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思想及意義_杜威哲學的現(xiàn)代意義
本文關鍵詞:杜威哲學的現(xiàn)代意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復旦學報 ( 社會科學版)
FUDAN JOURNAL ( Social Sciences)
2005 年第 5 期 No. 5 2005
? 杜威與美國哲學研究?
杜威哲學的現(xiàn)代意義
劉放桐
( 復旦大學 哲學系 ,上海 200433)
[ 摘
要] 評價杜威實用主義的現(xiàn)代意義 ,需要在馬克思在哲學上的革命變更和西方哲學由近代到 現(xiàn)代的轉型的大背景下考察杜威哲學的根本意義及其與西方哲學發(fā)展趨勢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 。 本文認為杜威哲學的根本意義是對現(xiàn)實生活和實踐的強調 ; 杜威的哲學改造適應了西方哲學現(xiàn)代變革的 潮流 ; 杜威哲學與馬克思的哲學有著原則區(qū)別 ,但在超越近代哲學的局限性 、 體現(xiàn)現(xiàn)代哲學的發(fā)展趨勢上 二者殊途同歸 。 。
[ 關鍵詞 ] 現(xiàn)實生活和實踐 現(xiàn)代哲學變革的潮流 殊途同歸 [ 中圖分類號 ] B712. 51 [ 文獻標識碼 ] A [ 文章編號 ] 0257 0289 2005 (05) 0015 009
關于如何重新評價以杜威為代表的實用主義及其在現(xiàn)代的意義 、 特別是在當代中國的意 義 ,至少應當從如下兩個方面加以探索 。一個方面是 : 如何進一步克服幾十年的左的政治和意 識形態(tài)所造成的將實用主義簡單化和片面化 、 以致將其全盤否定的傾向 。由于這種傾向是以堅 持馬克思主義的名義出現(xiàn)的 ,在以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切事業(yè)的指導思想的中國 , 克服這種傾向 曾經是困難重重 。但在改革開放成為中國的基本國策后 , 這方面的境況已有很大變化 , 上述傾 向已不突出了 ,這為解決另一方面的問題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這另一個方面是 : 在西方哲學的現(xiàn) 代變革以及馬克思的哲學變革這個大背景下重新理解杜威等人的實用主義哲學理論的根本意 義以及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 。從理論上說 , 這方面涉及的問題比前一方面更為復雜 , 因為 它既需要重新研究和理解實用主義 ,也需要重新研究和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 。我自己早已有志 于此 ,因各種原因未能深入下去 。本文將就一些主要問題提出一些初步想法 , 至于具體的論證 , 只好留待以后分別去作了 。 第一 ,杜威哲學的根本意義是對現(xiàn)實生活和實踐的強調 。 杜威的實用主義學說是對皮爾士和詹姆士的實用主義的繼承和發(fā)展 。如何看待杜威哲學的根 本意義 ,實際上要涉及到整個美國實用主義的一般意義 ,即知道回答什么叫做實用主義 ? 這是一個 看似簡單 ,實則相當復雜的問題 。 說其簡單 ,是因為與胡塞爾 、 海德格爾等眾多德國哲學家那種刻意追求嚴密完整的體系 、 以致 使其理論顯得深奧莫測 、 晦澀難懂不同 ,皮爾士 、 詹姆士和杜威等人在表述自己的理論時避免抽象 思辨 ,其含義相對簡單明了 。他們對什么是實用主義都作過清晰明確的闡釋 。許多哲學辭書和教 科書對實用主義的釋義也大都一目了然 。有一般哲學常識的人理解起來都不會感到困難 。由于五 四以來實用主義在中國思想文化的各個領域都有較大流傳 ,近半個世紀以來在中國進行的政治和 思想批判運動幾乎都把實用主義當作重要批判對象 ,因此許多沒有研究過西方哲學 、 對其他西方哲 學流派了解不多的人 ,對什么叫實用主義往往都會有一定印象 ,能給出某種回答 。這些回答雖不見
[ 收稿日期 ] 2005 5 ) ,男 ,湖南桃江人 ,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 ,博士生導師 。 [ 作者簡介 ] 劉放桐 (1934 —
15
得嚴密 、 準確 ,但往往能涉及到實用主義的某一種意義 。 說其復雜 ,是因為實用主義哲學家們對實用主義的意義的具體說法彼此并不完全一致 ,所強調 的意義更是各不相同 。這不僅是后期的實用主義 ( 新實用主義) 對早期的實用主義 ( 古典實用主義) 有重要的改造和發(fā)揮 ,早期的主要代表人物皮爾士 、 詹姆士和杜威等人在對實用主義的理論的表述 形式 、 重點等方面也往往不同 。例如 ,在皮爾士實用主義中意義理論具有相當突出的作用 ,詹姆士 往往強調實用主義作為真理論的意義 ,杜威因強調實驗和探索而把實用主義稱為實驗主義 ( Experi2 mentalism) 。同一哲學家在不同角度和語境下對實用主義的含義往往也有不同表述 。杜威在談到 思想 、 觀念的真理性在于它們能充當人們的行為工具時 , 稱自己的理論為工具主義 ( Instrumental2 ism) ; 當他談到作為有機體的人與環(huán)境 、 或者說經驗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相互作用的關系時 , 他稱 ( 自己的理論為經驗自然主義 Empirical Naturalism) 。我們當然可以用實用主義的這些特定的理論形 態(tài)來表述實用主義 ,為了使對實用主義的理解有更多的具體性 ,也應當具體地研究和闡釋這些特定 的理論形態(tài) 。但是實用主義的這些特殊的表達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它們往往突出了 實用主義的某一特殊意義而忽視了其他意義 、 有時甚至是更為重要的意義 。如果我們把某一個實 用主義哲學家的某一種特定的理論當作實用主義的一般理論 ,甚至當作是整個實用主義的核心理 論 ,那就可能以偏概全 、 或者說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這樣勢必對實用主義的根本意義產生某種扭 曲 。