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納米技術介導的miRNA的靶向遞送及其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
本文關鍵詞:新型納米技術介導的miRNA的靶向遞送及其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北京工業(yè)大學》 2014年
新型納米技術介導的miRNA的靶向遞送及其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
曹敏軍
【摘要】:我國是食管癌和乳腺癌的高發(fā)地區(qū)。早期的食管鱗癌和乳腺癌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晚期則以化學藥物治療為主。然而,化療藥物毒副作用大,易產(chǎn)生耐藥性,尋找新的有效治療方法仍是癌癥治療領域的研究熱點。microRNA(miRNA)是近年來發(fā)現(xiàn)的一類與基因表達調控緊密相關的非編碼小分子單鏈RNA,它們通過與靶mRNA的3'非編碼區(qū)特異性結合從而介導靶mRNA的降解或翻譯抑制,并進一步的調控基因的表達。miRNA的表達異常與腫瘤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密切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miRNA其本身亦具有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作用。因此,能夠對腫瘤中miRNA表達進行干預的新技術,是當前腫瘤治療研究中的熱點領域,基于miRNA的基因療法也為腫瘤的治療提供了一個新機遇。然而miRNA的體內遞送是目前基于miRNA的新型藥物臨床應用的最大的挑戰(zhàn)。本論文分別以在食管鱗癌和乳腺癌中具有較強抑癌作用的miR-203和miR-34a為負載物,構建了多種用于miRNA投遞的納米載運系統(tǒng)。高效地將miRNA轉運至癌細胞和腫瘤組織內并發(fā)揮其抑癌作用。此外,還通過使用腫瘤靶向分子葉酸構建了具有乳腺癌腫瘤靶向的納米載運系統(tǒng),并在動物體內水平驗證了其靶向性和抑制腫瘤活性。 本論文的具體工作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使用納米金剛石(Nanodiamond,ND)、魚精蛋白(Protamine,PS)和miR-203通過自組裝的方式制備了納米藥物miR-203/PS@NDs。該納米藥物以經(jīng)表面修飾的納米金剛石為基礎,通過氫鍵作用包裹上一層生物相容性較好的魚精蛋白,并在最外層通過極性作用吸附上miR-203。通過對納米材料的表征及電鏡觀察,驗證了通過自組裝形成的納米藥物miR-203/PS@NDs成功地吸附了miR-203且動力學尺寸保持在100nm左右;此外,通過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miR-203負載效率實驗及納米材料表征實驗,優(yōu)化了制備miR-203/PS@NDs過程中使用的各組分的質量比,最終使用的質量比為miR-203:PS@NDs=1:4;通過模擬體內血清環(huán)境檢測了納米體系在血清存在的情況下能有效地維持miR-203的穩(wěn)定性,進一步的,通過模擬腫瘤細胞中的微酸性環(huán)境,檢測了納米體系在酸性環(huán)境中能有效地釋放miR-203。 2、分別通過體外細胞水平和裸鼠體內動物實驗評價了miR-203/PS@NDs的抑癌效果。細胞毒性實驗和轉染實驗證明了miR-203/PS@NDs的生物相容性和轉染效率要優(yōu)于傳統(tǒng)的脂質體轉染試劑PEI25K;進一步的細胞水平實驗驗證了通過納米體系轉染進入細胞內的miR-203能有效地抑制其靶基因Ran和ΔNp63的表達,并抑制了食管鱗癌細胞的增殖和遷移能力;裸鼠動物體內實驗則證明通過瘤內注射和尾靜脈注射的方式進入體內的miR-203/PS@NDs均能顯著地抑制食管癌的生長。相較于尾靜脈注射,瘤內注射顯示了更強的抑瘤效果。 3、使用能特異性結合乳腺癌細胞膜表面葉酸受體的葉酸分子(Folate acid,F(xiàn)A),通過層層自組裝的方式構建了具有腫瘤靶向功能的納米載運體系。在構建納米載體PS@NDs的基礎上,通過吸附miR-34a構建了初級攜載miR-34a的納米轉運載體。在此基礎上,通過極性作用在miR-34a/PS@NDs表面再次吸附上一層PS,使其表面帶上正電荷從而進一步的吸附上帶負電荷的FA。納米材料表征及透射電鏡觀察實驗驗證了通過層層自組裝的形式成功地構建了靶向納米藥物FA/PS/miR-34a/PS@NDs。通過模擬體內血清環(huán)境驗證了該納米載體在血清環(huán)境中能有效地維持miR-34a的穩(wěn)定性。此外,,在細胞水平上利用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及流式細胞儀技術驗證了該納米載體可以高效地將miR-34a轉染到乳腺癌細胞中。 4、分別通過體外細胞實驗及裸鼠體內實驗評價了靶向納米藥物FA/PS/miR-34a/PS@NDs抑癌作用和腫瘤靶向功能。miR-34a具有通過抑制靶基因Fra-1的表達,從而抑制細胞增殖、遷移和耐凋亡的能力。進一步的細胞增殖實驗、Transwell實驗和細胞凋亡實驗驗證了轉染FA/PS/miR-34a/PS@NDs后,乳腺癌細胞的增殖、遷移能力和耐凋亡能力顯著降低。