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內膽管癌手術方式選擇及復發(fā)后再手術治療和遠期療效
本文選題:肝內膽管癌 + 肝切除術; 參考:《第二軍醫(yī)大學》2017年博士論文
【摘要】:第一部分肝內膽管癌患者手術方式的選擇:傾向性評分匹配法和TNM分期分層分析研究目的:肝切除術是目前治療肝內膽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HCC)患者最重要的治療方式。然而,解剖性肝切除術和非解剖性肝切除術治療IHCC患者的長期預后仍有待確定。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06年到2010年在東方肝膽外科醫(y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IHCC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共有702例患者符合納入排除標準,并納入本研究。其中,319例患者接受了解剖性肝切除術,383例患者接受了非解剖性肝切除術。納入研究的患者均接受了根治性肝切除,并經術后病理證實為IHCC。腫瘤術后復發(fā)和患者總體生存是本研究的主要終點。采用Kaplan-Meier法估計患者術后復發(fā)率和總體生存率。采用Log-Rank檢驗進行生存分布之間差異的比較。應用COX等比例風險回歸模型探索影響IHCC患者術后復發(fā)和總體生存的獨立危險因素。采用傾向性評分匹配法來減少組間差異引起的選擇偏倚,第七版TNM分期用來確定解剖性肝切除或非解剖性肝切除術的獲益人群。結果:與非解剖性肝切除術相比,解剖性肝切除可以給患者帶來更好的長期預后(5年復發(fā)率:71.6%vs.83.0%,p0.001;5年總體生存率:34.7%vs.23.2%,p0.001)。經過傾向性評分匹配法配對后,兩組均含有239例患者,接受解剖性肝切除治療的患者仍然獲得更好的長期預后(5年復發(fā)率:73.1%vs.83.0%,p=0.006;5年總體生存率:33.5%vs.23.7%,p=0.010)。多因素分析顯示非解剖性肝切除術是總體生存和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風險比:1.386和1.444)。分層分析顯示,在TNM I期腫瘤≤5 cm,TNM II期伴有血管侵犯或者TNM II期以上伴有導管周圍侵犯,局部肝外侵犯和淋巴結轉移的患者中,解剖性肝切除和非解剖性肝切除在長期預后方面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結論:接受解剖性肝切除治療的患者可以獲得更好的長期預后,特別是對于TNM I期腫瘤5 cm和TNM II期沒有血管侵犯的IHCC患者。第二部分肝內膽管癌復發(fā)后再切除治療的療效與預后相關因素研究背景:肝內膽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HCC)患者接受肝切除術后,腫瘤復發(fā)常見。復發(fā)性IHCC的有效治療方式仍然有待研究。本研究目的在于評估復發(fā)IHCC患者接受再切除術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影響預后的相關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05年到2013年接受根治性再切除術的72例肝內復發(fā)性IHCC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術后腫瘤再復發(fā)率,復發(fā)后生存(Recurrence-to-death survival,RTDS)和總體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終點,并采用Kaplan-Meier法進行估計。組間分布差異采用Log-Rank檢驗進行比較。采用COX等比例風險回歸模型分析影響術后腫瘤再復發(fā),RTDS和OS的獨立危險因素。結果:接受再切除術治療后,手術并發(fā)癥和死亡率分別為18.1%和1.4%。再切除術后,1年,2年和3年腫瘤再復發(fā)率分別是53.2%,80.2%和92.6%;1年,2年和3年RTDS分別是82.9%,53.0%和35.3%;1年,3年和5年OS分別是97.2%,67.0%和41.9%。相比于初次手術后復發(fā)時間(Time to recurrence,TTR)≤1年的患者,TTR1年的患者可以獲得更好的1年,2年和3年RTDS(92.5%,61.7%和46.6%vs.70.4%,42.2%和23.0%,P=0.022)。多因素COX等比例風險回歸模型分析表明,復發(fā)腫瘤直徑3 cm(風險比:2.346;95%可信區(qū)間:1.288-4.274),復發(fā)腫瘤多發(fā)(2.304;1.049-5.059),肝硬化(3.165;1.543-6.491)和TTR≤1年(1.872;1.055-3.324)是影響RTDS的獨立危險因素。利用RTDS的獨立危險因素建立預測RTDS的評分系統(tǒng)。根據評分可以區(qū)分為三個亞組(0分,1分和≥2分),隨著評分增加,再復發(fā)率升高,RTDS和OS降低。結論:再切除術治療復發(fā)性IHCC是安全的,并且可以使部分病人獲得長期預后。以影響RTDS的獨立危險因素為基礎建立的評分系統(tǒng)可以很好的區(qū)分預后。第三部分肝內膽管癌患者肝切除術后遠期生存研究背景:肝切除術是肝內膽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HCC)患者潛在可治愈的治療方法,但術后長期預后極差。目前,尚無關于IHCC患者術后10年以上真實生存情況的研究。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觀察IHCC患者術后10年的真實生存情況及生存率,分析影響術后10年生存的特異性危險因素,并分析術后存活10年以上IHCC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03年到2006年接受肝切除術治療的IHCC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共有251例IHCC患者符合納入排除標準,并納入本研究。