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民法典的制定:復合立法機構的組織與運作
本文關鍵詞:民國民法典的制定:復合立法機構的組織與運作
【摘要】:《中華民國民法》(以下簡稱"民國民法典")的制定,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最為成功的立法,其制度品質贏得了廣泛贊譽,其立法效率亦得到充分認可。民國民法典由看似繁瑣的"復合立法機構"制定完成: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政治會議負責確定民法各編立法原則,確保民法的政治方向;隸屬于立法院的民法起草委員會,負責民法各編草案的起草;立法院立法委員會負責草案的審議、議決;經議決的各編法案最后由國民政府予以頒布實施。在"復合立法機構"的運作過程中,胡漢民發(fā)揮了重要的政治作用,將四個機構的運行有效地銜接起來;史尚寬發(fā)揮了重要的專業(yè)作用,為民法各編立法原則的擬定、篇章結構的設計、全案條文的起草提供了系統(tǒng)的理論支持。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關鍵詞】: 民國民法 復合立法機構 胡漢民 史尚寬
【基金】: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有關近代民法部分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929;D923;K26
【正文快照】: 一、序說清末民律草案的起草可分為三個階段,修訂法律大臣會同民政部起草(1907年5月至10月)、修訂法律官獨立起草(1907年11月至1911年10月)、修訂法律官會同禮學館共起草(1911年10月至11月),〔1〕在三年多的時間里,《大清民律草案》雖已接近完成,但最終只奏呈了前三編,完整的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2條
1 張生;;王寵惠與中國法律近代化——一個知識社會學的分析[J];比較法研究;2009年03期
2 陳紅民,獯軍慶;國民政府一二兩屆立法院組成分析[J];民國檔案;2000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吳元康;;《每周評論》上一則“記者附識”應為胡適所撰[J];安徽史學;2006年06期
2 賈熟村;;王錫彤與袁世凱父子[J];安徽史學;2009年01期
3 賈熟村;;嚴修與袁世凱家族的友誼[J];安徽史學;2010年05期
4 汪長林;;張裕釗詩文集版本述錄[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5 李在全;;民初的司法、傳媒與政爭——對1917年一樁高官案件的考析[J];比較法研究;2008年03期
6 賈熟村;;辛亥革命時期的袁世凱[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7 賈熟村;;馮玉祥的故鄉(xiāng)情[J];巢湖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8 廖聲豐;曹維忠;胡曉紅;;熊雄與黃埔軍校[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9 張玉國;;民國時期的法治思想覽要——兼論吳經熊的法治思想[J];朝陽法律評論;2011年01期
10 葉孟魁;張?zhí)着c同窗吳南如[J];常州工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6條
1 李揚;;中國開發(fā)礦業(yè)的先驅王寵佑[A];地質學史論叢(3)[C];1995年
2 張景岳;;北洋政府時期的人口變動與社會經濟[A];近代中國(第三輯)[C];1993年
3 陳希亮;;公葬陳天華、姚宏業(yè)日期補證——兼考姚宏業(yè)生年卒日[A];近代中國(第二十輯)[C];2010年
4 趙可;;市政改革新興勢力的崛起和市政發(fā)展效仿目標的轉向[A];知識分子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C];2007年
5 白純;;臺灣調查委員會考論(1944.3~1945.10)[A];臺灣建省與抗日戰(zhàn)爭研究: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暨臺灣建省12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王奇生;;戰(zhàn)時大學校園中的國民黨:以西南聯(lián)大為中心[A];中國抗戰(zhàn)與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中卷)[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饒傳平;論近代中國憲法中基本權利條款之演變(1908-1947)[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劉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叢報》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李來容;院士制度與民國學術[D];南開大學;2010年
4 黃宗華;中國國民黨江西省干部訓練研究:1932-1949[D];南開大學;2010年
5 黃西武;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少數(shù)民族參加國家代議機構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李莉;近代中國的媒介鏡像:《紐約時報》駐華首席記者哈雷特·阿班中國報道研究(1927-1940)[D];上海大學;2011年
7 王言法;近代中國高等教育與社會的嬗變[D];山東大學;2011年
8 賈國寶;傳統(tǒng)僧人文學近代以來的轉型[D];復旦大學;2011年
9 袁哲;法學留學生與近代上海(清末-1937年)[D];復旦大學;2011年
10 房正;中國工程師學會研究(1912-1950)[D];復旦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黃立明;江西留學生與近代地方社會變遷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盛滿;華僑參政權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徐雯雯;李瑞清年譜[D];南昌大學;2010年
4 孫彩榮;福建協(xié)和大學教授群體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蘭波;中國傳統(tǒng)相學及其近代化轉型[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景玄;蔣維喬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楊陽;清末商約談判[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沈亞男;伍光建譯《俠隱記》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9 薛超睿;《小說季報》研究[D];濟南大學;2011年
10 肖延麗;王寵惠的憲政思想[D];山東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4條
1 祝彥;德國民法典的英譯者王寵惠[J];法學;1999年07期
2 徐秀麗;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掃盲運動的歷史考察[J];近代史研究;2002年06期
3 王天廣;王寵惠與盧溝橋事變[J];民國春秋;2001年04期
4 宋少鵬;王寵惠:海牙的首位中國法官[J];21世紀;2001年06期
,本文編號:71558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715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