通過瘤內注射和尾靜脈注射兩種方式對接種了乳腺癌細胞的裸鼠進行給藥,實驗結果表明兩種注射方式均能顯著抑制腫瘤的生長。小動物活體成像系統(tǒng)觀察實驗表明,通過尾靜脈注射給藥的FA/PS/miR-34a/PS@NDs能有效地富集在腫瘤組織中。 本研究通過自組裝的方式成功地構建了能高效地將miR-203載運進入食管鱗癌細胞中的基于納米金剛石的納米載體。生物學活性評價表明miR-203/PS@NDs在食道癌細胞中表現(xiàn)出較強的抑癌活性。此外,通過層層自組裝的方式成功地構建了最外層包裹有葉酸分子的靶向納米藥物FA/PS/miR-34a/PS@NDs,體外細胞實驗和裸鼠體內實驗結果表明FA/PS/miR-34a/PS@NDs不僅具有抑癌作用,同時還具有腫瘤靶向功能。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730.5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付麗;乳腺病理診斷和研究的現(xiàn)狀與未來[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5年08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海濤;董瓊珠;賈戶亮;欽倫秀;;miRNA-769-5p在乙型肝炎相關肝細胞癌中的表達[J];貴陽醫(yī)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2 王健;吳愛東;張紅雁;錢立庭;;前列腺癌調強適形放療的臨床療效和副反應分析[J];安徽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年05期
3 白皓;韓寶惠;;手術在非小細胞肺癌單發(fā)腦轉移治療中的作用分析[J];中國肺癌雜志;2013年12期
4 許偉;位云艷;譚瑤曦;徐瑋;程雁;吳劍卿;;干細胞轉錄因子Sox2在肺癌中的表達和意義[J];中國肺癌雜志;2013年11期
5 白倩;謝琦;彭曉莉;;;朱俊東;糜漫天;;二氫楊梅素通過抑制甲基轉移酶誘導人乳腺癌MCF-7細胞PTEN基因去甲基化[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4年01期
6 孫多祥;周穎;胡衛(wèi)平;;上皮性卵巢癌生物學標志物的研究進展[J];癌癥進展;2013年06期
7 Hong Zheng;Jia-Yu Liu;Feng-Ju Song;Ke-Xin Chen;;Advances in circulating microRNAs as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markers for ovarian cancer[J];Cancer Biology & Medicine;2013年03期
8 Shi-Ping Liu;Jia-Xin Yang;Dong-Yan Cao;Keng Shen;;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long non-coding RNAs in human ovarian cancer cells with different metastatic potentials[J];Cancer Biology & Medicine;2013年03期
9 Yang Ke;Liang Ma;Xue-Mei You;Sheng-Xin Huang;Yong-Rong Liang;Bang-De Xiang;Le-Qun Li;;Antiviral therapy for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fter radical hepatectomy[J];Cancer Biology & Medicine;2013年03期
10 劉芳;唐光才;;乳腺癌影像診斷的研究現(xiàn)狀[J];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2013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吳魏芹;張曉媛;徐海鳳;徐靜;沈捷;盧凱華;;肺癌細胞DAPK基因啟動子甲基化與Gefitinib敏感性的相關性研究[A];2013華東胸部腫瘤論壇暨第六屆浙江省胸部腫瘤論壇論文集[C];2013年
2 吳魏芹;盧凱華;張梅玲;金時代;;鹽酸埃克替尼治療42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觀察[A];2013華東胸部腫瘤論壇暨第六屆浙江省胸部腫瘤論壇論文集[C];2013年
3 ;Association between phospholipase C epsilon gene(PLCE1)polymorphism an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in a Chinese population[A];2013年浙江省肛腸外科學術年會暨結直腸疾病的微創(chuàng)及綜合治療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3年
