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盧卡奇“歷史”概念的成因及實質(zhì)
【學位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6
【中圖分類】:B089.1
【文章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歷史”概念在哲學史上的演繹
一、第一階段:十八世紀前的歷史觀
二、第二階段:十八世紀的歷史哲學
三、第三階段:歷史主義原則
第二章 青年盧卡奇“歷史”概念的成因
一、理論背景
二、社會背景
第三章 青年盧卡奇“歷史”概念的實質(zhì)
一、二難困境的解決
二、歷史主義原則
第四章 歷史主義原則的體現(xiàn)
一、總體性方法在其本質(zhì)上是歷史的
二、物化與真正的“歷史”概念相違背
三、階級意識體現(xiàn)階級對社會歷史總體的關(guān)系
結(jié)語
注釋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中文)
論文摘要(英文)
后記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踐明;歷史哲學中的因果觀念[J];求索;1994年01期
2 劉周堂;前期儒家的歷史哲學思想[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3 ;新書介紹[J];讀書;1956年09期
4 王蔭庭;評赫德爾的歷史哲學[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86年01期
5 S.塔戈里 ,夢海;重建梅洛-龐蒂的歷史哲學[J];國外社會科學;1992年10期
6 趙世瑜;相互的觀點:非為比較而比較[J];史學理論研究;1993年01期
7 A.托塞爾,江小平;歷史哲學危機時代的史學理論[J];國外社會科學;1999年03期
8 茍志效;理性與熱情的協(xié)奏──評《黑格爾歷史哲學》[J];現(xiàn)代哲學;1999年03期
9 夏文斌;歷史哲學的現(xiàn)代發(fā)展——從馬克思到鄧小平[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10 張牛;試論梁啟超的歷史哲學及其特點[J];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彥斌;李建森;;論馬克思歷史哲學的實踐理性向度[A];馬克思主義探原——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2 王璐;;試從現(xiàn)實性原則的兩個向度理解鄧小平的歷史哲學思想[A];紀念鄧小平誕辰一百周年論文集[C];2004年
3 潘富恩;;論呂東萊歷史哲學的現(xiàn)代意義[A];中國哲學史學會2004年年會暨中國傳統(tǒng)哲學當代價值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陳銳;;浙東學派的歷史哲學及其在思想史中的意義[A];浙東學術(shù)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李創(chuàng)同;王志慶;;約阿基姆的歷史觀與歷史哲學[A];國學論衡(第五輯)[C];2009年
6 王凌云;;悲劇問題:辯證法與歷史哲學——試論尼采《悲劇的誕生》中的“黑格爾氣味”[A];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7 雋鴻飛;;實踐:馬克思歷史哲學的根基[A];全國"唯物史觀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馬克思主義實踐理論的當代意義"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王銳生;;論人的兩種全面發(fā)展(對話)[A];人學與現(xiàn)代化——中國人學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第四屆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9 李應(yīng)龍;;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歷史哲學內(nèi)涵[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八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1993年
10 尹樹廣;;本雅明的歷史政治哲學(草稿)[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杰 云南大學發(fā)展研究院;歷史哲學的認識論特點、價值和意義[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吉林師范大學 金壽鐵;歷史哲學更關(guān)注未來的歷史[N];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丁力;從歷史哲學展望歷史高峰[N];經(jīng)濟觀察報;2011年
4 張曙光 董立河;一扇觀察理解歷史的窗口[N];中國教育報;2006年
5 黃志遠;懷特海歷史哲學芻議[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6 劉薇 徐風;史觀三調(diào)[N];吉林日報;2006年
7 楊耕邋張立波;歷史有沒有一個真實面目?[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8 余三定;歷史哲學元問題的創(chuàng)新之作[N];光明日報;2003年
9 宋志明;激進與保守辨正[N];北京日報;2004年
10 張汝倫;黑格爾的《歷史哲學》[N];中華讀書報;200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范為;一種作為現(xiàn)代性批判的歷史哲學[D];黑龍江大學;2012年
2 龐天佑;秦漢魏晉南北朝歷史哲學思想研究[D];鄭州大學;2000年
3 陳玉霞;西方文明的危機與出路[D];黑龍江大學;2005年
4 王平;目的論視域下的康德歷史哲學[D];復旦大學;2004年
5 孫曉喜;觀念的歷史與歷史的觀念[D];吉林大學;2007年
6 孫紀文;《淮南子》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7 張振;歷史與詮釋[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8 王璞;藏族史學思想論綱[D];云南大學;2002年
9 張小忠;歷史、證據(jù)與想象[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陳艷波;走向人道——赫爾德歷史哲學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億生;哲學與歷史的和解[D];云南大學;2010年
2 沈南璐;青年盧卡奇“歷史”概念的成因及實質(zhì)[D];吉林大學;2006年
3 方紅姣;王船山的歷史哲學[D];湘潭大學;2002年
4 李逢玲;陳亮的歷史哲學[D];山東大學;2008年
5 劉晶;克羅齊歷史哲學核心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6 顧成東;盧卡奇歷史哲學思想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7 莊忠正;歷史哲學還是歷史科學[D];吉林大學;2011年
8 李福燕;司馬遷與魯迅比較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9 楊國慶;基督教理論與現(xiàn)代性觀念的起源[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10 侯星麗;歷史哲學的語言學轉(zhuǎn)向[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82865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2828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