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髓系腫瘤主要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慢性骨髓增殖性腫瘤(c MPN)。由于髓系腫瘤的臨床及遺傳學異質(zhì)性高,其具體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隨著對髓系腫瘤發(fā)生機制的深入探究,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腫瘤細胞存在表觀遺傳學異常,它主要通過DNA的甲基化、染色質(zhì)重塑、組蛋白修飾和非編碼RNA調(diào)控等方式來調(diào)控基因的表達。組蛋白修飾主要包括甲基化、乙;、磷酸化和泛素化等,其中賴氨酸甲基化在組蛋白修飾中尤為重要。組蛋白賴氨酸特異性去甲基化酶1(LSD1)是一個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賴的氨基氧化酶,它是真正意義上的首個組蛋白賴氨酸去甲基化酶,主要通過氨基氧化作用生成去甲基化的賴氨酸殘基和甲醛,從而達到去甲基化的目的。包含有SET結(jié)構(gòu)域的甲基轉(zhuǎn)移酶催化完成組蛋白賴氨酸的甲基化,H3K4及H3K36的甲基化通常與染色質(zhì)激活有關(guān),而H3K9、H4K20及H3K27的甲基化則與基因沉默相關(guān)。組蛋白賴氨酸甲基轉(zhuǎn)移酶(EZH2)催化H3K27位點的甲基化,使抑癌基因沉默,進而導(dǎo)致腫瘤發(fā)生。這使人們認識到組蛋白的甲基化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組蛋白去甲基化酶與組蛋白甲基轉(zhuǎn)移酶的失調(diào)可導(dǎo)致組蛋白甲基化失衡,近期研究表明,組蛋白去甲基化酶與甲基轉(zhuǎn)移酶的失衡與髓系腫瘤的發(fā)生緊密相關(guān)。因此,更加深入地探究組蛋白去甲基化酶與甲基轉(zhuǎn)移酶在髓系腫瘤的發(fā)生機制,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方法:本實驗收集了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首診髓系腫瘤患者的骨髓液70例,其中AML 40例、MDS 15例、c MPN 15例(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ET 7例、真性紅細胞增多癥PV 5例、原發(fā)性骨髓纖維化MF 3例),緩解后AML 16例以及非惡性血液病患者骨髓液17例設(shè)為對照組。通過應(yīng)用實時熒光定量RT-PCR技術(shù)檢測骨髓單個核細胞(BM-MNCs)中LSD1 m RNA的表達水平,ELISA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細胞中LSD1蛋白及EZH2蛋白的表達水平。結(jié)果:1 LSD1 m RNA的表達情況RT-PCR結(jié)果顯示:初治髓系腫瘤患者中,AML組、MDS組、c MPN組(BM-MNCs)LSD1 m RNA的相對表達量分別為(0.9925±0.1958)pg/ml、(0.9536±0.1603)pg/ml、(1.0062±0.1675)pg/ml,緩解后AML組LSD1m RNA的相對表達量為(0.9515±0.1015)pg/ml,對照組LSD1 m RNA的相對表達量為(0.9621±0.1687)pg/ml。初治AML組LSD1 m RNA表達量與對照組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587);MDS組患者LSD1 m RNA表達量與對照組表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911);c MPN組LSD1 m RNA表達量與對照組相比亦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544);初治AML組與緩解后AML組LSD1 m RNA的相對表達量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465),緩解后AML組與對照組LSD1 m RNA的相對表達量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862)。2 LSD1蛋白表達情況ELISA酶聯(lián)免疫法結(jié)果顯示:初治髓系腫瘤患者中,AML組、MDS組、c MPN組(BM-MNCs)LSD1蛋白的相對表達量分別為(18.5737±1.8809)pg/ml、(12.5276±1.3824)pg/ml、(12.0236±1.1412)pg/ml,緩解后AML組LSD1蛋白的相對表達量為(8.5756±1.5808)pg/ml,對照組LSD1蛋白的相對表達量為(4.6231±1.3155)pg/ml。初治AML組LSD1蛋白表達量與對照組相比升高,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MDS組LSD1蛋白表達量與對照組相比升高,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c MPN組LSD1蛋白表達量與對照組相比升高,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緩解后AML組LSD1蛋白表達量與初治AML組相比下降,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緩解后AML組LSD1蛋白表達量與對照組相比升高,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0)。