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學》2006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論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政治意蘊,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安徽大學》 2006年
論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
張懷禮
【摘要】:黑格爾繼承并進一步發(fā)揮了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中的人本主義精神。和康德、費希特、謝林一樣,黑格爾也把人看作是一個純粹的精神性實體即所指“自我意識”,認為人的本質就是自由,并竭力通過片面膨脹人的精神的能動性來提高人的地位。黑格爾的唯心論的人本主義的特色在于,把自我意識客體化為宇宙萬物的實體,也即所謂“絕對理念”,并且把“絕對理念”理解為能動地創(chuàng)造萬物的主體。如果說,在康德那里,“至善”還需要借助于一個超人的上帝才能實現(xiàn)的理;那么,在黑格爾這里,“絕對理念”本身就是一個理解自己、實現(xiàn)自己的萬能的上帝?档掳焉系垡暈榈赖律系募僭O,黑格爾則把宗教、信仰貶為“絕對理念”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和傳統(tǒng)神學相對立,黑格爾堅持哲學高于宗教,法律高于教條,國家高于教會。他不是從宗教的立場來理解人而是從“絕對理念”出發(fā),實即從人的立場去解釋宗教。黑格爾的這種思路為青年黑格爾派和費爾巴哈進一步批判神學提出一個方向。然而,黑格爾的人本主義是唯心論。這就決定了他對神學的批判是不可能徹底。他在批判神學的同時又為神學留地盤,反復聲稱他的哲學和基督教精神的一致。他的那個脫離了人腦的“絕對理念”在理論上也為上帝留下了避難的場所。 黑格爾是一位唯心主義辯證的可知論者。他的思維和存在同一性學說的基礎,,是客觀唯心主義的“絕對理念”論,其方法則是辯證法。從唯心主義出發(fā),深入發(fā)揮辯證思維方法,同時又運用辯證思維方法加強他的唯心主義,以論證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即世界的可知性。黑格爾的辯證法是唯心主義,他的唯心主義又是辯證的。然而,在黑格爾哲學中,唯心主義和辯證法之間存在著矛盾,本質上革命的辯證思維方法往往為他的唯心主義體系所窒息。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黑格爾那里,“方法為迎合體系就不得不背叛自己”。深入揭示黑格爾哲學中唯心主義體系和辯證法之間的既統(tǒng)一、又對立的關系,對于正確理解黑格爾哲學,批判地繼承黑格爾的辯證法,是十分重要的。 黑格爾哲學包含著深刻的革命精神和豐富的科學內容。但是這位哲學巨人的腦后始終拖著一根庸人的辮子。他往往借助于迂腐晦澀的言詞來隱藏革命。他的哲學的科學內容也往往為他的唯心主義的強制結構所遮掩。恩格斯指出,黑格爾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B516.35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曙光;社會發(fā)展過程與自然發(fā)展過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2 杜家貴;歷史主體的能動性與受動性[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3 邱耕田;發(fā)展美學——21世紀美學的主導形態(tài)[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4 莊嚴;對馬克思唯物史觀歷史主體的深層理論思考[J];北方論叢;2005年05期
5 張永慶;從人的存在方式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哲學基礎[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6 楊建梓,曾華鋒,楊劍利;對本體論的一種闡釋[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7 康大維;馬斯洛的自我實現(xiàn)透視[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9期
8 藍萬煉;正確認識農村小城鎮(zhèn)在農村現(xiàn)代化中的作用[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9 孫道進;形而上學實踐觀的終結[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10 孫道進;“荒野”自然觀:環(huán)境倫理學的本體論癥結[J];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李志宏;;簡論藝術生產者的思想特性[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八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1993年
2 李建平;;大力開展文本研究,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chuàng)新[A];全國馬克思列寧主義經濟學說史學會第六屆理事會暨第十一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3 王善超;;馬克思關于人性和人的本質的基本觀點[A];人的基本理論研究——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人的基本觀點研究”子課題研究[C];2007年
4 王善超;;對馬克思“異化”理論的再認識[A];人的基本理論研究——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人的基本觀點研究”子課題研究[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波;社會理想境界論綱[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郭毅;企業(yè)理論研究——馬克思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的比較[D];廈門大學;2004年
3 劉澤民;試論實踐存在論的美學思考方式[D];復旦大學;2004年
4 楊九華;論瓦格納樂劇《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的思想寓意[D];上海音樂學院;2004年
5 劉孝廷;未來的哲學研究——未來形而上學導論[D];吉林大學;2004年
6 吳玉軍;非確定性與現(xiàn)代人的生存[D];北京師范大學;2005年
7 陳樂;把哲學變?yōu)樯鐣欣碚揫D];吉林大學;2006年
8 趙連君;生活境界論[D];吉林大學;2006年
9 王桂山;技術理性的認識論研究[D];東北大學;2006年
10 楊建梓;尋找回歸之路[D];中國人民大學;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燕;哲學向生活世界的回歸——馬克思感性世界理論的初步構建[D];黑龍江大學;2001年
2 周惠杰;馬克思主義人學本體論初步構想[D];黑龍江大學;2002年
3 王成娟;馬克思、恩格斯國家利益思想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3年
4 姚新奕;抽象與具體[D];上海海運學院;2002年
5 戈士國;希臘哲學原始結構的生成[D];河南大學;2003年
6 張高宏;亞里士多德的存在學及其對海德格爾的影響[D];四川大學;2003年
7 苑國華;實踐的主體性特征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D];河南大學;2004年
8 莫麗娟;試析考察思維方式變革的幾個視角[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李西祥;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D];曲阜師范大學;2004年