4 劉敏霞;周可成;曹毅;;新的肺癌相關基因MCRS1病理生理功能研究[A];第十六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分3環(huán)境污染及職業(yè)暴露與人類癌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4年
5 王婧;賴宗浪;侯麗;李冬云;張雅月;馬薇;褚雨霆;石鳳芹;楊璐;陳信義;;The Effects of Compound Ze Bei Granules(復方浙貝顆粒)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on Surface Markers of Leukemia Stem Cell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二屆岐黃論壇——血液病中醫(yī)藥防治分論壇論文集[C];2014年
6 李丹;張陽;;胰腺癌內科治療策略及優(yōu)化[A];中國腫瘤內科進展 中國腫瘤醫(yī)師教育(2014)[C];2014年
7 沈胤晨;韓曉紅;;外周血腫瘤標志物的研究進展[A];中國腫瘤內科進展 中國腫瘤醫(yī)師教育(2014)[C];2014年
8 李文迪;姚宏偉;徐智;石雪迎;張元福;徐怡莊;;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用于結直腸癌手術切緣判斷的研究[A];第十八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4年
9 Lomg Zhai;Yili Wu;Dongfeng Zhang;;A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α-linolenic acid and linoleic acid consumption and prostate cancer[A];產(chǎn)業(yè)競爭力與創(chuàng)新驅動——2014年山東省科協(xié)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曉菲;乳腺癌癌前病變辨證規(guī)律與血管生成的相關性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2 周嘉梁;MicroRNA-142-3p對結直腸癌生物學行為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的初步研究[D];蘇州大學;2013年
3 強新新;蒽吡啶酮染料與聚合物微球的細胞成像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2年
4 孫洋;hsa-miR-615-5p在胰腺導管腺癌中的表達及功能的初步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3年
5 柏景喬;膀胱癌和乳腺癌相關分子標志物的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2年
6 王曉君;miRNA-214通過靶向β-catenin通路抑制肝癌生長[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3年
7 楊芳;PcG蛋白EZH2、Bmi-1及MiR-203協(xié)同調控在肝癌肝移植術后腫瘤復發(fā)和轉移中的作用[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3年
8 賈叢偉;hsa-miR-125a-5p在胰腺癌中表達及功能的初步驗證及新型腫瘤標志物HAb18G/CD147在胰腺神經(jīng)內分泌腫瘤中表達的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3年
9 崔巍;肝細胞肝癌中硫氧還蛋白調控缺氧誘導因子-2α的機制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3年
10 李寶玉;hTERT啟動子調控腺相關病毒介導的PE38KDEL基因治療胰腺癌的實驗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亞玲;miR-149-5p抑制肝癌侵襲轉移的實驗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2年
2 張尚武;CEA聯(lián)合miR-17-3p在結腸癌中的診斷作用研究[D];蘇州大學;2013年
3 賈要麗;P16、RASSF1A和FHIT基因啟動子甲基化在肺癌輔助診斷中的價值[D];鄭州大學;2013年
4 汪寧;MiR-205對前列腺癌增殖與轉移功能學及分子機制學影響的研究探討[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3年
5 朱辰;miR-152通過調控TGFα影響前列腺癌細胞的遷移和侵襲能力[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3年
6 李永輝;miR-29a在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機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3年
7 高利飛;miR-224及miR-378e在大腸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3年
