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理論評述 ——兼論社會理性化的“后韋伯式”解讀
發(fā)布時間:2021-11-15 10:00
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理論是其交往行為理論體系的重要部分,是他研究西方社會理性化的基本思路。他以生活世界與系統(tǒng)的雙重社會結構為基礎,提出了自己對西方社會現(xiàn)實、理性和現(xiàn)代性的獨特見解。有別于傳統(tǒng)的批判理論,哈貝馬斯宣稱現(xiàn)代社會危機的根源在于“系統(tǒng)與生活世界的‘斷裂’及系統(tǒng)對生活世界的‘殖民’”,理性的片面化是它的邏輯結果。對于片面化的理性、現(xiàn)代性,只能拯救不能拋棄,現(xiàn)代性只是“一項未競的事業(yè)”。為實現(xiàn)拯救的目的,必須重新整合系統(tǒng)與生活世界的平衡關系,維護生活世界的自主與獨立,發(fā)揮交往理性的潛能。本文通過對哈貝馬斯生活世界學說基本內(nèi)容的介紹,指出他對社會理性化的“后韋伯主義”理解及其對現(xiàn)代性方案的積極建構,他的設想盡管帶有理想化的色彩,但其中則蘊涵著積極的理論與現(xiàn)實價值,這些正可以為我們的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借鑒。
【文章來源】:蘇州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5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引言
一、 生活世界理論介紹
(一) 生活世界
1 、 生活世界概念的引入
2 、 對生活世界概念理解
(二) 生活世界與交往行為--交往行為理論的兩大支柱
1 、 哈貝馬斯的三個世界理論
2 、 交往行為
3 、 交往行為與生活世界
(三) 生活世界的理性化
1 、 生活世界的結構要素
2 、 生活世界再生產(chǎn)的危機分析
3 、 生活世界的理性化進程
(四) 系統(tǒng)和生活世界
1 、 系統(tǒng)(SYSTEM)
2 、 系統(tǒng)的理性化過程
3 、 系統(tǒng)對生活世界的殖民
4 、 法與道德:搭建系統(tǒng)通向生活世界的橋梁
(五) 小結
二、 社會理性化的“后韋伯式”解讀
(一) 社會理性化的“韋伯主義”思路
(二) “后韋伯”時代重新解讀理性化的可能
(三) 哈貝馬斯對社會理性化的理解
三、 生活世界理論的現(xiàn)實價值
(一) 積極的現(xiàn)代性
(二) “生活世界”的改良與“交往理性”的烏托邦力量
四、 結語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生活世界——社會歷史研究中的價值維度——對哈貝馬斯社會歷史研究方法論的一種考察[J]. 王曉升.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3(05)
[2]關于韋伯與哈貝馬斯的合理性概念的比較[J]. 金鐘珉.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04)
[3]“生活世界”學說:哈貝馬斯的批判與改造[J]. 傅永軍,張志平.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7(04)
[4]哈貝馬斯論“生活世界”[J]. 艾四林. 求是學刊. 1995(05)
本文編號:3496560
【文章來源】:蘇州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5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引言
一、 生活世界理論介紹
(一) 生活世界
1 、 生活世界概念的引入
2 、 對生活世界概念理解
(二) 生活世界與交往行為--交往行為理論的兩大支柱
1 、 哈貝馬斯的三個世界理論
2 、 交往行為
3 、 交往行為與生活世界
(三) 生活世界的理性化
1 、 生活世界的結構要素
2 、 生活世界再生產(chǎn)的危機分析
3 、 生活世界的理性化進程
(四) 系統(tǒng)和生活世界
1 、 系統(tǒng)(SYSTEM)
2 、 系統(tǒng)的理性化過程
3 、 系統(tǒng)對生活世界的殖民
4 、 法與道德:搭建系統(tǒng)通向生活世界的橋梁
(五) 小結
二、 社會理性化的“后韋伯式”解讀
(一) 社會理性化的“韋伯主義”思路
(二) “后韋伯”時代重新解讀理性化的可能
(三) 哈貝馬斯對社會理性化的理解
三、 生活世界理論的現(xiàn)實價值
(一) 積極的現(xiàn)代性
(二) “生活世界”的改良與“交往理性”的烏托邦力量
四、 結語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生活世界——社會歷史研究中的價值維度——對哈貝馬斯社會歷史研究方法論的一種考察[J]. 王曉升.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3(05)
[2]關于韋伯與哈貝馬斯的合理性概念的比較[J]. 金鐘珉.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04)
[3]“生活世界”學說:哈貝馬斯的批判與改造[J]. 傅永軍,張志平.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7(04)
[4]哈貝馬斯論“生活世界”[J]. 艾四林. 求是學刊. 1995(05)
本文編號:349656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3496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