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血脂水平及凝血功能相關性的臨床觀察
本文選題:肺癌 切入點:血脂水平 出處:《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1研究背景《黃帝內經》提出“汁沫與血相搏”是痰瘀相關理論的最早論述;張仲景創(chuàng)立抵當湯以治療痰瘀互結之證并提出“痰飲”、“瘀血”之名使痰瘀相關理論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直到元代朱丹溪認為“痰挾瘀血”、痰瘀兩者互不可分,首次明確提出痰瘀相關理論。中醫(yī)將肺癌的病機歸為陰陽失調,七情郁結,臟腑受損,導致氣虛痰凝血瘀,久則為積,故名“肺積”。正如《圣濟總錄》言“瘤之為意,留滯不去也。”而血液流變學指標的變化就是痰瘀的病理變化表現(xiàn)。在臨床觀察中肺癌患者往往會伴有高黏滯以及高凝血狀態(tài),這其中既有肺癌細胞釋放的凝血物質影響,也與機體免疫、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共同作用有關,這些復雜的機制所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患者血液流變學參數(shù)的變化,即血脂水平及凝血指標的變化。本課題以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肺癌患者的血脂水平及凝血功能相關數(shù)據,探討中醫(yī)學“痰”與“瘀”兩種病理因素的臨床相關性,使“痰”、“瘀”證素微觀化,精準化,以期能更好地指導臨床診斷、治療、療效評價、預后判斷。通過中醫(yī)與西醫(yī)基礎與臨床的結合,希望能夠在理論與認識上獲得創(chuàng)新與突破。2研究目的觀察中晚期肺癌患者的血脂水平及凝血功能,分析血脂異常與凝血功能異常的相關性,初步探討二者關系,驗證痰瘀相關理論的科學性。分析中晚期肺癌的中醫(yī)四診資料及證型分布。豐富肺癌辨病,辨證,辨癥三位一體的診療模式。尋找中醫(yī)辨證分型的微觀指標。3研究對象和方法3.1研究對象回顧性收集2000年0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腫瘤科11區(qū)、15區(qū)、19區(qū)住院治療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原發(fā)性肺癌患者3298例,按照納入排除標準篩選后,最終臨床資料及檢查結果齊全的患者共281例。其中男性192例,女性89例;年齡分布在31歲-87歲之間,分期及病理類型明確。具有入院2天內進行的血脂水平、凝血功能、血常規(guī)等檢驗檢測結果。3.2研究方法3.2.1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采用衛(wèi)生部編著《原發(fā)性肺癌診療規(guī)范(2011年版)》的原發(fā)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診斷標準;血脂指標參考范圍參照《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07版);凝血指標參考范圍參照廣安門醫(yī)院《實驗室檢查常規(guī)》;中醫(yī)證候辨證標準參照《中醫(yī)證候診斷治療學》及《中醫(yī)診斷學》教材第6版并結合臨床實際,進行辨證分型。3.2.2將收錄的281例肺癌患者病例資料信息按照自行設計的《原發(fā)性支氣管肺癌患者凝血功能及血脂水平臨床觀察登記表》填寫登記。收集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理類型,病程分期,臨床癥狀,四診資料信息,進行統(tǒng)計分析。3.2.3血脂水平單項分組:總膽固醇(TC)升高組,甘油三酯(TG)升高組,高密度膽固醇(HLD-C)升高組,低密度膽固醇(LDL-C)升高組,TC降低組,TG降低組,HLD-C降低組,脂蛋白a[LP(a)]升高組;血脂水平復合項分組:血脂升高組,血脂降低組,血脂紊亂組,血脂正常組;將凝血指標按照單項分組:凝血酶原時間(PT)升高組,PT降低組,PT正常組;凝血酶原時間活動度(PT%)正常組,PT%降低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升高組,APTT降低組,APTT正常組;凝血酶時間(TT)升高組,TT降低組,TT正常組;纖維蛋白原(FIB)升高組,FIB降低組,FIB正常組;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升高組,FDP正常組;D二聚體(D-Dimer)升高組,D-Dimer正常組;血小板(PLT)升高組,PLT降低組,PLT正常組;分別從性別,年齡,病理類型,臨床分期,KPS評分進行組間差異分析;將研究對象血脂指標與凝血功能指標兩兩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四診資料、辨證分型進行頻次頻率統(tǒng)計。