實用主義在中國過去長期被簡單否定 ,從社會背景說是由于左的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的干預 ,從理 論根源說是由于人們往往只注意到了實用主義的某一或某些的確存在的特殊的意義 ,而忽視或者 沒有去追問實用主義作為一種相當廣泛的哲學思潮的根本意義 。如此說來 ,準確地回答什么叫實 用主義就不是那么簡單了 。 因此 ,為了把握實用主義的根本意義 ,我們不能只著眼于某一位實用主義哲學家的理論 ,更不 能只著眼于他們某一方面的理論 ,而要揭示貫徹于實用主義的各個代表人物以及他們的學說的各 個方面的理論的意義 。這就要求我們透過實用主義的各個方面 、 它的各種特殊理論去揭示其共同 的理論取向 。在實用主義的各種意義中 ,對行動 、 行為 、 活動 、 過程的強調 ,也就是對現(xiàn)實生活和實 踐的強調才是它們的共同理論取向 ,因而也只有這種意義才是實用主義的根本意義 。 中國哲學界過去在談論實用主義時往往把它歸結為一種真理論 ,似乎皮爾士 、 詹姆士 、 杜威等 人把真理與有用相提并論的觀點就是實用主義的根本觀點 。英國哲學家羅素和布拉德雷以及美國 哲學家洛夫喬伊等人在批評詹姆士和杜威時也是抓住這一點 。其實這些哲學家對詹姆士和杜威的 真理論的理解都有片面性 。這點暫時撇開不論 ,單就皮爾士 、 詹姆士和杜威的真理論本身來說 ,也 不能說就是他們的根本性理論 。他們把真理當做行為的工具 ,已經表明他們認為行為具有比真理 更高的意義 。真理的目標是適應行為 、 行動 、 實踐的要求 , 只能由行為 、 行動 、 實踐來檢驗和證實 。 真理作為一種觀念的存在不是靜止的存在 ,而是一個由此及彼的發(fā)生過程 ; 真理不是處于人的行動 之外 ,而是處于行動之中 ,是在人的行動和實踐中獲得的 ?傊 ,一切真理都以人的行為 、 實踐為轉 移 。離開實踐來談論真理 ,那真理就失去了任何現(xiàn)實意義 。例如 ,在皮爾士看來 ,任何認識和真理 如果不能引起行為和習慣 ,就沒有任何意義 。 “思維的整個機能在于引起行為習慣 ,而與思維相關 、
[1 — 5卷400段 ] 但與它們的目的無關的一切 ,則是思維的累贅 ,而不是它們的部分 。 ” 杜威也一再強調 真理之所以成為真理完全在于其引起行動的功能 。 “其實 ,作為效用的真理 ,指的是把觀念和理論 [2 — p170 ] 可能作到的用來為經驗的改造作出貢獻 。 ” 隨著語言分析哲學在美國的流行 ,用語言分析理論 、 特別是意義理論來解讀實用主義的風氣在 一部分美國哲學家中相當流行 ,皮爾士關于觀念 、 真理的意義應當由實踐來證實的觀點被當作是一
①
種意義理論 。因而皮爾士哲學 、 甚至整個實用主義哲學的核心就是意義理論 。中國哲學家中也有
① 5. 400 ,即 《皮爾士文集》 第 5 卷第 400 段 ,下同 。
16
人贊成并援引這種觀點 。應當承認 ,這些哲學家的觀點有一定理論根據 ,他們對實用主義的某些闡 釋也很有價值 。然而 ,意義畢竟是一個極為寬泛的概念 ,可以運用于一切領域 。如果因為一種理論 具有意義就說它是意義理論 ,那任何理論都將是意義理論 。這就等于什么也沒有說 。所以談論某 種意義理論時 ,首先應當限定意義所指 , 也就是意義的意義是什么 。當語義學家談論意義的意義 時 ,他們同樣不能不賦予語義以某種所指的意義 ( 不管是作為對象語言的意義還是作為情感語言的 意義) 。皮爾士曾被語義學家引為權威 。他有時確用符號來表示意義 ,但符號的意義歸根到底還是 要超越符號本身而及于符號以外 。總的說來 ,從皮爾士起 ,實用主義哲學家所談論的意義的意義仍 然是相對于人的行為習慣 、 實踐而言的 。皮爾士明確地說 “ : 對一個概念的最完備的說明在于對這 [1 — 5卷491段 ] 個概念所必然 引 起 的 習 慣 的 描 述 。 ” “一 個 事 物 的 意 義 簡 單 說 來 就 是 它 所 涉 及 的 習
[1 — 5卷400段 ] 慣。 ” 離開了行為 、 習慣或者說實踐 ,所謂意義就變成了無意義 。因此后來詹姆士 、 特別是 杜威并不強調意義理論 。杜威后期甚至批評了分析哲學家們的意義理論 。在和 Arthur F. Bentley ( Knowing and the Known) 一書中 , 明確地提出意義這個詞含混 , 建議最好根本 合著的 《認知與所知》 [3 — p266 ] 就不要使用 。 如果把杜威的實用主義也歸結為意義理論 ,恐怕他不會同意 。 杜威等實用主義哲學家雖然都批判作為存在論的傳統(tǒng)形而上學 ,但他們又都企圖建立一種擺
脫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弊端的新的形而上學 。杜威的經驗自然主義就是這樣一種形而上學 。而這種形 而上學同樣通向人的行動 、 行為 、 實踐 。杜威的經驗和自然概念當然都具有形而上學的意義 ,但它 們與傳統(tǒng)哲學的形而上學有著原則區(qū)別 。它指的既不是物質的存在 、 也不是觀念的存在 ,而是人作 為生物有機體與環(huán)境之間的一種相互作用 、 或者說貫通作用 。在此 ,有機體 ( 經驗) 是處于一定環(huán)境 ( 自然) 下的有機體 ,環(huán)境是受到有機體作用的環(huán)境 。二者不是分離開來的獨立的存在 ,而是處于相 互作用 、 貫通的過程之中 ,而這正是人的現(xiàn)實生活和實踐的過程 。因此 ,從存在論上說 ,杜威等人的 哲學的根本之點同樣在于對行動 、 生活 、 實踐 、 過程的強調 。一些西方哲學家把杜威哲學歸入所謂 過程哲學之列 ,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 杜威等實用主義哲學家其他方面的理論同樣以生活和實踐為中心 。例如 ,杜威的探索方法既 不同于傳統(tǒng)的經驗派和理性派哲學家的方法 ( 例如傳統(tǒng)邏輯的經驗歸納法和理性演繹法) ,也不同 于現(xiàn)代分析哲學家的現(xiàn)代邏輯或語言分析方法和現(xiàn)象學家的現(xiàn)象學方法 ,其根本之點就在杜威把 探索過程當作是知和行 、 認識和實踐統(tǒng)一的過程 ,而這正是行動 、 生活和實踐的過程 。 總的說來 ,杜威等實用主義哲學家最關注的是處于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 、 或者說處于一定自然環(huán)境 和社會環(huán)境中的人的生存和命運 。