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EM教育培養(yǎng)高中生生物科學探究能力的實踐研究
【學位單位】:廣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G633.91
【部分圖文】:
圖 2-2 實驗現(xiàn)象——植物細胞的質(zhì)壁分離-2 Experimental Phenomenon: Plasmid Wall Separation of表 2-7 學生記錄的實驗現(xiàn)象Table 2-7 Experimental phenomena recorded by student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質(zhì)層的位置 細逐漸變小 原生質(zhì)層脫離細胞壁,發(fā)生質(zhì)壁分離基逐漸變大,恢復原來大小恢復原來的位置 基1.原生質(zhì)層相當于一層半透膜2.當細胞液濃度小于外界溶液濃度時,植物細胞3.當細胞液濃度大于外界溶液濃度時,植物細胞的復原計意圖:基于 STEM 教育的跨學科性和協(xié)作性
廣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實驗一:探究 pH 對 H2O2酶活性影響的實驗現(xiàn)象與實驗結(jié)論表 2-11 探究 pH 對 H2O2酶活性影響的實驗現(xiàn)象Table 2-11 Explores the experimental phenomena of the effect of pH on the activity of hydrogeperoxide探究 pH 對 H2O2酶活性影響的實驗現(xiàn)象序號 1 號試管 2 號試管 3 號試管 4 號試管 5 號試管 6 號試管 7 號試管實驗現(xiàn)象無氣泡 2~3 個氣泡5~6 氣泡 10 多個氣泡5~6氣泡2~3 個氣泡無氣泡學生根據(jù)現(xiàn)象,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繪制如下折線圖
學生對科學探究內(nèi)涵了解程度Figure3-1Students'understandingoftheconnotationofscientificInquiry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余勝泉;胡翔;;STEM教育理念與跨學科整合模式[J];開放教育研究;2015年04期
2 李謙;趙中建;;美國中小學實施STEM教育個案研究——以北卡羅來納州科學和數(shù)學學校為例[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4年05期
3 李丹;;美國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解讀[J];世界教育信息;2014年07期
4 李松澤;;美國弗吉尼亞州四年級的STEM課堂[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年09期
5 萬曉萌;;美國中小學科學教育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2年09期
6 張迎春;韋曉靜;;三學科課程標準中的科學探究:思考與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2年09期
7 趙中建;;STEM:美國教育戰(zhàn)略的重中之重[J];上海教育;2012年11期
8 王晶瑩;郭玉英;;中美高中物理教師對探究教學認識的比較研究——基于四節(jié)探究教學錄像的量化分析[J];教育學報;2011年01期
9 朱學彥;孔寒冰;;科技人力資源開發(fā)探究——美國STEM學科集成戰(zhàn)略解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10 羅國忠;;初中生科學探究能力評價的公平性問題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年2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建磊;STEM教育融入高中生物學課程設計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年
2 闞雯雯;基于STEM的高中生物拓展課程的設計和實踐研究[D];江蘇師范大學;2018年
3 王妍;基于STEM教育的高中生物活動設計與實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8年
4 陳正偉;STEM教育與高中生教學的融合初探[D];重慶師范大學;2017年
5 王靜;STEM課程對高中生生物技術素養(yǎng)的提升探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7年
6 吳曉天;基于中學物理實驗活動的STEM教育實踐[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7年
7 蔡海云;STEM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7年
8 朱麗娜;STEM教育發(fā)展研究與課程實踐[D];東南大學;2016年
9 王玲玲;基于STEM的小學科學課程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年
10 馬紅芹;美國K-12階段“科學、技術、工程和數(shù)學”(STEM)教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83698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zhongdengjiaoyulunwen/2836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