初治AML患者按亞型分為M2 15例、M4 13例、M5 12例,其LSD1蛋白的相對表達量分別為(18.4879±2.1489)pg/ml、(18.6596±1.8493)pg/ml、(18.5878±1.7078)pg/ml,各組之間LSD1蛋白相對表達量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972);初治AML患者按年齡分為60歲以上7例、60歲以下33例,其LSD1蛋白的相對表達量分別為(18.3177±2.1077)pg/ml、(18.6280±1.8605)pg/ml,兩組之間LSD1蛋白相對表達量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697);初治AML患者按性別分為男性23例、女性17例,其LSD1蛋白的相對結(jié)果:表達量分別為(18.6377±2.0178)pg/ml、(18.4871±1.7353)pg/ml,兩組之間LSD1蛋白相對表達量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806);MDS患者根據(jù)IPSS-R分為高危7例、中低危8例,其LSD1蛋白的相對表達量分別為(13.7541±0.7302)pg/ml、(11.4544±0.7377)pg/ml,高危組患者LSD1蛋白表達量與中低危組患者相比升高,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c MPN患者按WHO分類分為ET 7例、PV 5例、MF 3例,其LSD1蛋白的相對表達量分別為(12.1291±1.0428)pg/ml、(12.3386±1.3338)pg/ml、(11.2523±1.0570)pg/ml,各組之間LSD1蛋白相對表達量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436)。3 EZH2蛋白的表達情況ELISA酶聯(lián)免疫法結(jié)果顯示:初治髓系腫瘤患者中,AML組、MDS組、c MPN組(BM-MNCs)EZH2蛋白的相對表達量分別為(268.2885±16.4276)pg/ml、(204.5954±17.7583)pg/ml、(199.3212±10.8547)pg/ml,緩解后AML組EZH2蛋白的相對表達量為(194.8555±12.9244)pg/ml,對照組EZH2蛋白的相對表達量為(175.3548±13.9937)pg/ml。AML患者EZH2蛋白表達量與對照組相比升高,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MDS患者EZH2蛋白表達量與對照組相比升高,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c MPN患者EZH2蛋白表達量與對照組相比升高,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緩解后AML組EZH2蛋白表達量與初治AML組相比下降,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緩解后AML組EZH2蛋白表達量與對照組相比升高,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0)。AML患者按亞型分為M2 15例、M4 13例、M5 12例,其EZH2蛋白的相對表達量分別為(267.8381±17.1344)pg/ml、(266.6426±18.0838)pg/ml、(270.63463±14.7275)pg/ml,各組之間EZH2蛋白相對表達量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832);AML患者按年齡分為60歲以上7例、60歲以下33例,其EZH2蛋白的相對表達量分別為(267.6477±17.4577)pg/ml、(269.2461±16.2742)pg/ml,兩組之間EZH2蛋白相對表達量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817);AML患者按性別分為男性23例、女性17例,其EZH2蛋白的相對表達量分別為(267.3703±16.5247)pg/ml、(269.5308±16.7175)pg/ml,兩組之間EZH2蛋白相對表達量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686);MDS患者根據(jù)IPSS-R分為高危7例、中低危8例,其EZH2蛋白的相對表達量分別為(221.3522±7.7296)pg/ml、(189.9333±7.2821)pg/ml,高危組患者EZH2蛋白表達量與中低危組患者相比升高,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c MPN患者按WHO分類分為ET 7例、PV 5例、MF 3例,其EZH2蛋白的相對表達量分別為(202.0684±8.5480)pg/ml、(201.0672±13.6585)pg/ml、(190.0010±8.2533)pg/ml,各組之間EZH2蛋白相對表達量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264)。