如何通過人本身的行為 、 行動 、 實踐來妥善處理人與人之間以及 人與其所面對的世界 ( 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 之間的關系 ,排除人所面對的種種困惑 、 疑難和障礙 ,由此 使人不僅得以繼續(xù)生存下去 、 而且還能求得發(fā)展 ,這些就是他們的哲學最關注的根本問題 。實用主 義正是由此被稱為是關于人的實踐和行為的哲學 。 如果說皮爾士和詹姆士以及其他一些實用主義哲學家對現(xiàn)實生活和實踐的強調大體上只是當 作哲學的一般原則的話 ,杜威哲學的突出特色就是把這一原則貫徹于人類現(xiàn)實生活和實踐的各個 重要領域 。與胡塞爾 、 海德格爾等人通過曲折的道路才返回生活世界不同 ,與只關注邏輯和語言的 意義分析的分析哲學家更不同 ,杜威的哲學則是直接面向現(xiàn)實生活 。杜威一生在哲學上所關注的 不是去建構龐大的體系 ,也不是去從事語言和邏輯的意義分析 ,而是滿腔熱情地從哲學上去探究人 類在現(xiàn)實生活和實踐各個領域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及其解決辦法 。在杜威的全部論著中 ,關于政治 、 社會 、 文化 、 教育 、 道德 、 科學技術 、 審美和宗教等各個領域的具體問題的論述占了絕大部分 。他的 哲學的精粹和生命力大都是在這些論述中表現(xiàn)出來 。正因為如此 ,杜威哲學對美國現(xiàn)實生活的一 些重要領域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也正因為杜威哲學直接面向現(xiàn)實生活這種特色 ,當它傳入中國 后 ,它對中國的現(xiàn)實影響也遠遠超出任何其他西方哲學 。 第二 ,杜威的哲學改造適應了西方哲學現(xiàn)代變革的潮流 。
17
杜威把對現(xiàn)實生活和實踐的關注放在哲學的核心地位 ,這不僅是繼承和發(fā)展了皮爾士和詹姆 士等人強調行動和實踐的哲學的基本傾向 ,也適應了包括美國哲學在內的整個西方哲學由近代向 現(xiàn)代轉化的潮流 。這一轉折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哲學思維方式的轉型 ,用庫恩的話說是范式的轉 換 。關于這一點 ,我在近些年來發(fā)表的一些論著 、 特別是 《馬克思主義與西方哲學的現(xiàn)當代走向》 一 書中已反復作了說明 ,為避免重復 ,此處只簡單提及 。 我這里所謂近代西方哲學 ,指的是從笛卡爾到黑格爾時代的哲學 。這個時代通常被稱為理性 主義的時代 ,用羅蒂 、 德里達等人的話說 ,就是體系哲學 、 基礎主義和本質主義 、 主體性形而上學 、 在 ( ) 場的形而上學的時代 ,F(xiàn)代哲學泛指黑格爾以后至今的整個時代 包括漢語中的當代 的哲學 ,這 個時代就是對以形而上學等為特征的近代哲學采取批判態(tài)度的時代 。這兩個時代具體如何劃分似 乎不是哲學家們爭論的焦點 。意見分歧較大的是如何從總體上對它們加以評價 。西方哲學家由于 哲學立場不同對近現(xiàn)代西方哲學也會有不同看法 ,無論對近代哲學或現(xiàn)代哲學都可能采取批判態(tài) 度 。但他們一般不會全盤否定 ,對現(xiàn)代哲學更是如此 。 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對待西方近現(xiàn)代哲學的態(tài)度情況較為復雜 。由于馬克思和恩格斯承認他們 批判地繼承了近代哲學 、 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優(yōu)秀遺產 ,因此馬克思主義者對西方近代哲學大都 既有批判 、 又有所肯定 。但是對于西方現(xiàn)代哲學 ,從馬克思和恩格斯時代起大體上就只是否定的 。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他們所處時代的資本主義已經腐朽 ,因而必須進行反對資本主義的革命 ,這使 他們對于同時代的西方哲學家的理論基本上采取否定態(tài)度 。他們在晚年已意識到資本主義并未腐 朽 ,甚至還有較大生命力 ,因而對同一時期西方哲學家的哲學不應簡單否定 ,他們對此表現(xiàn)過更正 的意向 。但未來得及充分發(fā)揮 。他們逝世后 。他們晚年的這種轉變沒有引起注意 。隨著左的思潮 在馬克思主義運動中越來越得勢 ,對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后的西方哲學越來越采取全盤否定的態(tài)度 。 西方哲學由近代到現(xiàn)代的轉化被認為是由唯物主義向唯心主義 、 由進步向反動的轉化 。這種觀點 在近一個世紀內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中國幾十年來對實用主義等現(xiàn)代西方哲學采取全盤否定態(tài) 度與這種左的思潮的傳入直接相關 。 因此 ,為了在中國對實用主義等現(xiàn)代西方哲學作出符合實際的評價 ,必須排除左的政治和意識 形態(tài)的干擾所造成的扭曲 ,對西方哲學由近代到現(xiàn)代的現(xiàn)實的歷史進程重新進行研究 ,揭示其本來 面目 ,并由之重新作出評價 。我在最近十多年來一直在努力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在經過了多年的 探索后 ,我提出了兩個與以往受到左的扭曲的馬克思主義觀點正好相反的觀點 。第一 ,西方哲學由 近代到現(xiàn)代的轉折不是由唯物主義轉向唯心主義 、 由進步轉向反動 ,而是哲學思維方式上一次具有 劃時代意義的轉型 ,它標志著西方哲學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 、 更高的階段 。主要表現(xiàn)為多數(shù)哲學流派 各以特有的方式力圖使哲學研究在不同程度上從抽象化的自在的自然界或絕對化的觀念世界返回 到人的現(xiàn)實生活世界 ,企圖以此擺脫以構建無所不包的體系等為特征的近代哲學所陷入的種種困 境 ,為哲學的發(fā)展開辟新道路 。第二 ,馬克思的哲學變革與西方哲學由近代到現(xiàn)代的轉型雖然存在 著重要區(qū)別 ,但二者在超越西方近代哲學的種種局限性 、 體現(xiàn)時代精神的發(fā)展方向上殊途同歸 。 