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爾斯“三元組合”符號學理論視角下的政治演說分析
本文關鍵詞:論符號學三分法對語言哲學和語言邏輯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山東大學》 2009年
皮爾斯“三元組合”符號學理論視角下的政治演說分析
鐘玉琴
【摘要】: 皮爾斯的兩個三元組合為政治演講研究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手段。本文旨在從皮爾斯的符號學理論分析喬治·布什的四篇政治演說。 作為當代社會科學領域的一門新興的邊緣科學,符號學為各種理論的發(fā)展提供了具有方法論意義的認識工具,其研究范圍涉及事物符號的本質(zhì)、特征和變化發(fā)展規(guī)律、符號的意義以及符號與人類的關系。皮爾斯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哲學家、邏輯學家,實用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符號學的研究領域廣泛,近來對這門學科急劇增長的興趣也最終證明了皮爾斯的真正地位。 皮爾斯指出符號學旨在研究一切符號,不僅僅局限于語言符號。皮爾斯符號學理論的主要內(nèi)容是兩個相互交叉的“三元組合”。首先是“符號媒介”、“指稱對象”以及“符號意義”三者的結(jié)合。另一個三元組合討論的是符號的分類問題。皮爾斯把三個“普遍范疇”(universal categories)應用于符號媒介與指稱對象之關系的具體分析,進而得出三種符號類型:圖像(icon)指示(index)象征(symbol)。他關于圖像符號(icon)、指示符號(index)和象征符號(symbol)的劃分,對符號學研究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在皮爾斯看來,符號的豐富性就在于圖像、指示、象征成分的有機結(jié)合。 美國總統(tǒng)演說堪稱英語語篇的典范,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政治演說是政治家面向大眾所做的有關內(nèi)政外交的言語交際活動。就其所涵蓋的內(nèi)容來說,分為就職演說、國內(nèi)演說、軍事演說和外交演說四種類型。政治演說從本質(zhì)上說是一種目的性極強的言語活動,而要促成這種目的的完成,講話人就要重視與聽眾建立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這種關系是雙向、互動的。 通過總結(jié),作者發(fā)現(xiàn)在符號學領域的研究中真正做到利用符號學的理論與具體實踐相結(jié)合的研究并不多。作者選取了美國第43屆總統(tǒng)George W.Bush所做的這四類演說中的各一篇,用以本文分析語料,從皮爾斯的符號學角度對政治演說進行了嘗試性的研究。作者認為皮爾斯的符號學理論在研究政治演講中是更具解釋力的理論框架。通過本文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從符號學角度深化對政治演說的認識---動態(tài)的符號指號過程,另一方面對政治家的語言符號技巧也有管窺的作用。表征、對象及解釋三位一體的符號觀為政治演說的研究提供了新視角,解釋項的提出大大提升了聽眾在演說中的地位。本研究擴張了皮爾斯符號學理論的應用范圍,有力地證明了三元關系理論和符號三分法在分析總統(tǒng)演講中的解釋力,同時本研究對政治語言研究也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H315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蔡曙山;;論符號學三分法對語言哲學和語言邏輯的影響[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2 盧德平;皮爾士符號學說再評價[J];北方論叢;2002年04期
3 談媛;;從皮爾斯符號學的角度分析英語委婉語[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4 胡壯麟;當代符號學研究的若干問題[J];福建外語;1999年01期
5 向容憲;符號學與語言學和邏輯學[J];貴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6 盧德平;論符號的分類問題——皮爾斯研究札記[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7 王銘玉;對皮爾斯符號思想的語言學闡釋[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8年06期
8 陳治安,文旭;語言與符號學研究會第三屆研討會綜述[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9 翟麗霞;劉文菊;;皮爾斯符號學理論思想的語言學闡釋[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10 胡瑞娜;王姝慧;;皮爾士符號學的實用主義特征及其后現(xiàn)代趨向[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7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譚文旗;換一個角度打量語文——言語教學探討[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2 仝國斌;;漢字性質(zhì)的符號學觀照[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3 劉雅虹;;空間形象的格雷馬斯符號學解讀——以《永別了,“小羊羔”!》為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4 楊增宏;;甲骨文會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5 嵇晨頔;;符號、商品與制度——論超級英雄[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6 喬小六;;對索緒爾“語言任意性”的再認識[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7 張昕;;商標顯著性的基本理論分析[J];中華商標;2009年02期
8 魏哲峰;CBI教學模式與《新視野大學英語》[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9 畢青;;從格雷馬斯敘事學視角解讀《三次奇遇》[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10 周薇;朱樂紅;羅煒;;漢語語序的“順序象似性”分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谷征;翁立偉;;男性氣質(zhì)展示:《非誠勿擾》男嘉賓呈現(xiàn)的男性形象分析[A];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劉健剛;董靜;;從符號學看標點在語音文本中的技術實現(xiàn)[A];2011'中國西部聲學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1年
3 王銘玉;;談語言符號學理論系統(tǒng)的構(gòu)建[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4 張學立;甘進;;貴州邏輯研究三十年[A];“回顧與前瞻:中國邏輯史研究30年”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張靜;;宋詞的象似性微探[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七輯)[C];2010年
6 李健;;《天使與魔鬼》:對科學與宗教關系的再思考[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7 王麗;;技術中的符號[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8 金科芳;;符號學視角下的英語詞條結(jié)構(gòu)[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舒紅;;關于地理空間認知[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10 劉瑋琳;;廊橋信仰文化的社會功能——以壽寧廊橋為研究對象[A];福建省社會學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潔;建構(gòu)視角下的外宣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曹磊;翻譯的修辭符號視角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唐斌;《人民日報》中(1987-2007)農(nóng)民工的話語再現(xiàn)[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黃德先;文化途徑翻譯研究:爭議與回應[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張喆;英語言語幽默的圖式特征及解讀難題探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王春秀;現(xiàn)代俄語同義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龍金順;英語寫作修辭的符號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原雪;二語/外語語境下的批判性閱讀理論構(gòu)建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10 盧玉卿;文學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韋萍;英語政治演講的評價性分析[D];河北大學;2009年