4 LSD1蛋白與EZH2蛋白比值分析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初治髓系腫瘤患者中,AML組、MDS組、c MPN組(BM-MNCs)LSD1蛋白與EZH2蛋白比值分別為(0.0693±0.0066)、(0.0615±0.0073)、(0.0603±0.0035),緩解后AML組LSD1蛋白與EZH2蛋白比值為(0.0437±0.0053),對照組LSD1蛋白與EZH2蛋白比值為(0.0260±0.0056)。AML患者LSD1蛋白與EZH2蛋白比值與對照組相比升高,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MDS患者LSD1蛋白與EZH2蛋白比值與對照組相比升高,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c MPN患者LSD1蛋白與EZH2蛋白比值與對照組相比升高,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緩解后AML組LSD1蛋白與EZH2蛋白比值與初治AML組相比下降,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緩解后AML組LSD1蛋白與EZH2蛋白比值與對照組相比升高,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0)。AML患者按亞型分為M2 15例、M4 13例、M5 12例,其LSD1蛋白與EZH2蛋白比值分別為(0.0690±0.0070)、(0.0701±0.0067)、(0.0688±0.0066),各組之間LSD1蛋白與EZH2蛋白比值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876);AML患者按年齡分為60歲以上7例、60歲以下33例,其LSD1蛋白與EZH2蛋白比值分別為(0.0684±0.0062)、(0.0692±0.0066),兩組之間LSD1蛋白與EZH2蛋白比值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757);AML患者按性別分為男性23例、女性17例,其LSD1蛋白與EZH2蛋白比值分別為(0.0698±0.0072)、(0.0686±0.0059),兩組之間LSD1蛋白與EZH2蛋白比值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601);MDS患者根據(jù)IPSS-R分為高危7例、中低危8例,其LSD1蛋白與EZH2蛋白比值分別為(0.0621±0.0025)、(0.0603±0.0039),兩組之間LSD1蛋白與EZH2蛋白比值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315);c MPN患者按WHO分類分為ET 7例、PV 5例、MF 3例,其LSD1蛋白與EZH2蛋白比值分別為(0.0600±0.0044)、(0.0612±0.0027)、(0.0592±0.0031),各組之間LSD1蛋白與EZH2蛋白比值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738)。5 LSD1蛋白與EZH2蛋白表達的相關(guān)性將103例標本(初治AML組40例、MDS組15例、c MPN組15例、緩解后AML組16例、對照組17例)的LSD1蛋白表達量與EZH2蛋白表達量做相關(guān)分析。LSD1蛋白表達與EZH2蛋白表達呈正相關(guān)性,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910,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結(jié)論:1初治髓系腫瘤患者與對照組LSD1 m RNA的表達水平無明顯差異,但初治髓系腫瘤患者LSD1蛋白表達水平高于對照組,提示LSD1可能參與髓系腫瘤的發(fā)病。2初治髓系腫瘤患者EZH2蛋白表達水平高于對照組。3緩解后AML患者LSD1蛋白及EZH2蛋白表達水平與初治AML患者相比均呈下降趨勢。4初治髓系腫瘤患者存在LSD1蛋白與EZH2蛋白表達失衡,且兩者之間具有一定相關(guān)性。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733
【圖文】:
高危MDS組與中低危MDS組LSD1蛋白的表達水平Fig.2TheexpressionlevelofLSD1proteininBM-MNCsofhigh-riskMDS

附 圖LSD1 蛋白表達水平圖.1 各實驗組與對照組 LSD1 蛋白的表達水平Fig.1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LSD1 protein in BM-MNCs of each test groupand control groupLSD1 蛋白表達水平圖.2 高危 MDS 組與中低危 MDS 組 LSD1 蛋白的表達水平Fig.2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LSD1 protein in BM-MNCs of high-risk MDSgroup and low-risk MDS group