4研究結果4.1血脂單項指標分析血脂單項指標異常表現(xiàn)在HDL-C降低者116例(41.30%),HDL-C升高者20例(7.10%),LDL-C 升高者 84 例(29.90%),LP(a)升高者 66 例(23.50%),TG升高者61例(21.70%),TG降低者9例(3.20%),TC升高者54例(19.20%),TC降低者3例(1.10%);相關因素分析中:年齡與TG呈負相關(R=-0.2304,P0.0001),與HDL-C呈正相關(R=0.1282,P0.05),與其余指標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男性組和女性組與LP(a)指標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其余指標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男性在LP(a)指標上略高于女性。不同病理類型、臨床分期、KPS評分與血脂單項指標相關性分析無統(tǒng)計學差異。4.2血脂復合指標分析在研究對象的復合分組中,血脂升高組比重最大。血脂升高組100人(35.50%),血脂紊亂組64人(22.70%),血脂降低組60人(21.30%),血脂正常組57人(20.20%)。分別從性別,年齡,KPS評分,病理類型,臨床分期等角度分析組間差異,結果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3凝血指標異常分布凝血指標異常主要表現(xiàn)在D-Dimer升高概率為63.70%;FIB升高概率為49.10%,降低概率為3.20%;FDP升高概率為28.10%;PLT升高的概率為25.60%,降低概率為0.40%;TT升高概率為22.40%,降低概率為12.50%;APTT升高概率為12.10%,降低概率為8.90%;PT升高概率為8.50%,降低概率為1.80%;PT%無升高患者,降低概率為8.20%。凝血指標相關因素分析中:年齡與凝血單項指標相關性分析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KPS評分與FDP呈負相關(R=-0.1278,P0.05),KPS評分與其余指標相關性分析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男性組和女性組在凝血指標PT,APTT單項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其余凝血指標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女性在PT,APTT指標上高于男性,提示女性肺癌患者的高凝狀態(tài)略低于男性;病理類型與凝血指標在PLT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其余各項無統(tǒng)計學意義;臨床分期與凝血指標在FDP、D-Dimer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FDP、D-Dimer與分期程度呈正相關;與其余各項無統(tǒng)計學意義。4.4血脂水平與凝血功能的相關性分析將血脂指標與凝血指標兩兩變量進行相關分析,在56組相關性分析中,33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相關率達59%。其中TC與PT%具有正向相關性,與PT、APTT具有負向相關性(P0.01);TG與FIB、FDP、PT%具有正向相關性,與PT、APTT具有負向相關性(P0.01);HDL-C與PT%具有正向相關性,與PT、APTT、FIB、PLT具有負向相關性(P0.01),與FDP具有負向相關性(P值=0.01990.05);LDL-C與PT、APTT具有負相關性(P0.01);APOA1與PT%具有正相關性、與PT、APTT、FIB、PLT、FDP、D-Dimer具有負相關性(P0.01);APOB與TT具有正相關性,與PT%、PT、APTT、FIB 具有負相關,(P0.01);LP(a)與 PT、APTT、FIB、PLT、FDP具有正相關性,與PT%具有負相關性(P0.01)。得出結論凝血功能與血脂水平的相關性表現(xiàn)在高凝狀態(tài)指標與TC、TG、LDL-C、APOA1、APOB、LP(a)指標呈正相關;與HDL-C指標呈負相關。4.5中醫(yī)證候分析4.5.1癥狀分布對281例研究對象的臨床癥狀進行頻數(shù)與頻率統(tǒng)計,調查表中的常見癥狀參照《惡性腫瘤中醫(yī)診療指南(2014版)》進行設計,未列出者予以補充填寫。