我已在其他地方反復論證了西方哲學由近代到現(xiàn)代的轉向或者說轉型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 : 以杜威為代表的實用主義思潮不僅適應了 、 而且在一定意義上引領了這一轉型的潮流 。杜威一再 強調他對西方哲學的變更是一種具有根本性意義的哲學的改造 。由于杜威的哲學的改造直接繼承 了皮爾士對近代哲學的超越 ,我們在此先簡單提一下皮爾士 。 皮爾士哲學帶有明顯的由近代到現(xiàn)代過渡的特色 。他既企圖以符號學來改造康德的先驗論 , 并由此構建一種新的形而上學 ,但又明確地反對笛卡爾的形而上學 ,并把對笛卡爾的批判當作是對 以基礎主義 、 絕對理性主義 、 體系哲學等為特征的近代哲學思維方式的批判 。他反對近代哲學認識 論的直觀性和絕對性 ,特別是反對把知識看作是作為主體的個人的自我確定 ,而強調應當將其看作 是 “共同體” 中充滿活力的不斷商討的過程 ,也就是具有現(xiàn)實性和社會性的實踐和探索過程 。知識
18
并非確定的 、 絕對化和終極的東西 ,而只能存在于這樣的探索過程之中 ,不斷受到否定和批判 。皮 爾士企圖由此實現(xiàn)其對傳統(tǒng)哲學的改造 ,將其從有關確定性的知識論轉向有關現(xiàn)實性的實踐論 ,也 就是將以認識論為中心的傳統(tǒng)形而上學改造為一種強調探索和實踐過程的實踐哲學 。他所要論證 的正是人類探索的現(xiàn)實過程 ,也就是從科學和理性出發(fā)具體探索展開這一過程所需要的各種現(xiàn)實 要求 。換言之 ,不是去探究這一過程的具有確定性的標準 , 而是探究這一過程是如何現(xiàn)實地展開 的 。而這正是他的實用主義實踐觀的基本含義 。他對西方近代哲學的態(tài)度以及他自己的全部哲學 理論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xiàn)了這種基本思想傾向 。這種傾向正是歐洲哲學家在 19 世紀中期即已表 現(xiàn)出的現(xiàn)代哲學的傾向 ,皮爾士則是在美國體現(xiàn)這種傾向的最早的代表 。 關于杜威如何發(fā)揮皮爾士的實踐哲學 ,超越西方近代哲學的種種局限性 ,并引領西方哲學由近 代到現(xiàn)代的轉型的潮流 ,從他的哲學的各個方面都可以得到證明 。他對探索理論的闡釋就是對皮 爾士最早提出的探索理論的全面和充分的發(fā)揮 。在杜威哲學中 ,探索過程是主體和環(huán)境相互作用 的過程 ,它既是認識過程 ,又是實踐過程 。探索不僅使主客心物等統(tǒng)一起來 ,也使認識和實踐統(tǒng)一 起來 ,從而不僅克服了傳統(tǒng)哲學的各種形式的二元論 ,也克服了傳統(tǒng)哲學的各種形式的形而上學 , 使哲學發(fā)展走上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 杜威的經驗自然主義 、 實驗主義 、 工具主義也都從不同角度體現(xiàn)了對近代哲學的超越 ,特別是 對經驗和自然 、 精神和物質 、 經驗和理性 、 思想和行動 、 認識和實踐 、 知識和價值等的二元對立的超 越 ,對主體性形而上學 、 思辨形而上學的超越 。而所有這些超越都是通過作為有機體的人與其所面 對的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實現(xiàn)的 。杜威把人和自然 、 經驗和理性等的相互作用看作是一個不斷發(fā)生和 發(fā)展的無盡的過程 ,這一過程也正是人的生活和實踐的過程 。 我們不妨以杜威的經驗自然主義為例來進一步說明 。經驗自然主義的主旨正是克服各種形式 的二元論 。它既不把經驗當作主體對客體的反映 ( 認識) ,也不把經驗當作獨立的精神 ( 意識) 存在 , 而當作主體和對象 、 即有機體和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 。杜威接受了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 ,認為作為 有機體的人在生存中總要遭遇到某種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 ,必須對之作出反應 ,以適應環(huán)境 。人與環(huán)境 的這種相互作用就是經驗 。生活和行動著的人與他的環(huán)境 ( 自然或社會等等) 之間的這種相互作用 ( transaction) ,表現(xiàn)為一個主動和被動的過程 。經驗正是這 是一種將彼此聯(lián)系在一起的 “貫通作用” 樣一種 “貫通作用” 和過程 。上述一切二元對立都在這一貫通作用中得到了消解 。而這種貫通作 用、 能動和被動的過程正是人的現(xiàn)實生活和實踐的過程 。總之 , 一切對立只有在交互作用 ( interac2 tion ,相互作用) 、 或者說貫通作用之下才真正存在 , 也只有在這種交互作用和貫通作用之下才能得 到解決 。杜威的交互作用 、 或者說貫通作用觀實際上就是人的現(xiàn)實生活觀 ,人的實踐和行動觀 。杜 威正是通過這種生活和實踐觀完成了對傳統(tǒng)哲學的改造 。 杜威的上述觀點體現(xiàn)于他的理論的幾乎一切方面 。作為一個例證 ,我再提一下他所謂的哲學 ( Copernican revolutions) 。在西方哲學家中 ,有兩個重要哲學家提到要進行哲學上 上的 “哥白尼革命” 的哥白尼革命 。一個是康德 ,另一個就是杜威 ?档碌 “哥白尼革命” 的主要觀點是 : 以往哲學的根 本特點是認為主體必然圍繞著客體 ( 對象) 轉 ,突出了自我 、 主體性原則的笛卡爾哲學也不例外 。因 為他仍然把回答主體如何與客體相符合當作必然回答的認識論的首要問題 ,而康德則認為客體應 當圍繞著主體轉 ,因為他肯定對象由先驗自我本身所創(chuàng)造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標志著近代主體性 形而上學的完成 。杜威則認為康德的革命不是按照哥白尼的方式 。因為生活于地球之上的主體 ( 人) 總只能以地球為中心來看世界 ?档乱灾黧w中心論代替了客體中心論實際上倒退到了托勒米 的以地球為中心的方式 。杜威肯定康德對人類理智的能動性的強調 ,但認為康德強調過分 ,以致使 人類理智脫離了作為其存在背景的自然 。而在他看來 ,人只有在其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中才能有能 動作用 。哲學上的真正的哥白尼革命正在于肯定這種交互作用 。如果說康德的中心是心靈 ,那末 杜威的新的中心指的是自然進程中所發(fā)生的交互作用 。正如地球或太陽并不是絕對的中心一樣 ,
