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醫(yī)學論文 > 腫瘤論文 >

代謝產(chǎn)物對T3期大腸癌淋巴結轉移狀態(tài)的預測

發(fā)布時間:2018-12-26 07:53
【摘要】:目的:尋找大腸癌不同淋巴結轉移狀態(tài)之間的差異性代謝產(chǎn)物,通過對代謝產(chǎn)物的鑒定與臨床病理資料的結合,建立預測淋巴結轉移的危險評分模型,能夠運用該模型對不同淋巴結轉移狀態(tài)的患者進行預測。通過對代謝產(chǎn)物在不同淋巴結轉移狀態(tài)患者之間的表達高低不同,對代謝產(chǎn)物與不同淋巴結轉移狀態(tài)患者的預后關系進行研究,期望能夠為大腸癌淋巴結轉移潛能的預測提供分子標記物,并能為術前進行判斷大腸癌患者的淋巴結分期提供客觀依據(jù)。方法:1、LC-MS分析:運用質譜色譜儀器對大腸癌不同淋巴結轉移狀態(tài)患者的血液上清液進行檢測,得到不同淋巴結分期患者代謝產(chǎn)物的響應值,然后對得到的數(shù)據(jù)運用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2、數(shù)據(jù)處理:運用主成分分析、t檢驗、支持向量機、聚類分析、邏輯回歸等統(tǒng)計方法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尋找具有差異性的代謝產(chǎn)物,進一步對尋找到的物質進行驗證。結果:在本研究中,得到了以下結果。1、通過主成分分析,發(fā)現(xiàn)大腸癌不同淋巴結狀態(tài)患者中存在差異性的代謝產(chǎn)物,可以將不同淋巴結轉移狀態(tài)的患者區(qū)分開。2、經(jīng)過t檢驗和聚類分析,尋找出17種物質可以將大腸癌按淋巴結轉移狀態(tài)的患者分為不同的類別。3、通過判別分析建立了良好的預測模型,用10種物質對不同組別判別分析(訓練組和驗證組)均得到了良好的精度、特異度以及敏感性。4、運用邏輯回歸建立的模型和以及用3種代謝產(chǎn)物和臨床病理參數(shù)繪制的危險評分對不同淋巴結轉移狀態(tài)的大腸癌患者具有良好的預測能力。5、選擇的3種代謝產(chǎn)物中有2種對大腸癌不同淋巴結轉移狀態(tài)的患者的預后有影響。表達的響應值不同,患者的預后不同。結論:1、大腸癌不同淋巴結轉移狀態(tài)的患者之間有差異性代謝產(chǎn)物;2、以小分子代謝產(chǎn)物為標記物可以對大腸癌不同淋巴結轉移狀態(tài)進行良好的區(qū)分;3、根據(jù)臨床基本資料以及篩選出的代謝產(chǎn)物所建立的logistic回歸模型對大腸癌不同淋巴結轉移狀態(tài)具有良好的預測能力;4、篩選出的產(chǎn)物可以對不同淋巴結狀態(tài)的大腸癌患者的生存具有提示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search for the different metabolites among different lymph node metastases of colorectal cancer, and to establish a risk score model for predicting lymph node metastasis by combin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metabolites with clinicopathological data. The model can be used to predict different lymph node metasta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metabolites and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lymph node metastases was studied.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molecular markers for predicting lymph node metastasis potential of colorectal cancer and provide objective basis for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lymph node staging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Methods: 1LC-MS analysis: the serum supernatants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lymph node metastasis status of colorectal cancer were detected by mass spectrometry, and the response values of metabolites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lymph node stages were obtained. Then the obtained data are processed with statistical software. 2. Data processing: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test, support vector machine, cluster analysis, logical regression and other statistical methods to analyze the relevant data. Search for metabolites with differences and further verify the substances found. Results: in this study,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 1.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different metabolites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lymph node status of colorectal cancer. Through t test and cluster analysis, 17 substances were found to be able to classify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into different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3. A good predictive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discriminant analysis. The accuracy,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of discriminant analysis of different groups (training group and validation group) were obtained by 10 substances. The model established by logical regression and the risk scores plotted by three metabolites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parameters had good predictive ability for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lymph node metastasis status. Two of the 3 metabolites selected had an effect on the pro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lymph node metastases. The response value of expression was different,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as different. Conclusion: 1, there are different metabolites among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lymph node metastases of colorectal cancer, 2, small molecule metabolites can be used as markers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lymph node metastases of colorectal cancer. 3.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based on the basic clinical data and the selected metabolites has a good predictive ability for different lymph node metastasis status of colorectal cancer. 4. The selected products may be helpful to the survival of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lymph node status.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735.3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余西林,于曉輝;大腸癌轉移和診斷的分子生物學研究[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2年04期

2 黃仲曦,孫青,丁彥青,姚開泰;用文獻輪廓挖掘大腸癌轉移芯片表達譜[J];第一軍醫(yī)大學學報;2003年11期

3 ;我校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預測大腸癌轉移的新標記[J];浙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年02期

4 朱有法,許敬堯;大腸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表達與轉移的相關性研究[J];實用腫瘤雜志;2002年03期

5 史繼敏,桂律,葉宣光,羅金芳,王麗;大腸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達與臨床病理的關系[J];腫瘤學雜志;2002年03期

