所占據(jù)的篇幅上,也體現(xiàn)在其體系的地位上——占有行動預設道德性的要求,反過來,占有論述最終又成為了人們行動之道德性的一個說明。不過這只是本文的結論,而該結論是以下述提問的回答為前提的:康德法哲學中,占有的有效性根據(jù)是什么?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本文對康德的法哲學著作作了一番考證。 論文第一部分,首先考察康德法哲學中感性占有與理知占有兩個概念,,并指出理知占有才是主要的探討對象。感性占有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各種能夠感覺得到的占有行動,比如用手拾起路上的石頭;理性占有則是一種只能用理性去認識的行動,比如獲得所有權:我們不能說,自己能夠“看得見”所有權,相反,只能夠通過理性去“認識”它。康德是使用其獨創(chuàng)的哲學判斷方式——亦即先天綜合判斷——來表達有關理知占有的命題的。本文在此處將康德的占有命題與經驗論者普芬道夫的后天綜合的占有命題以及唯理論者阿亨瓦爾的先天分析占有命題進行對比,以突顯其批判哲學色彩。在此基礎上還原了康德對理知占有的演繹過程,暫時為占有找到了有效性根據(jù),并引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普遍的法權法則與道德律之間具有怎么樣的關系,以留待下文解答。 第二部分是對第一部分的一個補充,此處將考察,在具體的感性占有與抽象的理知占有之間起到涵攝作用的行為模式(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類似于“法律行為要件”這樣的概念)以及什么情況下會出現(xiàn)有關占有的二律背反問題。 第三部分將接著第一部分的提問從而研究如下兩個問題:第一,普遍的法權法則、授權理知占有的法則(許可法則)以及國家法之間的關系;第二,普遍的法權法則與道德律之間具有怎么樣的復雜關系。對于第一個問題的研究,其暫時的結論是,三者是理知占有的授權和保障從可能性通過現(xiàn)實性向必然性過渡的關系;對于第二個問題的研究,其結論則是兩者是摹本與原型的關系,從而最終回答了有關占有效力的根據(jù)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本文引申出以下觀點:康德在他的法哲學當中大量地探討有關普遍的法權法則的問題,而不是直接地探討道德法則,就體現(xiàn)出:康德更加希望人們通過他們所熟悉的摹本從而意識到其原型。 在最后一部分,本文將揭示出:康德用邏輯上的三段論(體現(xiàn)在烏爾比安的三條公式)來編排了道德與理知占有的關系,因此,兩者就體現(xiàn)為這樣一種結構:人們從現(xiàn)實的感性占有出發(fā),經過知性占有這個路標,有機會意識到許可法則(小前提)以及許可法則背后的聯(lián)合起來的普遍意志(結論),接著,通過許可法則的回溯,人們才能反思到普遍意志的規(guī)定性,亦即道德法則(大前提)。借此,本文得出以下結論:康德占有行動之有效性預設道德性的要求,反過來,占有論述最終又成為了人們行動之道德性的一個說明。
【關鍵詞】:康德 占有 道德性 有效性根據(jù)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政法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D90-05
【目錄】:
- 內容摘要4-6
- Inhaltsangabe6-9
- 引言9-14
- 一、 感性占有與理知占有的兩分14-34
- (一) 占有的先天分析命題與先天綜合命題在判斷類型上的區(qū)別14-20
- (二) 經驗論者在占有問題上的后天綜合命題20-21
- (三) 唯理論者在占有問題上的先天分析命題21-26
- (四) 康德在占有問題上的先天綜合命題對經驗論者與唯理論者的超越26-34
- 二、 知性占有34-42
- (一) 作為圖型的知性占有34-39
- (二) 知性占有與二律背反39-42
- 三、 理知占有與道德性42-61
- (一) 普遍的法權法則、許可法則與公法三者之間的關系42-44
- (二) 普遍的法權法則與德性法則的關系44-61
- 四、 烏爾比安三條公式之間的關系61-65
- 五、結語65-66
- 參考文獻66-69
- 后記69-7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琨,吳驥;法的道德性基礎論證[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2 劉琨,吳驥;法的道德性基礎論證[J];天府新論;2002年04期
3 董穎,趙增國;論法治的道德保障[J];行政與法;2002年08期
4 劉琨,吳驥;法的道德性基礎論證[J];東岳論叢;2003年02期
5 曾顏璋,劉均勻;論法治推進道德建設的條件[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6 劉云林;法律運行道德追問的兩重向度[J];倫理學研究;2005年01期
7 余衛(wèi)東,李瓊;論法的道德基礎[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8 張彥
本文編號:72467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724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