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與方東美的生命本體論
發(fā)布時間:2017-08-13 10:31
本文關鍵詞: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與方東美的生命本體論
【摘要】:方東美是現(xiàn)代新儒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學術上貫通中西哲學,始終把弘揚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作為己任。方東美有自己獨到的哲學體系,那就是他的“生命本體論”,他在創(chuàng)建這套體系時,,借鑒了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學、懷特海的機體主義哲學和中國的《易經(jīng)》哲學思想,而落腳點也最終回歸到中國傳統(tǒng)哲學。 在傳統(tǒng)文化哲學問題上,方東美主張以開放的態(tài)度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各個思想流派。方東美認為要研究中國哲學首先需要還原哲學起源時候的思想,這樣接下來的研究才不會出錯,因此他對原始哲學的研究非?粗,尤其對于原始儒家哲學和原始道家哲學,方東美認為它們應當著重被研究。 文章試圖通過對方東美原始儒家哲學和原始道家思想的研究,對方東美“生命本體論”的分析,包括方東美生命哲學的形成過程、結構和內涵,找出它們和“生命本體論”之間的一些關系。
【關鍵詞】:方東美 原始儒家 原始道家 生命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B22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引言9-12
- 第1章 方東美論原始儒家哲學12-20
- 1.1 原始哲學起源的特點12-13
- 1.2 尚書中的洪范九疇思想13-16
- 1.2.1 “五行”思想14-15
- 1.2.2 皇極思想15-16
- 1.3 周易所體現(xiàn)的原始儒家的生命之精神16-20
- 1.3.1 創(chuàng)造的精神16-18
- 1.3.2 “生生”的精神18-20
- 第2章 方東美論原始道家哲學20-26
- 2.1 道家與道教20
- 2.2 老子哲學所體現(xiàn)的“超本體論”20-24
- 2.2.1 形上學與價值20-21
- 2.2.2 關于“道”21-22
- 2.2.3 道體,道用,道相,道征22-24
- 2.3 莊子逍遙哲學的生命視域24-26
- 第3章 方東美的生命本體論26-35
- 3.1 生命本體論的形成26-28
- 3.1.1 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對方東美的影響26-27
- 3.1.2 懷特海的過程哲學對方東美的影響27
- 3.1.3 方東美生命本體論的最終形成27-28
- 3.2 生命本體論的實質與構成28-31
- 3.2.1 生命的“五種要義”28-30
- 3.2.2 “普遍生命”的六大原理30-31
- 3.3 生命的超升31-35
- 3.3.1 生命創(chuàng)進中的“雙回向”31-32
- 3.3.2 “人格”的超升32-35
- 第4章 方東美生命本體論與原始儒家道家哲學之關系35-41
- 4.1 方東美生命體系對原始道家思想的汲取35-36
- 4.2 方東美生命體系對原始儒家思想的汲取36-37
- 4.3 原始儒家道家對于生命的超脫與時際37-39
- 4.3.1 方東美論道家儒家基本精神的異同37-38
- 4.3.2 原始道家的超脫之于生命38
- 4.3.3 原始儒家的時際之于生命38-39
- 4.4 生命道德意識的覺醒39-41
- 結論41-43
- 參考文獻43-45
- 致謝45-46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4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安澤;;“超越”與“超絕”——方東美論中西天人之際[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2 羅衛(wèi)平;論方東美的哲學觀[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3 顏玉科;方東美釋論中國古代哲學家的理想政治信仰[J];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4 李承貴;;解釋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原則與方法——方東美的探索與回應[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11期
5 黃見德;方東美的生命本體論及其會通中西哲學的兼綜導向述評[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6 余秉頤;方東美的生命本體論[J];江淮論壇;1998年04期
7 余秉頤;方東美對原始儒家、道家哲學的闡釋[J];江淮論壇;2001年06期
8 楊國榮;人生意義的哲學沉思——方東美思想論略[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2年04期
9 李春娟;;方東美生命哲學闡釋[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10 余秉頤;出入東西哲學五十年──方東美的學術生涯[J];學術界;2000年02期
本文編號:66684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666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