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間質比對膽囊癌的預后預測價值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2-14 21:33
本文關鍵詞: 膽囊癌 腫瘤間質比 腫瘤微環(huán)境 預后 出處:《青島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背景與目的:膽囊癌(gallbladder cancer,GBC)是膽道中發(fā)病率最高且最具侵襲性的惡性腫瘤,由于膽囊癌患者初期無顯著的癥狀,所以給早期診斷及治療帶來一定困難,區(qū)域淋巴結狀態(tài)和腫瘤浸潤深度是膽囊癌的兩大最重要的預后因素,除此之外,組織學亞型也是影響預后的重要因素。膽囊癌治療和判斷預后的主要依據(jù)是臨床分期與腫瘤細胞特性,然而,同一分期的患者經常有著顯著不同的預后,所以,在當前的膽囊癌治療研究當中,需要探究其他因素對預后的影響。近年來,腫瘤間質比(tumor-stroma ratio,TSR)作為多種實體腫瘤獨立的預后因子,已經引起了腫瘤學研究人員的高度重視。然而,在膽囊癌研究領域中,腫瘤間質比對腫瘤患者生存預后的預測價值還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究腫瘤間質比對膽囊癌的預后預測價值及腫瘤間質比與其他已知的膽囊癌預后因子、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方法:本文選取了51例行外科手術治療的膽囊癌患者,患者的手術方式包括膽囊癌根治術、單純膽囊切除術和姑息性手術治療,剔除了行術前放療、化療的患者。腫瘤間質比具體數(shù)值的評估是由兩名觀察者利用蘇木精-伊紅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獨立進行,首先在40倍放大倍數(shù)下選擇每一張切片中腫瘤浸潤最嚴重的區(qū)域,然后在100倍放大倍數(shù)下對同時具有腫瘤細胞與腫瘤間質的區(qū)域進行評估。根據(jù)腫瘤間質比的不同將51例膽囊癌患者分為兩組,間質所占比例小于50%時,將其定義為腫瘤間質稀乏組(stroma-poor group),間質所占比例大于50%時,將其定義為腫瘤間質豐富組(stroma-rich group)。本文利用Mann-Whitney檢驗、卡方檢驗、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和Cox回歸分析等統(tǒng)計方法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數(shù)據(jù)分析過程中,刪除了與膽囊癌無關的死亡病例。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繪制了生存曲線,利用Log rank檢驗分析了不同組別間的統(tǒng)計學差異。利用Cox比例風險模型中單因素與多因素分析方法預測影響總生存期預后指標的風險比(HR)與95%置信區(qū)間(CIs)。只有單因素分析中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才被納入多因素分析。所有的統(tǒng)計學分析均為雙側分析,且認為P0.05時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腫瘤間質比與UICC T分期有顯著關聯(lián),腫瘤間質豐富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為6個月(95%CI,4.47 7.54),與之相對比的腫瘤間質稀乏組患者中位生存期為17個月(95%CI,3.64-30.36),腫瘤間質豐富組的3年總體生存率為7.2%,而腫瘤間質稀乏組的3年總體生存率為19.7%。與腫瘤間質稀乏組相比,腫瘤間質豐富組的預后較差(log-rank P=0.004)。單因素分析統(tǒng)計結果顯示:腫瘤間質比、分化程度、p TNM期和手術方式都與總體生存率有關。其中,腫瘤間質比的風險比為2.428(95%CI,1.29-4.58;P=0.006)。然而,通過多因素分析,并未得出腫瘤間質比是膽囊癌的獨立預后因素的結論,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證明。結論:通過本研究證明:腫瘤間質比是膽囊癌的重要預后因素,腫瘤間質豐富的膽囊癌患者總體預后較差。
[Abstract]:Background and Objective : Cancer ( GBC ) is the highest and most aggressive malignant tumor in the biliary tract . n-Meier鐢熷瓨鍒嗘瀽鏂規(guī)硶鍜孋ox鍥炲綊鍒嗘瀽絳夌粺璁℃柟娉曞瀹為獙鏁版嵁榪涜澶勭悊.鏁版嵁鍒嗘瀽榪囩▼涓,
本文編號:151166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zlx/151166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