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覺解之道——《中庸》思想初探
發(fā)布時間:2020-10-13 09:35
“生命”問題是中國哲學關心的主題。在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中國哲學就是思考如何讓人安身立命的生命哲學。生命,實為自我覺解的生命,這種自我覺解的方式和歷程表現(xiàn)為人對形上之道的追尋。本文首先表明了自身的哲學立場和方法,試圖通過對中庸思想的初步探索,揭示出“生命覺解之道”的意蘊。 本文擇取的方式,是將中庸思想置身于“思孟學派”之中來理解。直面文本的本身,把中庸思想通盤提起,做整體性的解讀,試圖通過對其具有綱領性觀念的詮釋,勾勒出中庸思想內涵的輪廓。我們的用心處,不在于給出一個中庸“是什么”的確定性的答案,而是通過領會《中庸》的思想內涵,探尋《中庸》的思考方式,體會其思維特質。進而通過理會以《中庸》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特質,來彰顯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價值并揭示出其問題所在。 通過對《中庸》里具有綱領性的觀念,“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概括性的解讀,我們指出《中庸》思想的貢獻在于,對“性命觀”做了“天人貫通”式的理解。而這種理解之中蘊含著儒家思想的特質,此思想特質實為“中道之思”。“中道之思”與人的生命境界具有無間的契合性。 在理會中庸思想特質的基礎上,我們指出,中庸思想是前人留下的一筆豐厚的思想遺產(chǎn)。中庸思想不僅是方法論,更是一種心態(tài)和精神境界。通過反思現(xiàn)代語境下《中庸》的命運,進而思考以中庸思想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未來之路。
【學位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9
【中圖分類】:B222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錄
引言
一、思孟之學:《中庸》的理路歸屬及其思想淵源
(一) 《中庸》其書的形成
(二) 《中庸》的思想淵源
二、天人貫通:《中庸》性命思想的內涵
(一) "天命之謂性"
(二) "率性之謂道"
(三) "修道之謂教"
三、中道之思:《中庸》的思維特質
(一) 立體的動態(tài)思維
(二) 中道之思的時空向度
(三) 中道之思與生命境界的契合
結語
(一) 回歸本源:《中庸》的當代之維
(二) 面向未來的“中庸”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39011
【學位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9
【中圖分類】:B222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錄
引言
一、思孟之學:《中庸》的理路歸屬及其思想淵源
(一) 《中庸》其書的形成
(二) 《中庸》的思想淵源
二、天人貫通:《中庸》性命思想的內涵
(一) "天命之謂性"
(二) "率性之謂道"
(三) "修道之謂教"
三、中道之思:《中庸》的思維特質
(一) 立體的動態(tài)思維
(二) 中道之思的時空向度
(三) 中道之思與生命境界的契合
結語
(一) 回歸本源:《中庸》的當代之維
(二) 面向未來的“中庸”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胡海波;;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生命精神[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2 王天成;生命意義的覺解與辯證法的任務[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04期
3 孫利天;;生命領會和精神自覺——中西馬哲學會通的辯證本體基礎[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8年01期
4 郭齊勇;論中國古代哲人的生存論智慧[J];學術月刊;2003年09期
5 張岱年,岡田武彥;中國哲學與二十一世紀[J];浙江學刊;1998年03期
6 安樂哲,郝大維,彭國翔;《中庸》新論:哲學與宗教性的詮釋[J];中國哲學史;2002年03期
本文編號:283901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2839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