6 鄭國寶,王元和,高春芳,王紅陽,萬興旺;抑癌基因PTEN與人大腸癌轉移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03年10期

7 吳斌;細胞核因子-κB與大腸癌[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3年02期

8 彭玉華,賀昕源;血清腫瘤標志物聯(lián)合檢查預測大腸癌轉移的價值[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04年08期

9 梁莉;大腸癌轉移相關基因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分子生物學雜志;2004年04期

10 鄭樹;我國大腸癌防治研究的挑戰(zhàn)與機遇[J];浙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4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肖秀英;杜祥;周曉燕;孫孟紅;;基質金屬蛋白酶-2及其抑制物在大腸癌及其轉移灶中的表達和意義[A];中華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5年

2 姚宏;石群立;;肝素酶和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與大腸癌轉移和預后的關系[A];第十一屆中國體視學與圖像分析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3 姚宏;石群立;;肝素酶和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與大腸癌轉移和預后的關系[A];中華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4 姚宏;孫敏;平蘇萍;張慶升;趙瑪麗;王虹;李新燕;郭秀麗;張少然;李靈敏;石群立;;肝素酶和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與大腸癌轉移和預后的關系[A];第六屆全國生物醫(yī)學體視學學術會議暨第九屆全軍軍事病理學學術會議、第五屆全軍定量病理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5 李權;張筱驊;;CXCL12-CXCR4生物學軸在大腸癌中的研究進展[A];2007年浙江省腫瘤外科學術年會暨溫州醫(yī)學會腫瘤分會第四屆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6 崔志剛;張大鵬;孔棣;;EGFR表達與大腸癌發(fā)生、發(fā)展的相關性[A];第七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普通外科臨床及基礎研究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1年

7 張大鵬;崔志剛;孔棣;;PCNA與大腸癌的相關性研究[A];第七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普通外科臨床及基礎研究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1年

8 徐勝美;馬紅梅;郭東;;ICAM-1蛋白的表達與大腸癌轉移相關性的探討[A];中華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9 姜增譽;李健丁;張瑞平;;大腸癌腹腔內轉移SCT征象與MVD、nm23表達的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屆全國放射學大會論文匯編(下冊)[C];2006年

10 賈小強;邱輝忠;黃乃健;林國樂;;大腸癌辨證分型與腫瘤浸潤轉移相關性的前瞻性研究[A];全國中醫(yī)藥研究生專輯[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本版編輯 本報記者 張旭 江西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 熊建萍;穩(wěn)步擴張的大腸癌藥物市場[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2 周煒 記者 趙鳳華;我科學家發(fā)現(xiàn)預測大腸癌轉移新標記[N];科技日報;2010年

3 閆志安;大腸癌證型與腫瘤浸潤轉移相關[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4 ;浙大發(fā)現(xiàn)預測大腸癌擴散的標記物[N];保健時報;2010年

5 肖嵐;怎樣讀懂大腸癌的病理報告[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3年

6 本報記者  馮海波;破解人體病變的“密碼”[N];廣東科技報;2006年

7 ;國家科技獎西醫(yī)藥成果點擊(二)[N];中國醫(yī)藥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玉瑋;EZH2-miR-139-5p通路在大腸癌轉移和化療耐藥中的作用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2 李美寧;大腸癌中15-羥基前列腺素脫氫酶表達失活及其在增殖侵襲中的作用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8年

3 裴海平;蛋白質組學方法篩選大腸癌發(fā)生發(fā)展相關蛋白及臨床病理研究[D];中南大學;2006年

4 李中信;大腸癌淋巴管新生與淋巴結轉移的關系及其發(fā)生機理的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4年

5 李祖國;超分子免疫磁珠定量PCR技術的建立及大腸癌轉移相關標志物的探討[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6年

6 龔靜;大腸癌亞細胞組分蛋白定量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7 李秉慧;細胞外基質環(huán)境對大腸癌轉移的影響及其分子機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5年

8 于觀貞;利用組織芯片和基因芯片研究胃及大腸癌轉移機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6年

9 武金寶;PAK1在大腸癌演進和轉移中的作用[D];南方醫(yī)科大學;2007年

10 吳保平;人源性大腸癌自然致敏噬菌體Fab抗體庫的構建與篩選[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夢杳;大腸癌臨床病理特征分析及miR-221在其癌組織中表達意義的探討[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宋哲宇;代謝產(chǎn)物對T3期大腸癌淋巴結轉移狀態(tài)的預測[D];吉林大學;2016年

3 侯君毅;582例大腸癌臨床病例分析[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8年

4 劉雪峰;多排螺旋CT檢查對大腸癌術前診斷的應用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7年

5 尉坤;炎性基因表達與大腸癌進展之間的關系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8年

6 耿焱;跨膜4超家族成員9與大腸癌轉移關系的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5年

7 張少然;肝素酶和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在大腸癌的表達及其臨床病理學意義[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7年

8 候健;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大腸癌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D];蘇州大學;2001年

9 胡長梅;上皮鈣粘蛋白和γ-連環(huán)蛋白在大腸癌的表達及臨床意義[D];中南大學;2007年

10 牛文博;肝再生磷酸酯酶-3在大腸癌轉移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6年

,

本文編號:239176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zlx/239176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ab25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