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活與哲學》課程中迷思概念的轉(zhuǎn)化探究
本文選題:《生活與哲學》 + 迷思概念。 參考:《閩南師范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迷思”一詞源于希臘語,是單詞“Myth”的音譯,意思是指神話、幻想、虛構(gòu)的人或事,強調(diào)的是幻想性。迷思概念是我國臺灣學者對“misconception”一詞的漢譯。由于“Myth”在英文中具有錯誤的含義,大多學者認為迷思概念就是錯誤概念。概念是構(gòu)成科學理論體系的最基本單位,是人們對知識所做出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學生對任何科學理論的學習,都離不開對基本概念的正確理解和掌握。建構(gòu)主義者認為,學生對于任何知識的學習之前,他的頭腦中就已經(jīng)存在一些已有的知識和概念,其中大多是自己經(jīng)驗的積累。這些概念有的是正確的,有的是自己的經(jīng)驗知識,其理解是有偏差的,甚至相對于科學概念而言是錯誤的。對于課堂教學而言,當學生進入課堂學習情境時,已經(jīng)具備一些經(jīng)驗基礎(chǔ)和概念知識,對日常生活中某些事物、現(xiàn)象的概念有自己的認識與理解,而對這些概念己有的認識與理解,對學生學習新知識會產(chǎn)生一定的干擾與困惑,從而產(chǎn)生對概念的錯誤理解與詮釋,這些概念,我們稱之為迷思概念。在高中政治課的學習中,尤其是《生活與哲學》課程,其中的迷思概念最為典型,導致學生對哲學的學習產(chǎn)生諸多誤區(qū),影響對哲學理念的正確理解和對哲學課程的深入學習。課題研究在分析迷思概念成因及特點的基礎(chǔ)上,以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四)——《生活與哲學》為切入點,闡釋了以學生生活經(jīng)驗知識為接引,以科學概念為基礎(chǔ)的迷思概念轉(zhuǎn)化對學生有效學習和掌握《生活與哲學》課程的重要性,并說明迷思概念轉(zhuǎn)化的內(nèi)涵和特點。強調(diào)了迷思概念的轉(zhuǎn)化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潛力,活化學習興趣;能夠強化概念教學,提高學習效率;能夠使教學回歸生活,培養(yǎng)學生哲學思維。因此,在高中對《生活與哲學》課程教學中,必須有效呈現(xiàn)概念生態(tài),縮短經(jīng)驗世界與科學世界之間的距離;必須尊重學生主題訴求,跨越具體世界和抽象世界之間的障礙;必須回歸學生生活場域,建構(gòu)有效的概念轉(zhuǎn)化體系。
[Abstract]:The concept of myth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units of scientific theory . so as to construct an effective conceptual transformation system .
【學位授予單位】:閩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G633.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9條
1 張聰;于偉;;試論高中哲學教科書闡釋方式的轉(zhuǎn)變——基于對哲學概念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5年03期
2 段定華;保貝;;《生活與哲學》概念教學的難題及破解[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3年36期
3 金明;周磊鑫;;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計劃中“迷思概念”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分析[J];大學教育;2013年14期
4 丁向華;;高中政治“迷思概念”的成因及教學策略[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3年04期
5 錢曉斌;;試析初中科學迷思概念轉(zhuǎn)變的有效策略[J];中學時代;2013年08期
6 陸林忠;;例談初中科學迷思概念修正和重建的教學策略[J];中國教師;2012年17期
7 劉歡;;初中生學習密度的迷思概念研究[J];湖南中學物理;2012年04期
8 孫玲;壯惠玲;;實施診斷教學 澄清迷思概念[J];小學教學研究;2006年12期
9 李雁冰;刁彭成;;科學教育中“迷思概念”初探[J];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05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張艷;高中《生活與哲學》教學中古典詩詞的運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年
2 劉瑞華;中學《生活與哲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河北師范大學;2014年
3 張凱;高中思想政治課《生活與哲學》教材的改進研究[D];聊城大學;2014年
4 康娟娟;“生活與哲學”對學生辯證思維的培養(yǎng)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年
5 程美蘭;《生活與哲學》教材中活動設(shè)計分析及其對教學的啟示[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6 潘秀霞;高中《生活與哲學》課生活化教學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姜旭英;科學教學概念轉(zhuǎn)變策略之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
8 孫立鋒;初中生月相迷思概念調(diào)查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05780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zhongdengjiaoyulunwen/2057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