10 周芳;新時期中華民族凝聚力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孫正聿;;歷史唯物主義的真實意義[J];哲學研究;2007年09期
2 李世雁,曲躍厚;論過程哲學[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3 賀來;超越“絕對”與“相對”的知性對立:哲學未來發(fā)展的重大主題[J];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01期
4 鄭憶石;“過程”辯證法與“無主體”的社會結構——兼評阿爾都塞理解的黑格爾辯證法[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5 賀來;;論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政治意蘊[J];哲學研究;2007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周維功;論黑格爾的形而上學觀及對馬克思恩格斯的影響[D];四川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澤民;一部充滿辯證法理論光輝的杰作——讀馬克思《博士論文》[J];中州學刊;1988年06期
2 王雪軍;老子哲學中的樸素辯證法思想[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3 高建軍 ,史殿武;論辯證法和詭辯論的對立——學習列寧《哲學筆記》的筆記[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3期
4 方克;略論《老子》的唯心主義辯證法[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3年01期
5 和建偉;;斯賓諾莎哲學與莊子哲學的比較研究[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6 歐陽康;張明倉;;實踐唯物主義的萌芽:黑格爾實踐觀及其意義[J];江海學刊;2008年05期
7 張伯欽 ,管詩;“矛盾”范疇在唯物辯證法中的地位[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04期
8 朱慶祚 ,歐力同;法蘭克福學派“否定的辯證法”初析[J];社會科學輯刊;1983年02期
9 李勇鋒;論哲學基本問題和辯證法精髓的貫通[J];社會科學;1985年01期
10 張冉;;淺談改革的辯證法[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87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葉光亞;;我的“飲茶哲學”[A];茶與健康生活主題征文選[C];2004年
2 孫紅艷;趙志學;;模塊管理:數(shù)字圖書館全面發(fā)展的現(xiàn)實動力[A];黑龍江省圖書館學會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3 ;關于統(tǒng)籌學的初步介紹[A];中國發(fā)展戰(zhàn)略學研究會戰(zhàn)略管理咨詢中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彭澤潤;;我看修辭中的辯證法和技巧[A];王希杰修辭思想研究續(xù)輯——暨王希杰修辭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孟慶潔;;解讀社會空間辯證法[A];中國地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6 沈亞生;;蘇格拉底之死及辯證法的歷史命運[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7 陳旭東;;重思《啟蒙辯證法》——奧德賽回鄉(xiāng)之路的雙重解讀[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7)[C];2009年
8 張小燕;沙青;;周谷城十論形式邏輯與辯證法[A];邏輯今探——中國邏輯學會第五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6年
9 陳一壯;;黑格爾、方以智辯證法思想比較研究[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10 魏富有;;《傷寒論》辨證方法探討[A];全國張仲景學術思想及醫(yī)方應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志生;[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2 高玉才;[N];農民日報;2001年
3 齊輝;[N];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報;2004年
4 黃湘源;[N];山西日報;2003年
5 王春新 8720部隊;[N];人民武警報;2011年
6 戴者春;[N];中國人事報;2008年
7 孟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趙文中;[N];焦作日報;2009年
8 唐方裕;[N];組織人事報;2004年
9 邱善添(作者單位:福建總隊二支隊);[N];人民武警;2004年
10 趙龍;[N];人民武警;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欣;辯證法視域中的善、美和目的論——從康德哲學引出的一種思考[D];復旦大學;2004年
2 鐘錦;康德哲學語境中的辯證法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3 程金海;當代西方對話美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4 樸金波;西田“融創(chuàng)哲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5 劉明文;盧卡奇本體論思想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6 朱振林;論辯證法的實踐基礎及當代走向[D];黑龍江大學;2007年
7 田忠鋒;形式邏輯前提批判[D];吉林大學;2008年
8 韓志偉;實踐與辯證法——從對象性思維方式到實踐性思維方式[D];吉林大學;2004年
9 付暢一;《哲學的貧困》與《貧困的哲學》[D];復旦大學;2006年
10 仲計水;哲學視野中的和平崛起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懷禮;論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D];安徽大學;2006年
2 潘宇鵬;論主體辯證法及其當代意義[D];黑龍江大學;2004年
3 孫潔;鮑?摹俺蟆睂W初探[D];浙江大學;2009年
4 竭長光;論辨證法的“人文關懷”[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5 王月美;鄧小平對辯證法思想的應用與發(fā)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6 李先桃;費爾巴哈的辯證法思想評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7 鄺紅軍;教育辯證法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王秋芳;中國和平發(fā)展的辯證法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9 游德存;辯證法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D];河南大學;2006年
10 于洪;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下的新時期高校德育工作[D];吉林大學;2006年
本文關鍵詞:論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政治意蘊,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3167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131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