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測序法結合芯片捕獲檢測低頻突變的方法的建立
本文關鍵詞:雙重測序法結合芯片捕獲檢測低頻突變的方法的建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液體活檢,即通過血液或者體液檢測腫瘤循環(huán)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獲得腫瘤基因突變的信息,具有非侵入性、取樣方便、可持續(xù)監(jiān)測的特點,是腫瘤個體化治療的重要工具。由于ctDNA具有的含量一般低于1%,并且腫瘤呈現(xiàn)高度異質(zhì)性,而新一代測序技術存在約1%的錯誤率,使突變信息難以被準確檢測到。雙重測序法利用文庫片段兩端的隨機標簽組合去除測序錯誤,可以將測序準確度提高10000倍以上。因此本文利用6個已知突變頻率的尿液來驗證雙重測序法結合芯片捕獲技術的靈敏度,并用1例膀胱癌手術前后的尿液樣本來證明該方法在腫瘤液體活檢的可行性。本文探討研究了雙重測序法結合芯片捕獲技術的靈敏度,以及方法在真實樣本檢測中的可行性。方法的靈敏度:在正常人尿液提取的DNA中加入1%,0.1%,0.01%的胃癌823細胞系DNA(擁有90個已知的突變位點)作為模擬樣本,通過雙重測序法和包含胃癌細胞系DNA 90個突變的芯片來建庫捕獲,檢測混合樣品里的突變位點。檢測膀胱癌突變的可行性:用雙重測序法結合芯片捕獲技術對1例膀胱癌患者術前和術后的尿液DNA,一個正常人的尿液DNA進行檢測,比較3個樣品的基因突變情況。靈敏度測試的結果顯示,在3個梯度的突變率中均能檢測出突變,測序深度達到8000x時,含1%突變的樣本的真實突變檢出率大于66%,準確率大于93%。該方法用于檢測膀胱癌突變時,芯片捕獲率約60%,在病人術前、術后和正常人的尿液DNA中分別找到了39個,1個和4個突變位點。本研究說明,雙重測序法是一個能夠檢測到0.01%低頻突變的方法,結合芯片捕獲技術,可特異性地檢測膀胱癌尿液樣本中疾病相關的基因突變位點。雙重測序結合芯片捕獲技術檢測低頻突變,是一個有發(fā)展?jié)摿Σ⑶冶容^新的方法,需要更多的樣本和數(shù)據(jù)支持,讓它可以更好更廣泛地應有。
【關鍵詞】:腫瘤循環(huán)DNA 低頻突變 雙重測序 芯片捕獲
【學位授予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3-3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緒論9-27
- 1.1 前言9
- 1.2 腫瘤與基因突變的概述9-13
- 1.2.1 腫瘤基因突變檢測的進展10-12
- 1.2.2 腫瘤個性化治療的發(fā)展12-13
- 1.3 無創(chuàng)腫瘤基因檢測技術的發(fā)展13-16
- 1.3.1 血液ctDNA無創(chuàng)檢測技術13-15
- 1.3.2 糞便和尿液無創(chuàng)檢測技術15-16
- 1.4 低頻檢測技術的發(fā)展16-18
- 1.4.1 COLD-PCR技術16-17
- 1.4.2 Digital PCR技術17
- 1.4.3 高分辨率熔解曲線分析技術17-18
- 1.5 本課題研究背景和研究內(nèi)容18-27
- 1.5.1 研究背景18
- 1.5.2 研究內(nèi)容18-25
- 1.5.3 研究方案25-27
- 第二章 靈敏度測試27-43
- 2.1 實驗材料27-29
- 2.1.1 樣品27
- 2.1.2 主要儀器設備27-28
- 2.1.3 主要試劑28
- 2.1.4 主要耗材28-29
- 2.2 實驗方法29-36
- 2.2.1 提取尿液基因組DNA29-30
- 2.2.2 樣品檢測30
- 2.2.3 芯片設計30
- 2.2.4 文庫構建30-34
- 2.2.5 測序34
- 2.2.6 下機數(shù)據(jù)處理34-36
- 2.3 實驗結果36-40
- 2.4 討論40-43
- 第三章 臨床可行性測試43-57
- 3.1 實驗材料43
- 3.1.1 樣品43
- 3.1.2 主要儀器設備43
- 3.1.3 主要試劑43
- 3.1.4 主要耗材43
- 3.2 實驗方法43-46
- 3.2.1 接頭退火方法的比較43-45
- 3.2.2 臨床樣品的檢測應用45-46
- 3.3 實驗結果46-52
- 3.3.1 不同接頭退火方法的比較46-50
- 3.3.2 臨床樣品的檢測應用50-52
- 3.4 討論52-57
- 結論57-58
- 參考文獻58-63
- 附錄63-67
- 致謝67-68
- 附件6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汪維鵬;武海萍;周國華;;焦測序法檢測禽流感病毒[J];分析化學;2008年06期
2 李黎;;一種簡化的質(zhì)粒DNA快速測序法[J];國外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分冊);1991年03期
3 李兵,彭勁甫,王召欽,唐蔚,單金嵐,周伯平;不同用量BigDye在HBV測序檢測中的效果分析[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4年05期
4 何友吉,李明發(fā),魯曉萱,單祥年;一種快速、簡便的PCR產(chǎn)物直接銀染測序法[J];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1997年05期