高危MDS組與中低危MDS組EZH2蛋白的表達水平Fig.4TheexpressionlevelofEZH2proteininBM-MNCsofhigh-riskMDS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茍陽;楊武晨;楊程;彭賢貴;;髓系腫瘤克隆演變的研究進展[J];重慶醫(yī)學;2015年31期
2 邢藝;趙明峰;;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受體突變和髓系腫瘤發(fā)生[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16年01期
3 李秋靜;;伊馬替尼治療伴有嗜酸粒細胞增多的髓系腫瘤的臨床價值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2年33期
4 盧興國,楊軍軍;世界衛(wèi)生組織髓系腫瘤急性體系白血病分型有關(guān)標準和細則[J];臨床內(nèi)科雜志;2004年07期
5 孫善芳;袁紅建;鄧銀芬;潘懷富;;地西他濱為主的方案治療髓系惡性腫瘤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yīng)用;2017年16期
6 馬順高,盧興國;WHO髓系腫瘤MDS和MD-MPD的分類及其標準[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5年04期
7 李高;張啟科;黃秀娟;李青芬;孫延慶;;治療相關(guān)髓系腫瘤9例分析[J];甘肅醫(yī)藥;2019年03期
8 常曉慧;向陽;黃世林;李海霞;;伴髓系陽性表達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合并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2例[J];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06年17期
9 計超;席思維;張磊;于悅;吳曉煬;姜虹;;七氟烷下調(diào)LSD1表達抑制胚胎干細胞的自我更新[J];外科理論與實踐;2017年04期
10 張紫嫣;黃雅薇;張新雪;田晨;王擁軍;趙宗江;;“腎髓系統(tǒng)”的理論淵源[J];世界科學技術(shù)-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17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雪梅;;2008髓系腫瘤新分型與骨髓增殖性腫瘤研究進展[A];2009年浙江省中醫(yī)藥學會血液病學術(shù)年會、浙江省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會血液病學術(shù)年會暨國家級中西醫(yī)結(jié)合血液病新進展繼續(xù)教育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9年
2 王仲坤;吳昊;馬占川;江新梅;楊永廣;伊煥發(fā);;髓系抑制細胞在多發(fā)性硬化患者與視神經(jīng)脊髓炎患者中的比較研究[A];第九屆全國免疫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C];2014年
3 吳建國;;血液髓系腫瘤分子診斷及其應(yīng)用[A];2012現(xiàn)代細胞形態(tài)學檢驗診斷暨漿膜積液細胞學檢驗學習班論文集[C];2012年
4 王季石;;髓系分化抗原在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中的表達特點研究[A];第13屆全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摘要[C];2011年
5 趙肖慶;;髓系肉瘤一例[A];2012全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皮膚性病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6 韓巖梅;李和權(quán);張明剛;郭秋莉;鮑嫣;徐勝;陳朱波;曹雪濤;;髓系抑制性細胞促進腫瘤免疫逃逸機制的初步研究[A];中國免疫學會第五屆全國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C];2006年
7 時艷榮;劉延方;張秋堂;王沖;孫玲;孫慧;王桂菊;程遠東;劉少君;鄒典斌;;髓系分化抗原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異常表達480例分析[A];第11次中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8 林江;錢軍;姚冬明;紀潤璧;李云;楊靜;王翠竹;柴海彥;錢震;高飛;;中國人群髓系腫瘤中DNMT3A基因突變的研究[A];第13屆全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摘要[C];2011年
9 王偉;周任遠;施國偉;王文章;屠民琦;王曦龍;;原發(fā)性睪丸髓系肉瘤1例報告并文獻復(fù)習[A];第十次全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男科學術(shù)大會、第六屆廣西中醫(yī)、中西醫(yī)結(jié)合男科學術(shù)大會、全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男科疾病診療新進展學習班論文集[C];2015年