19
自我或世界 、 心靈或自然也遠不是這樣的中心 。一切中心都存在于交互作用之中 ,都只具有相對的 意義 。在 《確定性的尋求》 一書中 ,杜威有一段著名的話 “ : 舊的中心是心靈 ,它是用一套本身完善的 力量去進行認知的 ,而且它也只是作用于一種本身同樣完善的事先存在的外在材料上的 。新的中 心是自然進程中所發(fā)生的變化不定的交互作用 ,而這個自然進程并不是固定的和完善的 ,而是可以 通過有意操作的中介導致各種不同的新的結果的 。正如地球或太陽并不是一個普遍而必然的參考 系的絕對中心一樣 ,自我或世界 ,靈魂或自然 …… 都不是這個中心 。在交互作用著的許多部分之間 有一個運動著的整體 ; 每當努力向著某一個特殊的方向改變著這些交互作用著的各個部分時 ,就會 [4 — p293 ] 有一個中心浮現(xiàn)出來 。 ” 由此可見 , 杜威所謂哲學中的哥白尼革命 , 就是用他所主張的心物 、 主客 、 經驗自然等的交互作用 、 或者說人的現(xiàn)實生活和實踐來取代客體中心論和主體中心論 。 不是把先驗的主體或自在的客體當作出發(fā)點 ,而是把主客的相互作用 、 把人的行為和實踐當作 哲學的出發(fā)點 ,不是站在唯物主義一方或唯心主義一方 ,而是通過行動 、 實踐來超越唯物主義和唯 心主義的對立 ,不是轉向純粹的意識世界或脫離了人的純粹的自然界 ,而是轉向與人和自然界 、 精 神和物質 、 理性和非理性等等都有著無限牽涉的生活世界 ,這大體上就是取代了近代哲學思維方式 的現(xiàn)代哲學思維方式的根本特征 。黑格爾以后許多西方哲學家和哲學思潮從各自不同角度發(fā)起了 對傳統(tǒng)形而上學 、 各種形式的二元論 、 絕對理性主義和純粹非理性主義 、 絕對主義和獨斷論 、 客體中 心論或人類中心論等近代哲學固有的特征進行批判 ,這種批判的道路大體上也正是使哲學返回到 現(xiàn)實生活世界的道路 。而杜威的哲學則最為突出而明確地體現(xiàn)了這種特征 。 第三 ,杜威的哲學改造與馬克思的哲學變革殊途同歸 。 談論杜威在哲學上的哥白尼革命不能不將其與馬克思的哲學變革相比較 。傳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 由于受到左的干擾 ,對實用主義必然全盤否定 ,杜威的哥白尼革命被簡單地歸結為主觀主義和相對 主義 ; 由于不能超越近代哲學思維方式的眼界 ,現(xiàn)實生活和實踐的觀點這一整個馬克思哲學的根本 觀點被降低到認識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馬克思的哲學變革的意義由此被曲解 。為了對這兩種變革作出 符合實際的評價并揭示它們之間的真實關系 , 首先需要對這兩種哲學的實際所是有適當?shù)牧私?。 由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被當作指導思想 ,如果不克服以往那種對它的扭曲 ,自然談不到客觀地來評 價這兩種哲學的關系的問題 。因此我們首先需要簡單揭示馬克思的哲學變革的真實意義 。 關于馬克思在哲學上實現(xiàn)革命變更的理論含義 ,最流行的說法是 : 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繼承 了黑格爾的辯證法 ,擯棄了其唯心主義 ; 批判地繼承了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近代唯物主義 ,擯棄了 其形而上學 ,由此建立了將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統(tǒng)一成為一個整體的唯物辯證法或者說辯證唯物主 義 。這種表述當然有理論根據 ,但僅這樣說還沒有充分揭示這一變革的深層意義 。我們還應當進 一步追問 : 他們是怎樣實現(xiàn)上述批判繼承并將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統(tǒng)一起來的 。歷史和理論的考察 使我們明白 ,這個變更的決定性環(huán)節(jié)在于他們通過批判地總結近代哲學陷入困境和危機的教訓 、 特 別是在于他們作為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對無產階級的現(xiàn)實生活和實踐的意義進行了深刻分析和總 結 ,他們由此擺脫了抽象思維和感性直觀 、 絕對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等的界限 ,強調了現(xiàn)實生活和 實踐在哲學中的決定性作用 。他們對以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為基礎的無產階級的現(xiàn)實生活和實踐 的意義的深刻分析使他們對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了與以往哲學家根本不同的認識 。這突出地表現(xiàn) 在馬克思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都與人的 “感性活動” 、 實踐聯(lián)系起來 。 馬克思的唯物主義不同于舊唯物主義的根本之點 ,在于他不是從純粹的 、 抽象的物出發(fā) ,而是 ( ) 從人的現(xiàn)實生活和實踐 人的感性活動 出發(fā) 。相對于舊唯物主義之為自然主義的唯物主義 ,馬克 思的新唯物主義是一種實踐的唯物主義 。馬克思的辯證法不同于黑格爾等以往辯證法的根本之點 同樣在于馬克思是通過人的現(xiàn)實的感性活動 、 即客觀的實踐來理解辯證法的 ,因而既能揭示主觀的 辯證法 ,又能揭示客觀的辯證法 ,并在實踐的基礎上達到主客觀辯證法的統(tǒng)一 。正是這種統(tǒng)一使馬 克思的辯證法具有充分的現(xiàn)實性和具體性 。在馬克思哲學中 ,通過感性活動 、 實踐對辯證法的揭示
20
