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學徒制與中國法學教育改革
[Abstract]:The teacher-apprentice system is more common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but the teacher-apprentice relationship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practice ability in our country's courts, procuratorates and lawyers. At pres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law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whether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teaching mode can be introduced. By introducing social teachers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skills in law practice, and by establishing a new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students' learning level, we can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our social practical ability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ultivation of law talents.
【作者單位】: 遼寧大學法學院;
【分類號】:D90-4;G642
【參考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家剛;認知學徒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余達淮;程廣麗;;波蘭尼默會認識論與波普爾進化認識論之比較[J];北方論叢;2012年02期
2 熊淑英;;意會知識顯性化的意義及其啟示[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5年12期
3 舒志定;;個人知識與人本教育觀透析——波蘭尼《個人知識》合法性的一種闡述[J];比較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4 陳向明;實踐性知識: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知識基礎[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1期
5 陳向明;;理論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的作用[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年01期
6 毛華棟;章曉佳;;基于電子產(chǎn)品消費的當代中國消費主義文化初探[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7 熊燕飛;高嶸;;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個人知識作用的解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8 謝瑋哲;;默會知識理論視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討[J];才智;2008年13期
9 秦顯法;;注重政治閱讀教學 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年05期
10 韋永強;;教師個人教育理論的構(gòu)建[J];成功(教育);201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趙名宇;;試從一個注釋來解讀庫恩的“范式”——論范式優(yōu)先性和意會知識的相似性[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2 郭春霞;張啟良;;隱性知識與軍校學報編輯能力的提升[A];中國高校學術出版(Ⅳ)——中國高?萍计诳芯繒15次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劉勇;;高職軟件技術專業(yè)“工學結(jié)合”人才培養(yǎng)模式初探[A];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學優(yōu)秀論文集[C];2009年
4 賀善侃;;論創(chuàng)新思維的群體組織環(huán)境[A];《思維科學與21世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蔡志棟;;試論非宗教運動的思想史意義[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6 王亮;;模仿——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媒介發(fā)展的有效戰(zhàn)略[A];首屆中國傳媒經(jīng)濟學博士生論壇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峰;遠程醫(yī)學教育臨床技能培訓模式與平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李劍虹;自然與自由:莊子身體觀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3 方統(tǒng)法;組織設計的知識基礎論[D];復旦大學;2003年
4 閻建軍;長期利潤模型及其在養(yǎng)老基金參與公司治理中的應用[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4年
5 尹兆鵬;科學傳播的哲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6 周海煒;戰(zhàn)略管理中的企業(yè)謀略及動作機制研究[D];河海大學;2004年
7 林競君;網(wǎng)絡、嵌入性與集群生命周期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8 潘晨蘇;關系契約與產(chǎn)權結(jié)構(gòu)[D];浙江大學;2006年
9 婁晶;基于知識管理的電子政務信息平臺研究[D];天津大學;2005年
10 張兆曙;非常規(guī)行動與社會變遷[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晶雙;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認知學徒制教學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逯曉蕾;認知學徒制在旅游管理專業(yè)的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馬芳;初中學生“局域網(wǎng)構(gòu)建”實驗課程的行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白書強;基于認知學徒制的虛擬學習情境設計與開發(fā)[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劉雅;一位初中數(shù)學教師個人實踐性知識形成的生活史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相鵬飛;IT領域知識服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xiàn)[D];西北大學;2011年
7 周福良;基于SECI模型的研究生隱性知識獲取與轉(zhuǎn)化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8 張艷;高校輔導員專業(yè)成長的敘事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朱菲白;高中英語課程中的教師情境知識[D];西南大學;2011年
10 李水仙;新課程下高中數(shù)學教師學科知識的調(diào)查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路;從手工學徒制到認知學徒制——關于變革我國編輯出版專業(yè)培養(yǎng)模式的探討[J];出版發(fā)行研究;2005年06期
2 鄭超;英語“寫長法”課程設計[J];外國語言文學;2005年01期