8 張祿;胰腺癌微環(huán)境誘導對DC增殖分化以及DC內miRNA-146a、c-jun和NF-κB表達的影響[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2年
9 田瑤;生物組學時代的候選基因與慢性病關聯(lián)研究初探[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3年
10 張圣杰;HIF-1α基因miR-199a靶序列區(qū)單核苷酸多態(tài)與胰腺癌發(fā)病預后關聯(lián)性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念黎,溫淑瓊;乳腺粘液囊腫樣病變組織病理學及針吸細胞學改變[J];中華病理學雜志;1999年05期
2 徐薇苓,朱雄增,張廷,涂小予,施達仁;乳腺導管原位癌組織學分級與其他預后因素的關系[J];中華病理學雜志;1999年05期
3 金順錢,張偉,滕茂芳,張智慧,劉毅,李茉,曲平,王淑珍,金玉生,王洪平,潘秦鏡,劉樹范;乳腺癌細針穿刺標本中端粒酶檢測的診斷意義[J];中華病理學雜志;1999年05期
4 楊舉倫,劉大榮,蔡學敏,郭海,夏正武,權彤彤,楊曉順;H-ras、c-erbB-2、p53蛋白在乳腺增生病中的表達及意義[J];中華病理學雜志;1999年06期
5 張帆,馬鴻達,張乃鑫,趙天如,曹群,王欣,任志勇;乳腺導管非典型增生p53、增殖細胞核抗原和肌動蛋白的表達[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0年01期
6 朱雄增,楊文濤,public8.sta.net.cn;當前乳腺癌診治中的病理學新發(fā)展[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0年03期
7 李玉林,public.cc.jl.cn,寇伯君,吳珊,張麗紅,朱桂彬;層粘連蛋白受體和nm23蛋白在乳腺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與間質微血管密度和腫瘤轉移的關系[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0年03期
8 王輔林,263.net,韋立新,陳樂真;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微血管密度與乳腺癌淋巴結轉移及預后的關系[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0年03期
9 王醫(yī)術,mail.nbums.cc.jl.cn,李玉林,朱桂彬,王心蕊,吳珊,張麗紅,高緒蘭;乳腺癌間質新生血管周細胞的形態(tài)學特點及其意義[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0年03期
10 張曉偉,童坦君;端粒酶反義腺病毒載體對乳腺癌細胞MCF-7端粒酶的抑制作用[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0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杜佳新;顧玉紅;張博;朱小紅;;刺五加有效成分的抗腫瘤作用研究與評價[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0年03期
2 許偉;王桂秋;潘麗元;王艷紅;;猴頭蘑硒多糖對小鼠實驗性腫瘤抑制作用[J];中成藥;2009年12期
3 朱雯;王朝霞;;長鏈非編碼RNA與腫瘤研究進展[J];中國腫瘤臨床;2012年08期
4 何勇,童玲,范士志,蔣耀光;p73基因與人類腫瘤的研究進展[J];腫瘤防治雜志;2005年07期
5 路萌;秦瑩;;腫瘤相關巨噬細胞在腫瘤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J];生命的化學;2009年01期
6 賈培媛;王玉霞;;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及其受體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J];國際藥學研究雜志;2009年03期
7 顏光濤;;瘦素有望成為診治腫瘤的一個關鍵點[J];軍醫(yī)進修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8 曾躍平;劉潔;王寶璽;;錳超氧化物歧化酶與腫瘤關系研究進展[J];癌癥進展;2009年06期
9 周莉娜;向江東;;熱休克蛋白27在腫瘤中的研究進展[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1年01期
10 謝素紅;李智;;長鏈非編碼RNA在腫瘤中的研究進展[J];同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陳婭姝;賴鵬;余彥;李永杰;杜俊蓉;;重樓屬植物中偏諾皂苷的腫瘤抑制作用及機制研究[A];2011醫(yī)學科學前沿論壇第十二屆全國腫瘤藥理與化療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2 鄒翔;季宇彬;武曉丹;;西蘭花中葡萄糖異硫氰酸鹽誘導腫瘤細胞凋亡作用及機理研究[A];第十屆全國生化與分子藥理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7年