與通過感性活動 、 實踐對物質的客觀性和先在性的揭示是統(tǒng)一的 。因此馬克思的辯證法是唯物主 義的辯證法 ,而他的唯物主義則是辯證法的唯物主義 ?傊 ,現(xiàn)實生活和實踐的觀點是整個經典馬 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觀點 。它不僅因強調人的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而具有認識論意義 ,而且 還因強調人的實踐使物質 、 自然的存在成為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存在而具有存在論 ( 生存論) 意義 。馬 克思通過把實踐的觀點當作其哲學的根本觀點標志著他在哲學上實現(xiàn)了一次全面的 、 深刻的變革 。 按照傳統(tǒng)的觀點來看待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杜威的實用主義 ,那必然會認為二者是根本對立的 。 從傳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眼光看 , 杜威的哥白尼革命沒有肯定物質第一性 , 也沒有肯定主客體 ( 有機體與環(huán)境) 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統(tǒng)一關系 ,因而必然是唯心主義和反辯證法的 。以往馬克思主 義者對杜威等人的實用主義全盤否定 ,除了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的原因外 ,還有停留于用近代哲學思維 方式來看待馬克思主義和實用主義這個認識論原因 。其實 ,包括杜威在內的許多西方哲學家之批 判和否定馬克思主義也存在類似情況 。由于他們往往忽視了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哲學 本來意義之間的區(qū)別 ,把后者歸結為前者 ,才使他們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看成是一種過了時的形而上 學 ,當作是一種教條主義 、 甚至極權主義的哲學 。近一個世紀以來 ,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實用主義 哲學家經常處于一種敵對狀態(tài) ,相互批判 ,這固然有其客觀原因 ,因為二者之間的確存在重要區(qū)別 , 但在一些情況下是由于沒有超越近代哲學的眼界 ,彼此既誤解了對方 ,甚至也誤解了自己 。 然而 ,如果人們能夠超越近代哲學思維方式的眼光 ,能夠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實用主義哲學 的本來面貌去理解它們 ,就會發(fā)覺這兩種哲學之間盡管存在著重要區(qū)別 ,但在把生活 、 行動和實踐 的觀點當作全部哲學的根本觀點 、 并以此來批判和超越近代哲學的種種局限性和片面性上 ,二者有 著重要的共同之處 。也正是由于這種共同之處 ,使這兩種哲學能夠產生任何其他哲學都無法比擬 的實際影響 。盡管它們的這些實際影響有時也會由于種種誤解而被遮蔽 、 甚至被扭曲 ,但這些實際 影響終將擺脫遮蔽和扭曲而獲得進一步發(fā)展 。 關于馬克思主義產生了比任何其他現(xiàn)代哲學學派更大的實際影響 ,這并非出于馬克思主義者 和共產黨人的宣傳 ,而是見證于馬克思主義產生以來一百多年出現(xiàn)的歷史事實 。馬克思主義在發(fā) 展中當然會遇到失敗和挫折 。但這往往不是馬克思主義本身的失敗和挫折 ,而是一些人背離了馬 克思主義的本來意義所必然受到的懲罰 。最突出的例證莫過于前蘇聯(lián)的解體 。因為解體的真正原 因是前蘇聯(lián)當局對外實行霸權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 ,對內實行極權主義的政策 ,這些都背離了當代 世界和前蘇聯(lián)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趨勢 ,盡管打著馬克思主義的旗號 ,卻背離了把現(xiàn)實生活和實踐當作 核心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則 。一些原來由共產黨執(zhí)政的國家之陸續(xù)遭到挫折原因同樣在 此 。馬克思主義發(fā)展中盡管有這些失敗和挫折 ,但并不證明它已失去生命力 。馬克思在西方之被 評為世紀偉人 ,薩特 、 德里達等西方最著名的學者之高度評價馬克思主義 ,主要原因也正在此 。 至于實用主義產生的影響 ,可以從美國人民在不長的歷史時期內幾乎從空地上把美國建設 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來說明 。實用主義雖然不是唯一的美國哲學 , 卻是美國最有代表性的 哲學 。歐洲各國的哲學大都曾傳入美國 , 并在美國占有一席之地 , 有的 ( 例如分析哲學 ) 在特定 時期甚至可能在哲學講壇占有支配地位 。但它們幾乎都毫無例外地被實用主義所同化 , 成為實 用主義的組成部分 。就實際影響來說 ,實用主義在美國哲學中始終占有優(yōu)勢地位 。一些美國哲 學家也承認 , 美國人不管其口頭上擁護的是什么樣的哲學 , 但骨子里相信的仍然是實用主義 。 只有實用主義才是美國建國以來長期形成的一種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 。而實用主義的最大特色就 是使哲學從玄虛的抽象王國轉向人所面對的現(xiàn)實生活世界 。實用主義的主旨就是在指引人們 如何去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世界 , 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各種疑慮和困擾 。實用主義當然具有各種局限 性 ,人們也可以從各種角度去批判它 ,但正是實用主義使美國能在許多方面取得成功 , 這大概是 一個不爭的事實 。 在美國以外 ,實用主義也能產生廣泛而長遠的影響 。這在中國可以說是最突出的了 。自從實
21
