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內部控制制度的哲學基礎(3)
本文關鍵詞:探索內部控制制度的哲學基礎,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探索內部控制制度的哲學基礎(3)
人氣指數(shù):點 發(fā)布時間:2015-12-28 14:39 來源: 作者:中國期刊庫
我們看到,社會學建立了社會控制范疇,用以概括社會如何規(guī)范并調節(jié)個人行為的各個方面。這一范疇一般包括:微觀控制與宏觀控制。兩個層面均包含著內部控制范疇,但這種意義的內部控制相對于本文口徑顯得過于狹窄。按現(xiàn)有社會學理論,微觀控制是指各種具體控制活動,具體包括直接控制、內部控制和間接控制。直接控制是指針對越軌行為的實際或可能的限制,例法律懲罰、羞辱嘲諷、家長對子女監(jiān)管。內部控制是指通過一種社會化的制度向個人反復灌輸一套標準、價值觀、信仰及規(guī)則以有效防止人們越軌。間接控制是指溫暖和安全的感情紐帶,人們對倡導文化的接受認同,例子女對父母、員工對組織、個人對朋友的信任依賴而導致盡量讓這些方面滿意。微觀控制三種類型分別解決制裁、文化認同和社會和諧、人際關系,但這三種控制在現(xiàn)實中往往交互滲透綜合一起作用。微觀控制還有一種理論,認為是針對具體行為各種控制,分為強制控制與非正式控制,非正式控制包括工具控制、儀式控制、人際控制和類別控制。宏觀控制是指整個環(huán)境條件的優(yōu)化。分為四個層面:一層為有機物和原生質外觀空間與時間控制,適者生存;二層是模仿行為控制,努力提高人類理性化程度和能力,法律法規(guī)制度建設及有效執(zhí)行機制是關鍵;三層是組織控制,建立完善治理制度和組織權責配置機制;四層是適應性控制或人類行為引導性控制,以信息溝通為主要渠道而實施。與上述物種控制的宏觀控制觀不同,有關宏觀控制在社會學領域還有另一種理論,并反映社會控制在宏觀層面的三個層次:無生命體、生物、人。無生命體控制是人類試圖控制、改變或影響一個沒有生命的物體及特性,從而獲得對自身環(huán)境的更大控制。生物控制是人類試圖控制、改變或影響植物或動物的生物特性,以獲取更多、更好的資源、行為及結果。人類控制試圖控制人行為的各種方式,分為外部控制與內部控制,其中:外部控制屬于強制性控制,例近距離控制、順序控制及法律規(guī)范控制;內部控制屬于人類自我控制,典型的是指節(jié)衣縮食、謹小慎微、自律上進、自尊自愛、包容厚道。簡言之,以自我為控制目標即內部控制,以他人為控制目標就是外部控制,外部控制又有參照控制、申訴控制、替代控制、調節(jié)控制、預防控制(詹姆斯·克里斯,2012)。同時,社會學意義上內部控制理念與其對人類行為性質基本分類直接相關。一般而言,人類行為分為“理性”與“非理性”,進一步可定義為實質性和功能性的理性或非理性。“明智地洞徹諸事件在給定情境中的相互關系的思維活動可理解為實質理性。一系列行動是否具有理性,取決于兩條標準:(1)與一定目標相關功能的組織;(2)從觀察者或試圖使自己適應于該目標的第三者立場看,后果的可預測性。”“自我理性化理解為對其沖動的系統(tǒng)控制———一種總是成為所采取的第一步驟的控制。”(卡爾·曼海姆,2011)由此可見,社會學意義的內部控制是保證各種行為符合理性要求的各種制度,構成了我們所研究的內部控制范疇的核心內涵,當然,我們所要探討的內部控制范疇研究口徑,還應包含對各種偏離理性要求行為的引導,以及對非理性行為的矯正。
四、內部控制本源于自我控制
內部控制理性追求的本源化認識,無可避免地需要厘清學術界本來頗多爭議的理性認知。我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曾撰寫“釋理”一文,其中對理字源頭含義有較全面介析:理字之詞源:《戰(zhàn)國策》中有“鄭人謂玉之末理者為璞,是理為剖析也。”由此而推,種種分析作用,皆為理。在西洋語中,理性英文為Reason,法語為Raison,拉丁語謂Ratio與Retus,意大利語為Discourse,德語為Vernunft,希臘語為Logos,上述各詞除德語外,還包含著理由之意。
王國維認為,“理”有廣與狹義兩種解釋。理之廣義解釋分為四種:1.名學上之形式,即知識的根據(jù)與原則,既有前提,必有結論;2.物理學上之形式,回答萬物變化之根據(jù),既有原因,必有結果;3.數(shù)學上之形式,一切關系,皆可用數(shù)量關系推論;4.實踐上之形式,所有行為皆有動機。第一種是理性最通用形式,,第二種為悟性形式,第三種為感性形式,第四種為經(jīng)驗形式。前三種是世界中最普遍法則。理之狹義解釋是基于知識分為直觀與概念兩類,理性即概念知識。理性作用不過制造概念及分合作用而已。
從中國文化發(fā)展歷史看,理性作用一開始只解決真?zhèn),而不解決善惡。只是到了宋朝程朱理學,才真正確立理性不僅關于真?zhèn),而且在乎善惡。這一點西方思想較超前,柏拉圖哲學中就把善、德性、正義作為理性的核心要義,從而使西方倫理學得到快速發(fā)展。王國維先生歸結道:理性之能力,為動物之所無,而人類之所獨有,故世人遂以形而上學之所謂真,與倫理學之所謂善,盡歸諸理之屬性。這乃是對理性的普遍見解(王國維,2007)。王國維對理性的解釋,增強了我們研究內部控制理論的思辯能力,但還不能為研究解決內部控制本質問題,即為人類社會追求及實現(xiàn)理性目標提供系統(tǒng)性制度保障方面,提供一些實質性的理論指導。