10 劉衛(wèi)平;李吉滿;;髓系肉瘤的臨床病理與免疫表型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2006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李陳續(xù) 通訊員 姚瓊;p73蛋白:腫瘤細胞“幫兇”[N];光明日報;2013年
2 本報記者 張思瑋;腫瘤大數(shù)據(jù)須著力打通“孤島”[N];中國科學報;2018年
3 中國工程院院士 孫燕 本報記者 卜葉 采訪整理;牢記四條防癌經(jīng) 遠離腫瘤君[N];中國科學報;2018年
4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腫瘤中心主任醫(yī)師 林麗珠 主治醫(yī)師 陳壯忠;腫瘤患者能否進補[N];家庭醫(yī)生報;2018年
5 記者 雍黎 通訊員 曾理;諾獎腫瘤療法為啥失靈?我科學家找到原因之一[N];科技日報;2018年
6 本報記者 張佳星;對抗腫瘤,試試活化的淋巴細胞[N];科技日報;2018年
7 特約記者 車晨菲;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腫瘤科 開拓腫瘤治療新思維 引領(lǐng)科學抗癌新方向[N];健康報;2019年
8 本報記者 王天Ya;腫瘤“綠色治療”:源于東方的抗癌之道[N];人民政協(xié)報;2019年
9 通訊員 王磊 曾帆;打好腫瘤治療“持久戰(zhàn)”[N];大眾衛(wèi)生報;2019年
10 胡睿;讓精準治療在腫瘤領(lǐng)域落地開花[N];健康報;201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沈奇驄;表觀酶Tet2促進感染誘導(dǎo)髓系發(fā)生及其轉(zhuǎn)錄后機制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yī)大學;2018年
2 侯宇;髓系抑制細胞異常及網(wǎng)織血小板增多在ITP中的機制和診斷研究[D];山東大學;2018年
3 張潔;LSD1對斑馬魚發(fā)育的影響及其機制的初步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9年
4 王敏;LSD1介導(dǎo)前列腺癌侵襲、轉(zhuǎn)移的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6年
5 丁杰;LSD1對結(jié)腸癌侵襲轉(zhuǎn)移能力的影響及其機制的研究[D];中南大學;2013年
6 沈宏杰;BMI1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和慢性髓細胞白血病髓系進展中的作用機制研究[D];蘇州大學;2014年
7 胡鑫;LSD1表觀遺傳修飾對TAL1功能和機體造血調(diào)控機制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8 譚理;組蛋白脫甲基酶LSD1在小鼠胚胎干細胞分化及斑馬魚胚胎發(fā)育中的作用[D];復(fù)旦大學;2009年
9 雷增杰;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促進腫瘤細胞“干性”和侵襲轉(zhuǎn)移的機制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5年
10 陳德紅;LSD1在前列腺癌雄激素非依賴性表型轉(zhuǎn)化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帆;髓系腫瘤患者LSD1基因及蛋白表達的臨床意義[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6年
2 侯月蘭;大腸桿菌嚴重感染引起斑馬魚幼魚髓系應(yīng)急造血機制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6年
3 董振坤;97例髓系肉瘤臨床特征及預(yù)后因素分析[D];鄭州大學;2019年
4 謝潔瓊;髓系腫瘤骨髓間充質(zhì)干細胞生物學和遺傳學特性的初步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8年
5 李希茜;髓系腫瘤中NKD2基因表達及啟動子甲基化態(tài)勢的臨床研究[D];江蘇大學;2018年
6 張婷娟;髓系腫瘤中長鏈非編碼RNA H19表達的臨床意義及生物學功能研究[D];江蘇大學;2017年
7 談銀生;CD14+HLA-DRlow/-髓系來源抑制性細胞在Graves病中的檢測及臨床意義[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7年
8 侯高超;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在直腸癌干性維持中的調(diào)控作用[D];河南科技大學;2019年
9 索鳳至;LSD1小分子抑制劑篩選方法的建立及其抑制劑的篩選和抗腫瘤活性研究[D];鄭州大學;2019年
10 吳嫣然;2',3'-二氫螺[環(huán)丙烷-1,1'-茚]-2-胺類LSD1抑制劑的合成與構(gòu)效關(guān)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
27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