用主義傳入中國以來 ,它的關注現(xiàn)實生活和實踐的根本特征使它產生的影響遠遠超出馬克思主義 以外的任何其他哲學流派 。五四時期輸入中國的西方哲學流派除了實用主義以外 ,還有實證主義 、 生命哲學 、 馬赫主義 、 新康德主義 、 邏輯分析哲學等眾多流派 。當時訪問中國的西方著名哲學家 ,除 了杜威以外 ,還有羅素等人 。但他們的影響主要只是在相關學科的少數(shù)知識分子中 。而杜威及其 實用主義的影響則遍及思想文化的眾多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 : 無論是當時訪問中國的杜威本人還 是杜威的中國學生胡適等人 ,其對實用主義的宣傳遠遠超越所謂純哲學的領域 。他們所作的主要 不是教人去研究實用主義的哲學理論體系 ( 事實上實用主義不同于其他哲學 ,它沒有這樣的體系) , 而是引導人們去研究如何解決中國所面臨的各種現(xiàn)實問題 。胡適當時所提倡的 “多談些問題 ,少談 些主義” 是符合實用主義的真諦的 。這倒不是說實用主義拒絕任何主義 。事實上美國實用主義凝 聚了美國建國以來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一整套原理原則 。杜威在談論各種現(xiàn)實問題時都緊緊依 據其實用主義的根本原則 。因此我們說杜威的實用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有著原則的區(qū)別 。但杜威不 同于其他許多哲學家 、 特別是近代哲學家 ,他從不把原則 、 主義絕對化 ,而竭力使它們與現(xiàn)實生活和 實踐聯(lián)系起來 。杜威當時在中國的講演最吸引人的是關于科學 、 民主 、 教育等現(xiàn)實問題的論述 ,而 這些論述都很有現(xiàn)實生活和實踐的針對性 ,正好適應了五四時期中國先進分子對科學和民主等的 訴求 ,所以對推動當時的新文化運動起了重要的作用 。 實用主義超越純思辨領域而關注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的特征 ,使它卷入了現(xiàn)代中國社會的政治和 文化沖突 ,與馬克思主義長期處于對立的地位 。它也必然受到在中國占意識形態(tài)主導地位的馬克 思主義者的批判 。然而這種涉及政治和文化等領域的現(xiàn)實問題的批判反過來又使這些領域受到實 用主義的影響 。實用主義所主張的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方法與馬克思主義所主張的方法往往發(fā)生重 疊 ,以致人們有時難以明察它們之間的區(qū)別 。畢竟人們在面對現(xiàn)實問題時 ,除了應當關注一般原則 外 ,還應當關注 、 甚至首先應當關注解決問題的方法 ,探究如何使問題的解決既能符合社會和公眾 發(fā)展的利益 ,又能保障個人的合理要求 。例如 ,在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向時 ,應當首先關注的是如何 發(fā)展市場經濟 ,至于 “姓社” “姓資” 的問題可以暫時擱置 ,放在市場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去解決 。而在 ( 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建設市場經濟的方法) 方面 ,實用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之間仿佛存在著一 種張力 。因為 ,二者都把現(xiàn)實生活和實踐放在首位 ,都主張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都反對各種形式的教 條主義和主觀主義 ,因而二者之間在解決現(xiàn)實問題上可以殊途同歸 。其實 ,即使就原則而言二者并 非在一切方面都是針鋒相對的 。例如 ,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觀是保障社會和個人的共同得益 ,而就杜 威而論 ,他的實用主義從來不主張在損害社會 、 公眾利益的條件下去維護個人私利 。相反 ,他一直 提倡私利要服從公益 ,個人和社會應當相得益彰 。其實 ,杜威的社會理想也并不是維護現(xiàn)存資本主 義 ,而是建立一種能保障社會成員具有民主和自由的權利 、 使他們受到平等和公正的對待 、 獲得全 [5 — p315~350 ] ( Great Community) 面發(fā)展的機會的 “偉大共同體” 。盡管杜威的這種理想社會在現(xiàn)存資本 主義制度下并不能實現(xiàn) ,但它仍能獲得社會上許多階層的人的同情 ,杜威也由此被認為是資本主義 制度下的社會改革家 。正因為如此 ,在中國 ,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和利用實用主義的人 ,并不都是資 產階級庸人和雞鳴狗盜之徒 ,也包括許多憂國憂民和務實求真之士 。這也就是為什么實用主義在 中國會有揮之不去的影響的原因 。 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當然應當克服從左和右的方面對馬克思主義的扭曲 ,在當代世界和當代 中國發(fā)展的新形勢下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 ,并堅持用它來當作一切事業(yè)的指導思想 。因為這無 疑是使中國的各項事業(yè)取得更為輝煌的勝利的基本保障 。但與此同時 ,對杜威的實用主義不僅不 要簡單拒斥 ,反而應當在防止其消極作用的條件下充分研究其可能發(fā)生的積極作用 。 關于杜威的實用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問題是一個值得從各種不同角度和層面上來研究的 重要問題 。從把生活和實踐的觀點當作哲學的根本觀點來說 ,二者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殊途 同歸 。它們在一般哲學理論上是否也有共同之處呢 ? 這是中外學者已在開始探討的問題 。一談到
22
