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辨?zhèn)吾尳?jīng)法研究
本文關鍵詞:熊十力辨?zhèn)吾尳?jīng)法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自《論六經(jīng)》以后,對六經(jīng)的辨?zhèn)卧谛苁Φ慕?jīng)學著作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若要真正理解熊十力的經(jīng)學思想,首先就應探討其究竟是如何辨?zhèn)蔚。圍繞這一主題,本文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討熊十力辨?zhèn)吾尳?jīng)法的緣起。雖然在《讀經(jīng)示要》中熊十力認為不能以輕疑的態(tài)度讀經(jīng),但他并未否認六經(jīng)中存在后人作偽,這時他并沒有明確的辨?zhèn)我庾R。熊十力十分重視《春秋》,在他對《春秋》成書過程的探尋中,已經(jīng)意識到漢儒對《春秋》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改動,他的態(tài)度逐漸發(fā)生搖擺,拉開了對六經(jīng)進行系統(tǒng)性辨?zhèn)蔚男蚰。第二部分主要探討熊十力辨(zhèn)吾尳?jīng)法的內(nèi)容。熊十力認為孔子作《春秋》所明之義即為“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并因此為當時統(tǒng)治者所憎惡。熊十力將《論語·陽貨》中孔子欲應公山弗擾之召一事,作為孔子行“革命之事”的證據(jù),通過分析前人對此事的討論,發(fā)現(xiàn)“新周”一說可以很好地解釋孔子欲應召的行為,而所謂“新周”正是“貶天子”之意。為了證明六經(jīng)存在作偽一事不是其一家之言,熊十力在《論六經(jīng)》中認為六經(jīng)遭到了焚書和漢儒改竄,焚書使六經(jīng)的存世量降到了相當?shù)偷某潭?秦漢之際經(jīng)文的解釋權又牢牢掌握在少數(shù)儒生手中,這兩個依據(jù)確實使六經(jīng)的偽造成為了可能。在《論六經(jīng)》中,雖然熊十力的辨?zhèn)嗡枷胍殉蹙咭?guī)模,但他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在《原儒》中進一步將他的辨?zhèn)吾尳?jīng)法發(fā)展為“大道”與“小康”之分。為了解決“微言”與“大義”的矛盾,熊十力拋棄了“微言”與“大義”的區(qū)分,認為六經(jīng)皆是孔子“微言”,并將孔子思想分為早、晚兩期,繼承孔子早年思想的小康學派在孔子去世后就對六經(jīng)進行了改竄,這樣就將六經(jīng)的改竄提前到了戰(zhàn)國時代,卻也使熊十力對六經(jīng)的辨?zhèn)巫兊脽o法被證實。第三部分主要探討熊十力辨?zhèn)吾尳?jīng)法的理論困境。熊十力的辨?zhèn)尾粌H是解釋六經(jīng)的方法,也是他自己利用儒家傳統(tǒng)以實現(xiàn)“內(nèi)圣開出新外王”的獨特方法。學界對此有所探討,如丁耘認為之所以要用儒家傳統(tǒng)開出新外王,是因為儒家傳統(tǒng)與民主難以兼容?罪w力認為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前已有關于擴大政治參與的討論,通過筆者分析黃宗羲與程顥的文章,可以發(fā)現(xiàn)擴大政治參與的趨勢自唐宋變革以來就已出現(xiàn),只不過這種政治參與的擴大是有其極限的,這一極限就是圣、愚之分。圣人的出現(xiàn)打破了人們在政治參與上的平等,可以說是與民主政治背道而馳的,這使深受儒家傳統(tǒng)影響的熊十力對儒學的改造同樣陷入了困境。熊十力外王學的最大矛盾就是其所繼承的儒家推崇圣人的傳統(tǒng),而這種傳統(tǒng)來源于儒家的王道思想,這也是熊十力在頂層設計上缺失的根本原因。
【關鍵詞】:熊十力 辨?zhèn)吾尳?jīng) 外王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B26
【目錄】: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0
- 引言10-16
- (一) 選題依據(jù)10-11
- (二)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11-15
- (三)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與創(chuàng)新點15-16
- 一、辨?zhèn)吾尳?jīng)法的緣起:《讀經(jīng)示要》中搖擺的熊十力16-22
- (一) 讀經(jīng)之態(tài)度與偽經(jīng)16-18
- (二) 《春秋》的成書過程與作偽18-22
- 二、辨?zhèn)吾尳?jīng)法的內(nèi)容22-38
- (一) 辨?zhèn)吾尳?jīng)法的展開:對孔子革命思想的發(fā)掘22-28
- (二) 辨?zhèn)吾尳?jīng)法的依據(jù):焚書與漢儒竄亂28-32
- (三) 辨?zhèn)吾尳?jīng)法的發(fā)展:“大道”與“小康”之分32-38
- 三、熊十力的困境38-47
- (一) 儒家傳統(tǒng)與民主38-41
- (二)“群龍無首”與圣人41-47
- 結論47-49
- 參考文獻49-53
- 附錄53-55