既然,組織、社會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反映了人類的人性要求,或者說是人類對理性目標的信仰和內在追求,更具體而言是人類普遍擁有的自我控制傾向。那么,人類的自我控制行為傾向,必須得到現(xiàn)實證據(jù)的充分證明,從而使人們深信社會方面對組織、組織對成員提出內部控制要求的合理性。令我們鼓舞的是,人類自我控制在現(xiàn)代管理發(fā)展實踐中不只是人們的行為傾向,更有一攬無遺的行為表現(xiàn)。大家知道,進入21世紀,管理實踐面臨最大挑戰(zhàn)就是組織轉型。計算機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沖擊了傳統(tǒng)管理理論與實踐賴以成立的基礎:科層制或矩陣式組織。網(wǎng)絡型組織對科層制的替代已成為當代組織形式轉型的必然趨勢。組織轉型也叫組織再造,其很突出的特征是工人必須組織成小型的、多任務的團隊,這些團隊并不完全由公司永久人員組成。這樣,在企業(yè)界沿習數(shù)百年的等級制原則被廢除了,組織變得靈活、革新和高度熟練。網(wǎng)絡組織被認為還能取得與專業(yè)化相關的優(yōu)勢。它把核心業(yè)務留在公司,其余進行優(yōu)化外包。歷史地看,泰羅制發(fā)明出來是控制工人的,目標管理是控制主管經(jīng)理的,公司治理旨在控制大公司更高級的經(jīng)理。20世紀90年代,控制成為西方管理研究關切的中心;所面臨的主要難題之一是控制一個自由派組成的公司。這樣的公司,由自我組織的團隊組成,在時間與空間不統(tǒng)一網(wǎng)絡中工作,“控制不能控制者”并不是有無限量的解決辦法。事實上唯一解決的辦法是讓人們自我控制,包括把約束從外部組織機制轉移到人們的內部安排,并使他們行使的控制權與公司戰(zhàn)略保持一致。公司的文化價值觀,其計劃、領導人愿景、企業(yè)領導分擔其夢想的能力,都是可以鼓勵個人自我控制形式集合起來的激勵物。如果他們靈感的原始來源相同,每個人對自己自動行使控制,就更可能相互保持一致?傊瑥目刂七^渡到自我控制,以及由組織承擔的控制費用外化給工薪收入者和顧客,是過去三十年間管理演變最有意義的特點(呂克·博爾坦斯基、夏娃·希亞佩洛,2012)。管理實踐所呈現(xiàn)的組織轉型,正是現(xiàn)代管理對內部控制基礎性作用和地位的再次充分確認,也意味著內部控制方面的研究必將成為未來管理學界一個熱鬧非凡的領域,內部控制突破審計學界桎梏而回歸管理學界從而贏得更高更廣闊的研究視野。對人類自我控制共性要求與個性特征的系統(tǒng)研究,必將為充實完善發(fā)展內部控制制度提供直接動力,也將大大豐富內部控制理論寶庫,應該成為未來內部控制理論發(fā)展的主要方向和學術研究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阿拉斯代爾·麥金太爾.2003.倫理學簡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2、勞埃德.2008.古代世界的現(xiàn)代思考.上海:上?萍冀逃霭嫔纾
3、赫伯特·斯賓塞.2009.社會靜力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4、霍布斯.2009.利維坦.北京:商務印書館,
5、詹森、麥克林.2007.人性.見:小唐納德·H·丘.新公司金融理論與實踐(第3版).北京:中信出版社,
6、詹姆斯·克里斯.2012.社會控制.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7、卡爾·曼海姆.2011.重建時代的人與社會.南京:譯林出版社,
8、呂克·博爾坦斯基、夏娃·希亞佩洛.2012.資本主義的新精神.南京:譯林出版社,
9、王國維.2007.釋理.見:王國維文集(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10、王振林.2011.人性·人道·人倫.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常州前堂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旗下品牌--中國期刊庫(),是一個專門從事期刊推廣、論文發(fā)表的網(wǎng)站。
本站提供如何發(fā)表論文,尋求論文發(fā)表代理,快速發(fā)表論文,發(fā)表論文格式指導等解決方案:省級論文發(fā)表/國家級論文發(fā)表/核心期刊論文發(fā)表/醫(yī)學論文發(fā)表/職稱論文發(fā)表。
投稿郵箱:zgqkk365@126.com
在線咨詢:
在線咨詢:
聯(lián)系電話:18015016272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論文發(fā)表,期刊發(fā)表_中國期刊庫專業(yè)期刊論文發(fā)表網(wǎng)站無關。論文發(fā)表,期刊發(fā)表_中國期刊庫專業(yè)期刊論文發(fā)表網(wǎng)站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文關鍵詞:探索內部控制制度的哲學基礎,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9527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95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