術后腫瘤復發(fā),總體生存(Overall survival,OS),IHCC相關死亡和非IHCC相關死亡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終點。本研究采用Kaplan-Meier法繪制復發(fā)和OS曲線。復發(fā)和IHCC相關死亡的累積發(fā)生率曲線通過競爭風險分析進行估計和繪制。通過COX等比例風險回歸模型分析影響復發(fā)和IHCC相關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結果:共有21例IHCC患者術后生存時間超過10年。5年,7年和10年OS分別為32.3%,22.3%和8.4%。IHCC相關死亡和復發(fā)的10年累積發(fā)生率分別為80.9%和85.7%。多因素競爭風險分析顯示,除了癌胚抗原10 U/ml,糖類抗原19-939U/ml,腫瘤多發(fā),血管浸犯,淋巴結轉移和局部肝外侵犯以外,腫瘤直徑5 cm是IHCC相關死亡和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危險比:1.369,1.445)。存活超過10年的IHCC患者具有以下臨床病理特征:術后復發(fā)時間更晚,伴有更低的血清癌胚抗原,糖類抗原19-9和堿性磷酸酶水平,更少的術中失血,腫瘤單發(fā),直徑較小,且無淋巴結轉移和局部肝外侵犯。結論:IHCC患者接受肝切除術后長期生存是可能的,大約8.4%的IHCC患者術后OS有望超過10年。腫瘤直徑是長期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即使術后經過10年無復發(fā)生存期,IHCC患者仍存在復發(fā)的可能。因此,IHCC患者接受肝切除術后長期隨訪是必要的,并且應該是終身的。
[Abstract]: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IHCC treated by surgical treatment were studied by using Kaplan - Meier method . After paired with the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ethod , both groups contained 239 patients , who received better long - term prognosis ( 5 - year recurrence rate : 73.1 % vs . 83.0 % , p = 0.006 ; 5 - year overall survival rate : 33 . 5 % vs.23 . 7 % , p = 0.010 ) .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non - anatomical hepatectomy w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overall survival and recurrence ( hazard ratio : 1.386 and 1.444 ) . Objective :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prognosis of recurrent IHCC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IHCC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IHCC had better long - term prognosis , especially for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IHCC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currence rate of recurrent IHCC was 82.9 % , 53.0 % and 41.9 % , respectively . 61.7 % and 46.6 % vs.70 . 4 % , 42 . 2 % and 23 . 0 % , P = 0 . 022 ) .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IHCC were analyzed by using Kaplan - Meier method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rvival time of patients with IHCC was more than 10 years . 1.369 , 1.445 ) . IHCC patients survived more than 10 years with the following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 late recurrence time , lower serum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 carbohydrate antigen 19 - 9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level , less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 tumor single - hair , smaller diameter , no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local liver external invasion . Conclusion : Patients with IHCC have long - term survival after liver resection .