5 許艷,衛(wèi)紅飛,胡小平,包木勝,王愛麗,程巖,王麗穎;DNA自動測序中的常見影響因素及測序反應體系的優(yōu)化[J];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4年06期
6 劉力,莊志雄,陳雯,楊杏芬,凌文華,魏青,鄧麗霞;應用連接介導PCR法于線粒體DNA的測序[J];中國職業(yè)醫(yī)學;2000年03期
7 楊昊;張帆;張筍華;陳偉華;徐棟;;寡核苷酸芯片法、實時PCR和測序法進行乙肝病毒基因分型的比較[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2年05期
8 肖翠英,張思,仲武輝,夏慶杰;DNA自動測序中幾種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1998年04期
9 鄧兵,王寧遂,朱靜,張錦;快速、簡便的DNA雙循環(huán)測序法[J];中華血液學雜志;1994年09期
10 余才林;大規(guī)模DNA測序進展[J];國外醫(yī)學.遺傳學分冊;1996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陸祖宏;呂華;肖鵬峰;白云飛;葛芹月;周東蕊;;基于生物芯片的高通量低成本DNA快速測序及其在系統(tǒng)生物學研究中的應用[A];2007年全國生化與生物技術藥物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顧潔梅;柯耀華;岳華;劉玉娟;張增;張浩;胡偉偉;汪純;何進衛(wèi);胡云秋;李淼;傅文貞;章振林;;全外顯子組測序法鑒定一個導致不典型IBMPFD綜合征的新的VCP基因突變[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一次全國內(nèi)分泌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王春宇;生物高通量測序片段拼接與分子標記識別算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2 盧戌;基于第二代測序的轉(zhuǎn)錄組組裝軟件比較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3 安小平;利用高通量測序篩查未知病毒的相關技術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14年
4 呂鳴;人類基因組復雜序列區(qū)域的擴增與測序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5 趙琛;基于高通量RNA測序的大鼠轉(zhuǎn)錄組注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6 楊松;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阿德福韋酯耐藥的檢測與分析[D];山東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裴金瑞;靶向捕獲二代測序檢測不明原因智力障礙/發(fā)育遲緩結果分析[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歐佳佳;楊樹干旱響應轉(zhuǎn)錄組測序分析[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5年
3 朱忠旭;基于表型測序的功能基因識別[D];浙江大學;2015年
4 姚劉慧;桑樹轉(zhuǎn)錄組測序及SSR標記的開發(fā)與鑒定[D];江蘇科技大學;2015年
5 夏忠奎;基于454與Ion Torrent平臺的16S rRNA測序數(shù)據(jù)的比較分析與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6 張森浩;秋眠及非秋眠紫花苜蓿轉(zhuǎn)錄組測序及秋眠相關差異基因的篩選[D];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7 李巧玲;雙重測序法結合芯片捕獲檢測低頻突變的方法的建立[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8 黃勇;基于高通量測序的微生物基因組學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13年
9 成媛媛;基于高通量測序的黃芩轉(zhuǎn)錄組分析[D];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2015年
10 林彥;基于新一代測序的數(shù)字基因表達譜生物信息學分析平臺的建立及應用[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雙重測序法結合芯片捕獲檢測低頻突變的方法的建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8532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zlx/485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