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變革與語言轉(zhuǎn)換——從晚期海德格爾討論班談起
本文選題:哲學變革 + 語言轉(zhuǎn)換; 參考:《社會科學家》2017年02期
【摘要】:新哲學或新思想的發(fā)生是否必然伴隨著語言上的轉(zhuǎn)換,這在語言哲學和哲學史上是歷久彌新的問題。借助于海德格爾的指引,特別是馬克思的原則啟示,從語言轉(zhuǎn)換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實現(xiàn)途徑出發(fā),能夠?qū)Υ艘粏栴}做出必要的澄清和回答。海德格爾的運思總體上厘定了語言同思想之間“非此不可”的關系。他想要突出思想相對語言的優(yōu)先性,事實上又陷入了思想和語言相互規(guī)定的怪圈;想以新思想召喚出新的語言,卻終究只能倚重語言的轉(zhuǎn)變來促成思想之新生。所以,海德格爾既未實現(xiàn)語言轉(zhuǎn)換也未完成思想變革。馬克思抓住了更為基礎的東西,即語言和思想之共同的外部根據(jù)——“感性活動”,由此對語言的“外部守護”和“內(nèi)在澄清”才成其可能。因此,唯有馬克思真正實現(xiàn)了話語的轉(zhuǎn)換,同時也就是哲學變革的完成。
[Abstract]:Whether the occurrence of new philosophy or new thought is necessarily accompani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nguage is a new question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y. With the help of Heidegger's guidance, especially the revelation of Marx's principles, this question can be clarified and answered in the light of the necessity, possibility and realization of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Heidegger's thinking generally defines the "indispens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ought. He wanted to highlight the priority of thought over language, and in fact fell into a strange circle of mutual regulation between thought and language; he wanted to summon new language with new ideas, but he could only rely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nguage to promote the renewal of thought. Therefore, Heidegger neither realized the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nor completed the thought change. Marx grasped the more basic thing, that is, the common external basis of language and thought, "perceptual activity", thus the "external guardian" and "internal clarification" of language became possible. Therefore, only Marx realiz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discourse and the completion of philosophical transformation.
【作者單位】: 惠州學院政法系;
【分類號】:B516.54
【相似文獻】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陸杰榮;;論馬克思的“事件”思考方式及其當代意義[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3—2004年度)[C];2003年
2 王國壇;;感性的超越——馬克思哲學變革的基礎[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3 黃贊梅;;實踐本體論與實踐美學——馬克思的哲學變革與美學轉(zhuǎn)型[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聶海杰;馬克思哲學變革的思想進路[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2 肖連奇;哲學變革和社會變革[N];社會科學報;2008年
3 劉福森;馬克思實現(xiàn)的哲學變革的實質(zhì)[N];光明日報;2007年
4 王月清;清韻悠悠聽逸響[N];光明日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徐釗;論馬克思哲學變革的三維向度[D];蘇州大學;2010年
2 李慧娟;超越啟蒙[D];吉林大學;2006年
3 楊學功;本體論哲學批判[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孔德臣;馬克思哲學“現(xiàn)實觀”的存在論變革[D];江南大學;2016年
2 李逢鈴;馬克思哲學變革的人學解讀[D];福建師范大學;2013年
3 黃杰;解讀馬克思哲學變革[D];吉林大學;2006年
4 葛春靜;馬克思的哲學變革與經(jīng)驗主義批判[D];河南大學;2006年
5 梅長娥;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看哲學教育中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D];新疆師范大學;2013年
6 李華;馬克思實現(xiàn)的哲學變革[D];吉林大學;2008年
7 王勤文;論馬克思的身體概念[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8 彭文麗;馬克思的未來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9 張桂濤;德國古典哲學理論傳統(tǒng)與馬克思哲學變革[D];黑龍江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87786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1877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