【學位授予單位】:第二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735.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倪泉興;肝內膽管癌的淋巴擴散類型[J];國外醫(yī)學.外科學分冊;2001年06期
2 莊大勇,梁平,王細文,陳海,趙平;轉化生長因子-α及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在肝內膽管癌形成過程中的表達[J];山東醫(yī)藥;2004年09期
3 張敏杰,王成友,鄭凱,倪勇,程樹榜;肝內膽管癌的診斷與治療(附12例報告)[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04年08期
4 上官惠敏,胡育前;肝內膽管癌18例臨床分析[J];肝膽胰外科雜志;2005年02期
5 王麗杰;孟凡榮;;肝內膽管癌的超聲診斷價值[J];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2008年01期
6 俞穎;譚潘麗;錢麗麗;;肝內膽管癌患者血清蛋白指紋圖譜的檢測及其意義[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0年04期
7 湯天平;許紅蓮;李秀軍;耿建利;;肝內膽管癌38例臨床分析[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0年07期
8 張克新;王云慧;;早期肝內膽管癌9例超聲診斷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年06期
9 王凱,李延青;肝內膽管癌[J];臨床肝膽病雜志;1994年03期
10 李介秋;原發(fā)性肝內膽管結石與肝內膽管癌8例報告[J];當代醫(yī)師雜志;199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信達;湯釗猷;樊嘉;周儉;吳志全;欽倫秀;馬曾辰;孫惠川;邱雙健;余耀;任寧;葉青海;王魯;葉勝龍;;手術切除272例原發(fā)性肝內膽管癌的臨床病理分析[A];第十二屆全國肝癌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2 周彥明;李濱;楊甲梅;;肝內膽管癌肝外淋巴轉移特點的初探[A];中國抗癌協會膽道腫瘤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全國膽道腫瘤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左朝暉;歐陽永忠;羅建紅;譚春祁;陳菊英;周德善;周征宇;莫勝川;;肝內膽管癌的治療和預后因素的分析[A];中國抗癌協會膽道腫瘤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全國膽道腫瘤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中國抗癌協會肝內膽管癌診治指南(討論稿)[A];中國抗癌協會膽道腫瘤專業(yè)委員會第二屆全國膽道腫瘤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5 劉辰;于勇;祝路民;姜小清;;1例聯合中肝靜脈中段切除的半肝切除肝內膽管癌手術報告[A];中國抗癌協會膽道腫瘤專業(yè)委員會第二屆全國膽道腫瘤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6 董猛;;肝內膽管癌的臨床進展[A];中國腫瘤內科進展 中國腫瘤醫(yī)師教育(2014)[C];2014年
7 顏樹宏;鄭笑娟;陳麗萍;史曉龍;周國平;;實時超聲造影對海島地區(qū)肝內膽管癌的診斷[A];第二屆長三角超聲醫(yī)學論壇暨2009年浙江省超聲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8 蔣健松;羅建生;;肝膽管結石合并肝內膽管癌21例臨床分析[A];2012年浙江省外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9 王蒙蒙;趙云鵬;高春芳;;100例肝內膽管癌臨床實驗室特征分析[A];第一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暨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檢驗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論文匯編[C];2014年
10 邵初曉;呂昕亮;朱錦德;方基興;;肝內膽管結石合并肝內膽管癌的診斷分析[A];2005年浙江省腫瘤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李建偉;miR-605靶向調控PSMD10在肝內膽管癌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5年
2 邢相磊;肝內膽管癌肝切除術后的預后分析[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5年
3 畢超;肝內膽管癌行手術切除后的生存分析及Beclin 1、ARID1A、IDH1和CA9表達情況及臨床意義分析[D];北京協和醫(yī)學院;2016年
4 司安鋒;肝內膽管癌手術方式選擇及復發(fā)后再手術治療和遠期療效[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7年
5 徐亦君;肝再生磷酸酶-3在肝內膽管癌侵襲轉移中的作用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6 翟博;肝內膽管癌中上皮鈣粘附素/P120復合物表達異常的實驗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5年
7 陳本棟;胰高血糖素樣肽-1及其類似物Exendin4對肝內膽管癌發(fā)生發(fā)展的作用[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3年
8 劉娟;人類臍帶間充質干細胞阻抑肝內膽管癌細胞生長的分子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2014年
9 湯靚;DEN誘導大鼠肝癌模型的代謝組學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蔣添翼;探討PTEN作為肝內膽管癌個性化治療靶標的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5年
2 陳良;CO-029介導TNFα/TNFαR1誘導膽管癌上皮間變的初步研究[D];南華大學;2015年
3 王清;不同病因相關肝內膽管癌肝切除術預后的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5年
4 張楊;Hh信號通路抑制劑對肝內膽管癌RBE細胞生物學行為的影響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6年
5 陳超;KRAS基因第12、13號密碼子突變與肝內膽管癌臨床病理的關系[D];湖南師范大學;2016年
6 李昊;利用外顯子組測序技術篩選肝內膽管癌突變基因及驗證USP17基因[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6年
7 何鋮;shRNA沉默PKHD1表達對人肝內膽管癌Hucct-1細胞增殖和侵襲轉移的影響[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6年
8 李殿啟;肝內膽管癌臨床特征的初步探討[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8年
9 趙弘智;金倉鼠肝內膽管癌的血管生成與微轉移的相關性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2年
10 張春;肝內膽管結石并肝內膽管癌臨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分析[D];山東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10614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zlx/2106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