將馬克思的哲學與杜威的實用主義作比較 ,人們總是想到杜威對馬克思的態(tài)度以及杜威的實用主 義理論與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是否有共同之處 。但從事這種比較往往會遇到較大困難 。生活在 19 世紀的馬克思不可能預見到 20 世紀才進入盛期的杜威 , 而杜威也由于種種原因沒有本原地研 讀過馬克思本人的著作 。因此 ,很難從他們的論著中找到直接相互印證的材料 。但是 ,如果從馬克 思的學說與杜威的學說都體現(xiàn)了西方哲學從近代到現(xiàn)代發(fā)展的趨勢 、 都是對近代哲學思維方式的 揚棄和超越來說 ,仍然可以找到他們之間的重要的共同之處 。例如 ,杜威的經驗自然主義所談論的 自然界實際上就是馬克思所強調的那個人化的世界 。杜威在肯定自然界不以人的存在為轉移而自 在地存在的前提下提出的關于主客 ( 有機體和環(huán)境) 相互制約 、 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和能動性的理論與馬 克思所闡釋的辯證法至少是不直接抵觸的 。杜威的 “偉大共同體” 雖然不同于馬克思的共產主義 , 但至少他自己把它當作是超越現(xiàn)存資本主義的一種努力 。這里的關鍵仍然是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馬 克思的哲學和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的根本意義 。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的結構來 理解馬克思的哲學 、 按照近代哲學的眼光去看待杜威的哲學 ,則二者除了對立以外很難還有其他 。 但如果按照馬克思的哲學的根本意義去理解馬克思的哲學 ,按照實用主義的根本意義去理解實用 主義 ,那這兩種哲學作為體現(xiàn)現(xiàn)代哲學發(fā)展趨勢的哲學 ,在一些重要方面可以說殊途同歸 。
[參 考 文 獻]
[ [ [ [ [ 1 2 3 4 5 ] ] ] ] ]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 8 vols Cambridge , Mass 1931 — 1958. John Dewey : The Middle Works. Vol 5 ,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John Dewey : The Later Works Vol 16 ,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杜威 . 確定性的尋求 [M]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John Dewey : The Later works of John Dewey , Vol 2.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The Contemporary Signif icance of John De wey’ s Philosophy
LIU Fang2tong
(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 Fudan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433 , China)
Abstract : For evaluating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John Dewey’ s philosophy ,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basic meaning of Dewey’ s philosophy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tendency of Western philosophy as well as Marxist philosophy under the general background of the philosophic revolution of Karl Marx and the modern2 contemporary turn of Western philosophy.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basic meaning of Dewey’ s philosophy is to emphasize real life and practice. The philosophical reconstruction of Dewey is adaptable to the trend of the contemporary change of Western philosophy. While there is a princip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volu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Dewey’ s philosophy , they lead to the same goal by different ways in transcending the limitations of modern philosophy. Key words : real life and practice ; revolutionary trend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 same goal by different ways [ 責任編輯 曉 誠]
23
本文關鍵詞:杜威哲學的現(xiàn)代意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0830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208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