3 陸金健;黃鳴清;陳修平;王一濤;;二氫青蒿素抗腫瘤作用及其機制研究進展[A];第十五屆中國神經(jīng)精神藥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12年
4 郭維;李敏;崔景榮;;DT抗腫瘤作用初探[A];中國海洋生化學術會議論文薈萃集[C];2005年
5 周微;鄭曉珂;王小蘭;寧桃麗;馮衛(wèi)生;;松針石油醚提取物體內外抗腫瘤及機理研究[A];藥用植物化學與中藥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9年
6 盧笑叢;王有為;操繼躍;龔復俊;斯纓;劉嵩;鄔灝;吳嬌;;3R在腫瘤藥物篩選上的應用[A];中國實驗動物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梁婷婷;李薇;;從COX抑制劑的作用看腫瘤的慢性炎癥本質[A];2014《中國國際腫瘤營養(yǎng)學論壇》暨第二屆《全國腫瘤營養(yǎng)與支持治療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潛;多功能磁性介孔氧化硅納米顆粒在腫瘤藥物輸送和成像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
2 張婷;黃酮及磷;S酮抗腫瘤作用及其機理研究[D];鄭州大學;2005年
3 鞠瑞;羧胺三唑的抗癌新機制抑制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中促炎細胞因子的釋放[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1年
4 趙宇;TAT-ODD介導的p53融合蛋白的靶向抗腫瘤作用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10年
5 馬吉春;外源性腫瘤抗原MUC1串聯(lián)重復序列多肽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機制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6 曹敏軍;新型納米技術介導的miRNA的靶向遞送及其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4年
7 劉世國;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型受體作為腫瘤治療靶點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8 敦潔寧;5-氟尿嘧啶聯(lián)合白藜蘆醇的抗腫瘤作用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1年
9 楊志平;消化道腫瘤中小RNA的分子調控機制及腫瘤臨床標志物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3年
10 張翊;NDRG-2在腫瘤細胞中的初步功能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謝昆;土鱉糖蛋白提取及體外腫瘤抑制作用研究[D];汕頭大學;2006年
2 張霞麗;;撬釋δ[瘤細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機制初步研究[D];南昌大學;2012年
3 呂政;重組新城疫病毒rClone30-CD的構建及其抑制腫瘤效果的研究[D];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4 李敏;吲哚3-草酰胺衍生物YB-L12的抗腫瘤作用及其作用機制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8年
5 劉恩甫;氟尿嘧啶和長春瑞濱多靶點抗腫瘤作用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7年
6 邵秋杰;抑癌基因Axin與直腸癌及星型細胞腫瘤發(fā)生關系的初步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4年
7 秦建全;Mcl-1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劑CPD的抗腫瘤作用[D];大連理工大學;2012年
8 馬冰清;A類清道夫受體在肺癌發(fā)生中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2年
9 候寶林;維藥恰麻古兒多糖抗氧化及抗腫瘤作用的實驗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新型納米技術介導的miRNA的靶向遞送及其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0244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zlx/202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