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環(huán)腫瘤細胞在體捕獲方法的飲食因素抑癌效果評價
本文關鍵詞:基于循環(huán)腫瘤細胞在體捕獲方法的飲食因素抑癌效果評價
更多相關文章: 飲食因素 循環(huán)腫瘤細胞 在體捕獲 抑癌作用
【摘要】:飲食因素對癌癥的抑制機制復雜。研究表明,循環(huán)腫瘤細胞(Cri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在血液循環(huán)中的數(shù)量多少可反映癌癥進展的程度,并可用于抗癌藥物的治療效果評價。因此評價飲食因素對CTCs的影響將有助于更全面地評價飲食因素的抑癌作用。論文介紹了一種基于功能化留置針的CTCs在體捕獲方法,并用于小鼠腫瘤模型外周血中CTCs的捕獲與檢測,可在同一只動物的多個癌癥進展時間點評價飲食因素對CTCs的影響,該方法靈敏度高,操作簡單且成本低,可用于評價飲食因素對癌癥轉移的影響。本課題組在之前的工作中介紹了一種基于功能化留置針的CTCs在體捕獲方法。本文將此方法用于小鼠腫瘤模型CTCs的捕獲,對捕獲的細胞采用免疫熒光染色鑒別并計數(shù)。第一章概述了CTCs檢測方法和飲食因素抑癌作用研究進展,簡單介紹了當前飲食因素抑癌作用的評價方法。重點綜述了CTCs在體捕獲方法及幾種食品提取物抑癌作用的研究進展。第二章將基于功能化留置針的在體捕獲方法用于捕獲小鼠腫瘤模型CTCs,結合體外細胞免疫熒光染色方法,鑒定CTCs并計數(shù)。實驗將留置針套管表面包被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PDMS可吸附抗上皮細胞粘附因子(EpCAM)抗體。上述功能化留置針能特異性捕獲可在細胞表面表達EpCAM抗原的CTCs。將功能化留置針穿刺入實驗小鼠的尾靜脈,停留一段時間,可捕獲流經(jīng)靜脈的CTCs。將特異性捕獲的CTCs和非特異性吸附在針表面的白細胞洗脫后,經(jīng)過固定、透膜、熒光標記抗體染色及細胞核染色等步驟完成細胞免疫熒光染色,在倒置熒光顯微鏡下觀察,根據(jù)細胞是否有核和不同抗體的特異性染色來區(qū)分計數(shù)白細胞和CTCs。實驗對比了基于功能化留置針的在體捕獲方法和基于免疫磁球的體外捕獲方法的檢測效果。將不同數(shù)量的癌細胞接種小鼠,建立腫瘤模型,獲得不同癌癥進展程度的小鼠,檢測不同癌癥進展程度的小鼠腫瘤模型CTCs的數(shù)量。實驗對洗脫劑及免疫熒光染色的細胞固著基底、透膜時間等進行了優(yōu)化,選擇磷酸鹽緩沖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作為洗脫劑,酶標板作為固著基底,透膜時間25 min。在體及體外捕獲方法分別于小鼠接種癌細胞后的第7天及第21天捕獲到CTCs。實驗結果表明,隨著癌癥的惡化,CTCs的捕獲數(shù)量呈遞增趨勢。第三章介紹了不同的飲食因素對小鼠腫瘤模型CTCs數(shù)目變化的影響。實驗采用姜黃素、原花青素、β-谷甾醇、紫蘇醇和茶多酚等有明確抑癌效果的抗癌食品活性成分,灌胃小鼠腫瘤模型,抑制其癌癥發(fā)展。考察了高糖飲食和高脂飲食等不良飲食模式對小鼠腫瘤模型CTCs數(shù)目的變化情況,并對其促癌作用進行了比較。結合不同小鼠腫瘤模型的CTCs捕獲數(shù)目、原位癌體積和轉移癌的發(fā)展情況,從癌癥進展的三個主要階段——原位癌、轉移過程和轉移瘤,全面評價了飲食因素的抑癌作用。實驗結果表明,多種有抑癌作用的抗癌食品活性成分對原位癌體積、CTCs數(shù)量和轉移瘤數(shù)量與發(fā)生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不良飲食模式對癌癥進展的各個階段均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飲食因素 循環(huán)腫瘤細胞 在體捕獲 抑癌作用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73-3
【目錄】: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中英文名詞術語對照11-12
- 第一章 緒論12-27
- 1 循環(huán)腫瘤細胞概述12
- 2 循環(huán)腫瘤細胞的捕獲與檢測方法12-21
- 2.1 循環(huán)腫瘤細胞體外檢測方法研究進展13-16
- 2.2 循環(huán)腫瘤細胞在體檢測方法研究進展16-18
- 2.3 循環(huán)腫瘤細胞在體捕獲方法研究進展18-21
- 3 食品抗癌活性成分的抑癌作用21-26
- 3.1 飲食因素抑癌作用研究進展21-24
- 3.2 飲食因素抑癌作用的評價方法研究進展24-26
