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哲學革命的文本學解讀
發(fā)布時間:2020-10-12 20:50
對于馬克思哲學革命的準確理解,是深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必要途徑。然而有效解讀馬克思哲學革命的實質,又須具有方法論自覺和多重分析視野。馬克思哲學獨特智慧的形成,首先根植于波瀾壯闊的現(xiàn)實實踐,即馬克思對其所處時代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理解和批判,同時來自馬克思在消解傳統(tǒng)西方思辨哲學過程中所彰顯的縝密的邏輯剖析和主體意識自覺。因此,解讀馬克思的哲學革命必須訴諸邏輯與歷史相統(tǒng)一的方法。 基于這一視角,論文首先考察了馬克思對于西方哲學傳統(tǒng)的反思與批判。強調馬克思哲學革命源自傳統(tǒng)西方哲學的自身困境。傳統(tǒng)西方哲學發(fā)展的總體特征,就是將邏各斯(the logos)當作探討世界本原、追求終極實在、永恒原則和絕對真理的中心,訴諸理性和邏輯的自我完善來尋求人類解放的路徑。然而在馬克思看來,哲學重要的不在于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哲學革命的深層旨歸,就在于以現(xiàn)實實踐轉向消解了理性決定論,以歷史生成論消解了本體還原論,以現(xiàn)實個人的解放消解了倫理拯救論,徹底顛覆了西方邏各斯中心主義傳統(tǒng),真正實現(xiàn)了從“解釋世界”到“改造世界”的歷史性飛躍。 從對個體主體性解放的價值呼喚,到基于實踐基礎的人的社會歷史生成范式的確立,再到立足于個體與社會相統(tǒng)一的人的現(xiàn)實解放之路的最終形成,馬克思哲學在消解和超越西方邏各斯中心主義過程中探索出人的解放的科學路徑,從而使歷史唯物主義成為科學。 基于這一邏輯線索,論文結合馬克思哲學思考的主要文本,對馬克思哲學革命做了文本學解讀。指出,《博士論文》雖然表達了改造世界的激情和人類解放的價值訴求,但此時馬克思卻把徹底的真正的自由歸結為自我意識的自由,《巴黎手稿》提出了勞動異化、交往異化并對黑格爾辯證法進行了批判,但在彰顯現(xiàn)實歷史性邏輯的同時未能擺脫思辨人本主義哲學的影響;到《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時期,馬克思哲學把理論研究對象從宗教史和自我意識的歷史轉向現(xiàn)實社會實踐過程,以歷史生成的分析方法來剖析社會發(fā)展的基礎和規(guī)律,通過物質生存條件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的理論思路完成了對歷史唯心主義的批判;《1857—1858年經(jīng)濟學手稿》和《資本論》時期,馬克思哲學從物質生產(chǎn)過程探討人與人的關系,重點探討了與物質生存條件生產(chǎn)相統(tǒng)一的生產(chǎn)關系的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尤其是運用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深刻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chǎn)關系的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揭示了無產(chǎn)階級生存困境的根源及其解放的路徑,最終完成了對社會發(fā)展基本規(guī)律和人類解放路徑的科學探求。
【學位單位】:清華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08
【中圖分類】:B0-0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本論題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2 圍繞本論題學界的研究現(xiàn)狀
1.3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論文的結構安排
第2章 解讀馬克思哲學革命的方法論思考
2.1 對馬克思哲學文本解讀模式的檢討
2.1.1 “價值中立”是否可能?
2.1.2 “本體論轉向”現(xiàn)象之反思
2.1.3 “去語境化”引用與“原理預設”方法再商榷
2.1.4 “解釋的經(jīng)驗化”與“回歸形而上之思”何為?
