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農村普通高中教育資源配置與學生學業(yè)發(fā)展研究
本文關鍵詞:西部農村普通高中教育資源配置與學生學業(yè)發(fā)展研究——以甘肅省為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網友peach1近日為您收集整理了關于西部農村普通高中教育資源配置與學生學業(yè)發(fā)展研究——以甘肅省為例的文檔,,希望對您的工作和學習有所幫助。以下是文檔介紹:0.0%20.0%40.0%60.0%80.0%10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高中升學率初中升學率小學升學率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一)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通過實證調查分析學校資源投入狀況與學生學業(yè)發(fā)展的關系,具體考察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yè)成績的影響程度和影響方式。首先,呈現(xiàn)樣本農村普通高中的教育資源投入現(xiàn)狀及差異,結合學生學業(yè)成績的差異,呈現(xiàn)具有較高成績產出學校的資源利用情況,在此基礎上,提供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和教育管理經驗,為普通高中學校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二)研究意義本文從理論上證實了資源利用效率的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從而進一步影響著教育的投入產出效率的高低。提出那些現(xiàn)階段經濟發(fā)展水平處于弱勢的地區(qū),在提高其教育發(fā)展水平、促進學生學業(yè)發(fā)展方面并不是無能為力的觀點,認為他們可以通過借鑒其他地區(qū)的教育管理和學校管理經驗來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和學校效能。實踐層面上,本文通過分析不同類型學校的不同資源利用模式和成績產出,離析出對學生學業(yè)成績具(來源:[])有重要影響的因素,對普通高中如何充分有效利用教育資源,促進學生學業(yè)發(fā)展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三、理論基礎(一)教育生產效率理論“效率”一詞是經濟學上的概念,是指輸入與輸出之比、所得與所費之比、效果與消費之比、投入與產出之比,是以一定量的輸入求得最大的輸出,或是以較小的輸入求得一定量的輸出。將“效率”概念引入教育領域,便產生了教育投資利用效率、教育資源利用效率。①由此,一個有效率的教育系統(tǒng)即指在給定的資源投入條件下可以獲得更多的產出,或者在減少投入而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獲得相似水平的產出。目前關于教育生產效率的研究,大都基于教育生產函數模型,在對教育投入和教育產出進行測量的基礎上,考察教育生產效率的水平。根據所考察教育系統(tǒng)的類別,教育效率研究可以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宏觀研究的對象涉及一定的社會或地區(qū),考察整個社會或地區(qū)的教育資源在各級各類教育系統(tǒng)間的配置及利用效率;微觀研究的對象往往是個別教育單位或學校,重點關注其教育投資成本及產出的數量和質量。①靳希斌.教育經濟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來源:[])社,2001.學校效能(SchoolEffectiveness)研究始于對學校教育的有效性問題的探討,是在教育質量逐步被關注的背景下發(fā)展起來的,基于不同的研究視角,學校效能也被賦予了不同的定義。孫綿濤、洪哲認為,學校效能是指學校合理地利用教育資源,實現(xiàn)教育目標,并能不斷滿足系統(tǒng)內其他各方面的要求,進而使學校及其成員和社會得到相應發(fā)展的特性和有效作用。張煜、孟鴻偉認為,學校的效能反映了學校使得學生的學習狀況發(fā)生變化的方向、程度與大小。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關于學校效能的研究總體分為兩類,一類與學校教學效能有關,主要以學生成績?yōu)橛^察和研究指標,另一類則是以整個學校的改進為目標,在探討高效能學校的指標基礎上,注重診斷學校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學校改進的策略。①隨著教育的發(fā)展,關于教育質量和教育效率問題的研究進一步發(fā)展為學校效能理念,有關學校效能的研究為學校管理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視角,對于我國的教育改革實踐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四、研究設計(一)分析框架圖1.2的分析框架是建立在教育生產理論基礎之上(來源:[])的,其中教育資源投入影響教育產出的研究視角是建立在教育經濟學的分析基礎上的“投入—產出模型”,它關注以較少的資源投入培養(yǎng)數量較多、質量較好的學生。這種研究視角注重學校的生產功能,試圖說明在控制學生個體特征差異的基礎上,不同學校之間運用各種教育資源的不同會使學生質量具有顯著差異。同時,學校的不同背景如學校規(guī)模、層次、生源狀況以及不同的管理水平因素,都會影響其資源配置方式并進一步影響學生學業(yè)成績產出。早期的教育投入—產出模式是基于科爾曼研究提出的一種經濟生產理論,這種模式的產出就是學生的學業(yè)成績,相對應的投入因素包括學校投資、購置設備與教師水平。隨著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這種模式被認為是一種忽視學校教學過程的黑箱(Black box)研究模式,不斷遭到質疑。隨后,許多學者致力于打開這個黑箱,研究學校的教學過程,故此,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師的教育行為被認為是影響教育產出的重要因素。同時,隨著統(tǒng)計技術的進步,學生的個體特征得到了控制,由此,許多人認為這個黑箱已被打開,教育投入對產出的影響已經清晰、明朗。①范國睿.學校管理的理論與實務[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1
播放器加載中,請稍候...
系統(tǒng)無法檢測到您的Adobe Flash Player版本
建議您在線安裝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 在線安裝
本文關鍵詞:西部農村普通高中教育資源配置與學生學業(yè)發(fā)展研究——以甘肅省為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0587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zhongdengjiaoyulunwen/105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