- 4 論文選題的意義、研究內(nèi)容和創(chuàng)新點26-27
- 第二章 基于留置針的在體捕獲方法在小鼠腫瘤模型中的應用27-41
- 1 引言27-29
- 2 實驗部分29-34
- 2.1 實驗材料與儀器29-31
- 2.2 相關溶液配制31
- 2.3 小鼠 4T1細胞的培養(yǎng)及準備31-32
- 2.4 小鼠 4T1乳腺癌腫瘤模型的構建32
- 2.5 功能化的留置針的制備32-33
- 2.6 小鼠腫瘤模型外周血中循環(huán)腫瘤細胞的在體捕獲33
- 2.7 循環(huán)腫瘤細胞免疫熒光染色鑒別和計數(shù)33-34
- 2.8 腫瘤模型原位癌體積測量和轉移瘤計數(shù)34
- 3 結果與討論34-40
- 3.1 基于免疫熒光染色的體外檢測方法的建立34-37
- 3.2 體外捕獲檢測方法和在體捕獲方法的對比37-38
- 3.3 在體捕獲方法在小鼠腫瘤模型癌癥發(fā)展評價中的應用38-40
- 4 本章小結40-41
- 第三章 飲食因素對小鼠腫瘤模型的抑癌效果評價41-51
- 1 引言41-42
- 2 實驗部分42-46
- 2.1 實驗材料與儀器42-44
- 2.2 相關溶液配制44-45
- 2.3 小鼠 4T1細胞的培養(yǎng)及準備45
- 2.4 小鼠 4T1乳腺癌腫瘤模型的構建45
- 2.5 功能化的留置針的制備45
- 2.6 小鼠腫瘤模型的分組及灌胃45
- 2.7 小鼠腫瘤模型外周血中循環(huán)腫瘤細胞的在體捕獲45-46
- 2.8 循環(huán)腫瘤細胞的體外免疫染色鑒別和計數(shù)46
- 2.9 腫瘤模型原位癌體積的測量和轉移瘤計數(shù)46
- 3 結果與討論46-50
- 3.1 抗癌食品活性成分的抑癌效果的評價46-48
- 3.2 不良飲食模式的促癌效果的評價48
- 3.3 在體捕獲方法在飲食因素抑癌效果評價中的應用48-50
- 4 本章小結50-51
- 第四章 結論51-52
- 參考文獻52-60
- 致謝60-61
- 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文章6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延;樊志超;郭進;劉光大;譚曉英;王成;顧正勤;魏勛斌;;Circulation time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by in vivo flow cytometry[J];Chinese Optics Letters;2010年10期
2 徐蕾;鐘玲;胡琴琴;蔣興偉;池余剛;;葡萄籽原花青素對人卵巢癌裸鼠移植瘤細胞增殖和凋亡的影響[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9年21期
3 余美榮;蔣福升;丁志山;;姜黃素的研究進展[J];中草藥;2009年05期
4 Stig Bengmark;劉青;;植物源保護劑姜黃素的研究進展[J];現(xiàn)代藥物與臨床;2009年01期
5 肖曉光;王晶;劉新元;;應用PCR-SSCP法檢測乳腺癌患者血中p53基因突變[J];大連醫(yī)科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6 徐文勝,王雅杰;CK19 mRNA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檢測循環(huán)乳腺癌細胞[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05年05期
7 孫玲,齊建國,牛中喜;流式細胞術檢測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骨髓微轉移[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05年01期
8 李招云,朱珊珊,戴岳楚,王樂見,梁軍兵,陳琪;RT-PCR檢測結腸癌患者外周血CEA mRNA的意義[J];臨床檢驗雜志;2005年01期
9 姜鐵軍,李旭芬,蔣文智,曹江,鄭樹;定量RT-PCR檢測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mRNA表達的意義[J];中國腫瘤臨床;2004年20期
10 胡東,陳燕,何靜;紫蘇醇單用及與格列衛(wèi)(STI571)聯(lián)用對K562細胞增殖與凋亡的影響[J];中華血液學雜志;2003年07期
,本文編號:91128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zlx/911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