2.1.5 “體系哲學重新建構”再省思
2.2 解讀馬克思哲學革命應具有的雙重視野
2.2.1 基于“外史”與“內(nèi)史”雙重維度的自覺
2.2.2 現(xiàn)實社會生活: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生成的基石
第3章 人的解放:馬克思消解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價值旨歸
3.1 馬克思哲學革命的價值訴求:人的現(xiàn)實解放
3.1.1 馬克思與西方希臘—基督教哲學傳統(tǒng)
3.1.2 馬克思哲學的時代課題:人的生存困境與人的解放
3.2 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歷史演變及其自我解構
3.2.1 兩個世界劃分與客觀理性盲從
3.2.2 “理性為自然立法”:從客觀理性到主觀理性
3.3 馬克思哲學革命: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顛覆和超越
3.3.1 邏各斯中心主義的特點及其理論局限
3.3.2 終結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哲學走向及其局限
3.3.3 馬克思哲學在顛覆中實現(xiàn)自身變革
3.4 馬克思消解邏各斯中心主義的三個向度
3.4.1 以現(xiàn)實社會實踐消解理性決定論的思維范式
3.4.2 以歷史生成論消解本體還原論
3.4.3 現(xiàn)實個人的解放是馬克思哲學訴求的基本話語
第4章 個體主體性解放的價值呼喚
4.1 馬克思哲學價值訴求的發(fā)源地
4.1.1 中學時期的改造世界激情與理想主義情懷
4.1.2 《博士論文》對個性自由的追求和向往
4.1.3 從精神解放到人的解放
4.2 《巴黎手稿》中的現(xiàn)實歷史邏輯與人本主義邏輯
4.2.1 勞動異化——主體性的遮蔽與回歸
4.2.2 交往異化——在交換關系中人的自由的喪失
4.2.3 對黑格爾異化揚棄觀的批判與超越
第5章 基于實踐基礎的人的社會歷史生成
5.1 歷史唯物主義中“歷史”概念的雙重內(nèi)涵
5.1.1 “思辨的歷史哲學”和“分析的歷史哲學”
5.1.2 “研究對象”的歷史與“分析方法”的歷史
5.2 對青年黑格爾派和費爾巴哈的清算
5.2.1 青年黑格爾派忽視了歷史的現(xiàn)實基礎
5.2.2 費爾巴哈人本學是無“歷史”的哲學
5.3 社會生活實踐與人的“歷史”生成
5.3.1 現(xiàn)實與生成視野下的人類歷史活動
5.3.2 所有制的演變與“社會分工”
5.3.3 人的解放是一種“現(xiàn)實的歷史活動”
5.3.4 人的現(xiàn)實歷史生成與唯物史觀的奠基
第6章 立足于個體與社會相統(tǒng)一的人的現(xiàn)實解放之路
6.1 對蒲魯東現(xiàn)實社會關系再生產(chǎn)線索缺失的批判
6.1.1 蒲魯東不懂得現(xiàn)實社會關系的真正內(nèi)涵
6.1.2 蒲魯東訴諸“真正的公式”達到對世界的改造
6.2 科學的生產(chǎn)關系概念的形成
6.2.1 從生產(chǎn)領域探求生產(chǎn)關系的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
6.2.2 資本不是物,而是一種關系
6.3 人的解放之路的科學闡釋
6.3.1 社會關系的合理化與人的真正解放
第7章 結語:馬克思哲學革命的當代啟示
7.1 用理性與價值的雙重視角來審視時代生活
7.2 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價值基礎
7.3 生活世界的回歸與超越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38260
【學位單位】:清華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08
【中圖分類】:B0-0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本論題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2 圍繞本論題學界的研究現(xiàn)狀
1.3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論文的結構安排
第2章 解讀馬克思哲學革命的方法論思考
2.1 對馬克思哲學文本解讀模式的檢討
2.1.1 “價值中立”是否可能?
2.1.2 “本體論轉向”現(xiàn)象之反思
2.1.3 “去語境化”引用與“原理預設”方法再商榷
2.1.4 “解釋的經(jīng)驗化”與“回歸形而上之思”何為?
