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與“共和”傳統(tǒng)——貴族法文化的歷史命運
本文關鍵詞: 仁 共和 相人耦 圣賢政治 出處:《法學雜志》2014年09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仁"是先秦重要的哲學觀念。甲骨文所見"仁"字及其原形字反映了東夷民族的風俗習慣。"仁"的基本精神是"相人耦"即相敬互愛、誠實合作。"相人耦"在殷周政治法律實踐中的體現(xiàn),是君臣合治的"共和"精神,這也是貴族法文化的基石?鬃釉趥鹘y(tǒng)"共和"精神的基礎上提出圣賢政治理論。戰(zhàn)國以降,貴族法文化整體走向衰落,"共和"精神受到?jīng)_擊。但在漫長帝制時代,不絕如縷的"共和"精神仍然發(fā)揮著潛在影響。
[Abstract]:"benevolence" is an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concept in the pre-Qin period. The word "benevolence" and its original form in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reflect the customs and habits of the Dongyi nation. The basic spirit of "benevolence" is "mutual respect and mutual love". Honest cooperation. The embodiment of "mutual coupling" in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practice of Yin and Zhou dynasties is the spirit of "republicanism". This is also the cornerstone of aristocratic legal culture. Confucius put forward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saints on the basis of the traditional "republic" spirit.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aristocratic legal culture as a whole declined. The spirit of "republic" was attacked, but in the long period of monarchy, the inexhaustible spirit of "republic" still played a potential influence.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法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3年重點研究項目“中國古代法律文化的淵源與流變”(編號13AFX002)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909.2
【正文快照】: “仁”是春秋時代興起的新思想,也是孔子法律思想的核心。“仁”的古老精神是“相人耦。”中國貴族法文化是殷商、西周、春秋時期以貴族政體為社會基礎的法律實踐成果。中國貴族法文化的精髓是君臣共治的“共和”精神。其古老淵源即“相人耦”之“仁”。孔子的仁學繼承了前代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武樹臣;;尋找最初的“夷” 東夷風俗與遠古的法[J];中外法學;2013年01期
2 武樹臣;;尋找最初的“仁”對先秦“仁”觀念形成過程的文化考察[J];中外法學;2014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郝文勉;書文同源[J];平頂山師專學報;2004年04期
2 郝中岳;;《說文解字》的語用學釋義[J];平頂山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3 王巧生;;上博藏戰(zhàn)國楚竹書(四)《內(nèi)孞》篇集釋[J];平頂山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4 范耀登;論中國行政管理思想史學的研究對象[J];政治學研究;2001年04期
5 封昆廷;;清代王氏父子訓詁成就一瞥[J];青春歲月;2011年04期
6 翟廣順;;鄭玄與青島康成書院[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7 李欣復;;清初至民初反王權(quán)主義思潮史簡論[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8 李彬;;“春夏秋冬”時間詞的形成及其文化意蘊[J];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9 鮑鵬山;論先秦私學[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10 陳小葵;;論明清時期的“胥吏之害”[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
本文編號:144308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falilunwen/1443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