3 芮小蘭;;傳統(tǒng)學徒制與現(xiàn)代學徒制的比較研究[J];消費導刊;2008年04期
4 簡世德;從默會知識看大學教學改革[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5年07期
5 陳春燕;;“認知學徒制”教學模式下學習環(huán)境設計的原則[J];職業(yè)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6 李秀疆;;認知學徒制在高職計算機基礎教育中的應用探索[J];交通職業(yè)教育;2007年04期
7 李建軍,盛潔波;現(xiàn)代學徒制在高等職業(yè)教育中的應用趨勢[J];當代教育論壇;2004年10期
8 洪宇平;;普通教育與職業(yè)技術教育的對立及其消弭——兼論“認知學徒模式”的啟示[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9 雷剛;黃明和;陳海員;柯勝男;;一種新型“認知學徒制”教學模式——“導師制下的項目驅(qū)動”[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7年17期
10 姚梅林;從認知到情境:學習范式的變革[J];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苑立志;;大學法學教育的現(xiàn)實困境及改革思路[J];襄樊學院學報;2007年12期
2 霍艷梅;孫淑云;;高校法學專業(yè)實踐教學的必要性及內(nèi)涵[J];教育與職業(yè);2007年32期
3 高麗娜;;法學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視角下的教學改革[J];考試周刊;2011年06期
4 徐祖瀾;;定位與創(chuàng)新:中國法制史教學改革芻議[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5 梁利;;論我國高校法學教育的改革思路[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6 董彪;;財經(jīng)類專業(yè)本科階段法學教育問題思考——以北京工商大學為例[J];商場現(xiàn)代化;2009年15期
7 陳文曲;邵華;;法學專業(yè)教學改革:回應與思考[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8 夏錦文;;司法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法學教育[J];法學家;2005年06期
9 李法兵;;法律服務國際化背景下法學教育模式探討[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0年02期
10 李法兵;;法律服務國際化背景下法學教育模式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岳占新;;法律邏輯與偵查邏輯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與思考[A];第十四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2 張虹;;法律邏輯學在法學教育中的地位及教改思路[A];法律邏輯與法學教育——第十五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3 賈媛媛;;法學教育的面相與轉(zhuǎn)向——以電子類綜合性大學的本科畢業(yè)論文為觀察[A];中國電子教育學會高教分會2010年論文集[C];2010年
4 陳富國;;倫理視野下的法學教育探析[A];邊緣法學論壇[C];2005年
5 徐學鹿;;理念、方式、方法——法學教育斷想[A];法學教育:比較與省思——現(xiàn)代法學教育論壇文集[C];2001年
6 李軒;鄒常樂;;論法學教育視野下的公益訴訟[A];中華全國律師協(xié)會憲法與人權委員會、行政法專業(yè)委員會2010年年會暨“律師參與化解社會矛盾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李衛(wèi)紅;劉廣三;;對21世紀法學教育幾個問題的思考[A];法學教育:比較與省思——現(xiàn)代法學教育論壇文集[C];2001年
8 許慶坤;;論法學教育的管制松綁[A];法學教育:比較與省思——現(xiàn)代法學教育論壇文集[C];2001年
9 穆中杰;;共和國法學教育的實證考察與對策研究[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7年
10 于立強;;法學教育目標分析[A];法學教育:比較與省思——現(xiàn)代法學教育論壇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張慶水;司考制度與法學教育正處于沖突與互動期[N];法制日報;2006年
2 王立民;中國當前法學教育的職業(yè)化走向[N];法制日報;2009年
3 徐顯明;法學教育的責任[N];中國改革報;2007年
4 季衛(wèi)東;亟待培育一代國際型法律精英[N];法制日報;2010年
5 博士 許身健;從“千萬別來念法律”想到的[N];檢察日報;2010年
6 梁捷;弦歌不輟 人才輩出[N];光明日報;2011年
7 本報記者 張仕艷 陳崗;法學教育非改革不可[N];法制生活報;2007年
8 本報記者 蔣安杰;中國法學教育十大新聞評選揭曉[N];法制日報;2010年
9 季衛(wèi)東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院長;順勢而為 適應變化[N];法制日報;2010年
10 王立民;世界法律大會和法學教育[N];文匯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有亨;中韓法學教育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2 焦應達;蘇聯(lián)法學教育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3 房文翠;法學教育價值研究[D];吉林大學;2003年
4 劉星顯;基于關系視角的法律與文學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5 尹超;英美法律教育與中國法律教育改革[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6 韋洪發(fā);法律全球化的理論與實踐探究[D];吉林大學;2008年
7 葉立周;當代中國法律接受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8 董節(jié)英;1949-1957年的中國法學教育[D];中共中央黨校;2006年
9 穆中杰;上海市法學會歷史變遷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08年
10 劉劍;卡爾·盧埃林法律職能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慧;南京國民政府法學教育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2 李建芬;本科法學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0年
3 夏鋒平;中國法學教育之現(xiàn)狀、問題與發(fā)展進路[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4 張玲;法學教育雙主體教學模式探析[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范鶯鶯;日本法制控近代化過程中的法學教育[D];蘭州大學;2011年
6 劉晏平;甘肅省高校法學教育的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蔣毅;法律實用主義視野下我國法學教育的發(fā)展進路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8 王思杰;12至13世紀意大利的法學教育[D];華東政法大學;2013年
9 吾熱古麗·阿吉木;新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法學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特殊性及其法理學思考[D];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
10 郭鑫;我國高校法學教育發(fā)展對策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26425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falilunwen/2264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