2.1.5 “體系哲學重新建構”再省思
2.2 解讀馬克思哲學革命應具有的雙重視野
2.2.1 基于“外史”與“內(nèi)史”雙重維度的自覺
2.2.2 現(xiàn)實社會生活: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生成的基石
第3章 人的解放:馬克思消解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價值旨歸
3.1 馬克思哲學革命的價值訴求:人的現(xiàn)實解放
3.1.1 馬克思與西方希臘—基督教哲學傳統(tǒng)
3.1.2 馬克思哲學的時代課題:人的生存困境與人的解放
3.2 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歷史演變及其自我解構
3.2.1 兩個世界劃分與客觀理性盲從
3.2.2 “理性為自然立法”:從客觀理性到主觀理性
3.3 馬克思哲學革命: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顛覆和超越
3.3.1 邏各斯中心主義的特點及其理論局限
3.3.2 終結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哲學走向及其局限
3.3.3 馬克思哲學在顛覆中實現(xiàn)自身變革
3.4 馬克思消解邏各斯中心主義的三個向度
3.4.1 以現(xiàn)實社會實踐消解理性決定論的思維范式
3.4.2 以歷史生成論消解本體還原論
3.4.3 現(xiàn)實個人的解放是馬克思哲學訴求的基本話語
第4章 個體主體性解放的價值呼喚
4.1 馬克思哲學價值訴求的發(fā)源地
4.1.1 中學時期的改造世界激情與理想主義情懷
4.1.2 《博士論文》對個性自由的追求和向往
4.1.3 從精神解放到人的解放
4.2 《巴黎手稿》中的現(xiàn)實歷史邏輯與人本主義邏輯
4.2.1 勞動異化——主體性的遮蔽與回歸
4.2.2 交往異化——在交換關系中人的自由的喪失
4.2.3 對黑格爾異化揚棄觀的批判與超越
第5章 基于實踐基礎的人的社會歷史生成
5.1 歷史唯物主義中“歷史”概念的雙重內(nèi)涵
5.1.1 “思辨的歷史哲學”和“分析的歷史哲學”
5.1.2 “研究對象”的歷史與“分析方法”的歷史
5.2 對青年黑格爾派和費爾巴哈的清算
5.2.1 青年黑格爾派忽視了歷史的現(xiàn)實基礎
5.2.2 費爾巴哈人本學是無“歷史”的哲學
5.3 社會生活實踐與人的“歷史”生成
5.3.1 現(xiàn)實與生成視野下的人類歷史活動
5.3.2 所有制的演變與“社會分工”
5.3.3 人的解放是一種“現(xiàn)實的歷史活動”
5.3.4 人的現(xiàn)實歷史生成與唯物史觀的奠基
第6章 立足于個體與社會相統(tǒng)一的人的現(xiàn)實解放之路
6.1 對蒲魯東現(xiàn)實社會關系再生產(chǎn)線索缺失的批判
6.1.1 蒲魯東不懂得現(xiàn)實社會關系的真正內(nèi)涵
6.1.2 蒲魯東訴諸“真正的公式”達到對世界的改造
6.2 科學的生產(chǎn)關系概念的形成
6.2.1 從生產(chǎn)領域探求生產(chǎn)關系的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
6.2.2 資本不是物,而是一種關系
6.3 人的解放之路的科學闡釋
6.3.1 社會關系的合理化與人的真正解放
第7章 結語:馬克思哲學革命的當代啟示
7.1 用理性與價值的雙重視角來審視時代生活
7.2 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價值基礎
7.3 生活世界的回歸與超越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頌杰;論西方哲學演進的思路和問題[J];河北學刊;2003年04期
2 俞吾金;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及其當代發(fā)展趨向[J];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06期
3 吳曉明;馬克思的哲學革命與全部形而上學的終結[J];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06期
4 高清海;“解放思想”與世界觀的轉變──談發(fā)揮鄧小平理論的哲學精神[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01期
5 鄒詩鵬;近年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若干問題散議[J];教學與研究;2004年11期
6 韓立新;;《巴黎手稿》的文獻學研究及其意義[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7年01期
7 胡大平;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學術創(chuàng)新與方法自覺[J];南京社會科學;2003年04期
8 張一兵;讓理論在自省性的問題域中生長[J];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02期
9 鄒廣文,崔唯航;從現(xiàn)成到生成——論哲學思維方式的現(xiàn)代轉換[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10 豐子義;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的方法論[J];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06期
本文編號:283826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2838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