- 后記55-56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單5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放;;開宗大師熊十力的牛氣[J];傳承;2008年19期
2 李維武;紀念熊十力誕生一百周年學術討論會紀要[J];國內(nèi)哲學動態(tài);1986年04期
3 劉放;;熊十力:很牛的大師[J];教育;2008年30期
4 胡邦煒;熊十力哲學的價值與意義[J];文史雜志;2000年01期
5 陳改桃,李謀仲;尋求創(chuàng)造的形上根據(jù)─—熊十力的創(chuàng)造觀探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6 劉金鵬;“熊十力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國哲學史;2001年04期
7 高瑞泉;默識與體認——熊十力的直覺理論述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8 柴文華;論熊十力的人倫哲學[J];學習與探索;2002年05期
9 陽 征;“熊十力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哲學動態(tài);2002年01期
10 高瑞泉;易理詮釋與哲學創(chuàng)造:以熊十力為例[J];周易研究;2002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顧士敏;;儒學的“還原”——評熊十力的《原儒》[A];孔學研究(第一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首次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首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散木;熊十力四訪浙江[N];中華讀書報;2013年
2 陳仁仁;“熊十力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N];光明日報;2001年
3 張卓;熊十力:中華文化的守護者和闡揚人[N];光明日報;2003年
4 陳來;熊十力哲學的意義[N];中華讀書報;2002年
5 ;上海紀念熊十力先生逝世四十周年[N];文學報;2008年
6 陜西師范大學哲學系 丁為祥;熊十力的科學觀[N];光明日報;2009年
7 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 張汝倫;《熊十力論學書札》[N];中華讀書報;2009年
8 雷于懷;哲人典范名家筆墨[N];湖北日報;2011年
9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教授 博士生導師 張其成;新易家的生命主張[N];東方早報;2012年
10 天津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趙建永;新發(fā)現(xiàn)的熊十力兩通手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曾海龍;本體的困惑—熊十力哲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2 林家虎;熊十力歷史哲學思想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3 郭美華;熊十力本體論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呂偉;體用之間[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龍博;熊十力辨?zhèn)吾尳?jīng)法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年
2 鳳鳴;熊十力體用哲學之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3 曹傳安;熊十力哲性詩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4 劉守政;熊十力“新致良知”研究[D];華僑大學;2007年
5 金伊花;熊十力以心為本的人格理想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6 朱琳;熊十力的直覺思想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7 王楊秀;熊十力政治哲學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2年
8 林丹;熊十力“體用”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9 劉振貴;熊十力的“量論”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西南民族大學;2006年
10 李子軒;熊十力對老莊思想的詮釋[D];河北大學;2014年
本文關鍵詞:熊十力辨?zhèn)吾尳?jīng)法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50325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503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