癥狀頻率由高到低依次為:神疲乏力、疼痛、食欲不振、胸悶氣短、失眠、咳痰、便秘、咳嗽、痰中帶血、口燥咽干、自汗盜汗、皮膚瘙癢、心悸、反酸燒心、畏寒肢冷、發(fā)熱、腹脹、夜尿頻多、聲音嘶啞、腹瀉、神志淡漠、頭暈、五心煩熱。4.5.2舌象對所有研究對象的舌象(舌色,舌形,苔質,苔色)進行統(tǒng)計分析整理出10種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舌象,頻率由高到低依次為:苔白、舌紅、苔膩、舌暗、舌淡、苔薄、舌邊齒痕、少苔、苔厚、苔黃。綜合舌象以舌暗紅苔白膩為主。4.5.3脈象對所有研究對象的脈象進行統(tǒng)計分析,頻率由高到低依次為:脈細、脈弦、脈滑、脈數(shù)、脈弱、脈澀、脈沉、脈緩。4.5.4中醫(yī)證型分布16種辨證分型按照比例權重,頻率由高到低依次為:氣陰兩虛型;痰濕瘀阻型;氣虛血瘀型;陰虛熱毒型;痰濕型,氣陰兩虛痰瘀內阻型,氣虛痰濕瘀阻型,氣滯血瘀型,氣虛痰濕型,陰虛痰熱血瘀內阻型,血瘀型,陰虛型,氣陰兩虛飲停胸脅型,陰虛痰熱型,痰熱型,氣虛型。辨證分型與血脂指標及凝血指標的相關性分析中:不同證型與血脂指標相關性分析,P0.05,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不同證型與凝血指標FDP、D-Dimer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其中痰濕瘀阻型FDP、D-Dimer指標高于其它證型。5結論5.1中晚期肺癌患者普遍存在血脂水平異常與凝血功能異常;5.2臨床資料與血脂及凝血單項指標相關性方面:女性患者較男性患者更易出現(xiàn)高凝狀態(tài);高齡患者血脂狀態(tài)趨于正常(年齡與TG呈負相關,與HDL-C呈正相關);PLT指標與鱗癌相關度高于其它病理類型;FDP、D-Dimer升高可作為痰濕瘀阻證微觀辨證因素,同時提示有較高復發(fā)轉移風險;5.3中晚期肺癌血脂水平與凝血功能存在明確相關性,高凝狀態(tài)指標與TC、TG、LDL-C、APOA1、APOB、LP(a)呈正相關;與HDL-C呈負相關;明確了基于痰瘀相關理論討論肺癌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策略的合理性。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73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齊襄;朱曉丹;胡凱文;安超;;253例原發(fā)性肺癌轉移特征及中醫(yī)證型分析[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5年10期
2 樊華;;中晚期周圍型肺癌臨床分期病理分型與中醫(yī)證型相關性分析[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4年23期
3 趙以勤;;化療對晚期肺癌患者凝血、纖溶系統(tǒng)的影響及低分子質量肝素鈣對其干預效果[J];慢性病學雜志;2014年08期
4 李文舉;;葶藶大棗瀉肺湯合導痰湯聯(lián)合化療治療痰瘀阻肺型肺癌20例的療效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4年30期
5 陳泉芳;王威;鄒小英;凌志安;巫艷彬;孔晉亮;徐邦浩;杜清華;;肺癌化療患者合并靜脈血栓栓塞癥的危險因素及治療分析[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4年06期
6 李艷華;魏素菊;;凝血功能與非小細胞肺癌相關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肺癌雜志;2013年12期
7 龔亞斌;王中奇;徐振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痰濕證與外周血免疫指標相關性研究[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年04期
8 黃愛本;龐莉;蔣延文;方秋紅;馬迎民;;肺癌患者手術及化療前后血脂水平的變化及意義[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3年02期
9 唐引引;徐立然;;原發(fā)性支氣管肺癌中醫(yī)證型和用藥規(guī)律分析[J];中醫(yī)學報;2012年03期
10 吳建春;李雁;;原發(fā)性支氣管肺癌中醫(yī)證治規(guī)律的研究[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年06期
,本文編號:166338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zlx/1663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