2 崔玲玲;英語政治新聞中意識形態(tài)的批評語篇分析[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劉歡;兒童繪本的表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4 潘紅英;時政深度報道的傳播符號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梁爽;關于網(wǎng)絡符號作為一種新興的視覺文化現(xiàn)象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樸明實;關于紋章對現(xiàn)代標志設計影響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鄒玲;任務型教學法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敏;符號學視野下的城市文化元素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9 袁敏;非傳統(tǒng)商標的法律保護[D];湘潭大學;2010年
10 孟斌;考研培訓班招生手冊的批評話語分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盧德平;皮爾士符號學說再評價[J];北方論叢;2002年04期
2 張良林;索緒爾與皮爾士符號學觀差異分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3 王少娣;;翻譯“求同”更需“存異”——從語言發(fā)展和讀者包容性的視角看翻譯[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4 張德祿;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新發(fā)展[J];當代語言學;2004年01期
5 賀川生;喬姆斯基語言天賦思想的皮爾士哲學根源:溯因邏輯[J];當代語言學;2004年02期
6 李廷揆;;略述羅朗·巴爾特的符號學[J];法國研究;1986年02期
7 李巧蘭;皮爾斯與索緒爾符號觀比較[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8 胡壯麟;當代符號學研究的若干問題[J];福建外語;1999年01期
9 曲躍厚;皮爾斯哲學中的“信念”概念[J];國外社會科學;1995年11期
10 向容憲;符號學與語言學和邏輯學[J];貴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楊宏偉;英漢委婉語對比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甘露;;淺析英語政治演講中的概念隱喻[J];青年文學家;2011年04期
2 藍小燕;;從象似性看政治演講的文體效果[J];山東外語教學;2008年03期
3 姚兆宏;曹艷琴;;象似性理論觀照下的奧巴馬競選勝利演說解讀[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0年05期
4 孫靜;;英語政治演講中情態(tài)動詞的人際意義研究[J];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5 何詠梅;;英語政治演講語篇中情態(tài)動詞的人際功能分析[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6 楊智慧;;皮爾士的三分法符號及符號象似性[J];學理論;2009年28期
7 姜志偉;;中、英政治演講中禮貌原則對比研究——胡錦濤、布什高校演講個案研究[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09年11期
8 潘月玲;;對奧巴馬就職演說的批評性話語分析[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0年02期
9 劉萍萍;;政治演講中的文化語境策略[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10 周靜敏;;中美政治演講中旅途隱喻的對比認知[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1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王紅陽;程春松;;英語政治演講和學術演講的情態(tài)對比研究[A];全球化中的英語演講:挑戰(zhàn)與創(chuàng)新——首屆全國英語演講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賀春燕;王有科;李捷;張廣忠;;氮磷鉀配比對景電灌區(qū)枸杞生長及產(chǎn)量的影響[A];第二屆中國林業(yè)學術大會——S9 木本糧油產(chǎn)業(yè)化論文集[C];2009年
3 郭傳甲;李清宏;;豬雜種優(yōu)勢利用專題研究回顧與淺見[A];養(yǎng)豬三十年記——紀念中國改革開放養(yǎng)豬30年文集(1978-2007)[C];2010年
4 汪天云;;從廉政影視作品認識當今社會心理的抉擇[A];激濁揚清——廉政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5 李步高;李根銀;王效京;薛尚君;石建中;劉宏;曹果清;周忠孝;;山西白豬三元雜交組合肥育性能和胴體及肉質(zhì)性狀的研究[A];中國動物遺傳育種研究進展——第十五次全國動物遺傳育種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李月;[N];中國信息報;2003年
2 嚴澤勝/文;[N];社會科學報;2003年
3 郭靜;[N];中國工業(yè)報;2005年
4 姜赫;[N];光明日報;2003年
5 韓歌;[N];中國工業(yè)報;2005年
6 北京華都種豬繁育有限責任公司技術服務部 張志國;[N];中國畜牧報;2002年
7 郎楷淳 編譯;[N];國際商報;2003年
8 包國紅;[N];華夏時報;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鐘玉琴;皮爾斯“三元組合”符號學理論視角下的政治演說分析[D];山東大學;2009年
2 馬濤;就克林頓在北大的演講的個案分析試論政治演講語篇中的人際意義[D];蘇州大學;2002年
3 馬建和;英語政治演講的功能文體分析[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4年
4 劉惠玲;英語政治演講語篇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5 何平;英語政治演講的體裁分析[D];大連海事大學;2006年
6 趙文博;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的人際功能分析[D];吉林大學;2009年
7 周靜敏;中美政治演講中概念隱喻的對比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8 姚雪麗;英語政治演講語篇隱喻功能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9 尚海燕;語篇與意識形態(tài)對政治演講語篇的批評性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劉姍姍;美國總統(tǒng)布什針對9.11事件發(fā)表演說的態(tài)度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論符號學三分法對語言哲學和語言邏輯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1295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112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