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DR基因多態(tài)性與TACE治療肝細胞癌預后的關系
本文關鍵詞:KDR基因多態(tài)性與TACE治療肝細胞癌預后的關系
更多相關文章: 肝細胞癌 基因多態(tài)性 肝動脈化療栓塞術 KDR預后
【摘要】:背景和目的肝癌(Liver Cancer)是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常見惡性腫瘤。2012年,全世界約有782500例新發(fā)肝癌、745500例肝癌死亡病例,而僅在中國地區(qū),新發(fā)病例及死亡病人就占了其中50%,并且發(fā)病率、死亡率仍然逐年上升。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 HCC)占肝癌約80-90%。新生血管、淋巴管參與腫瘤生長,肝細胞癌是一種富血供的惡性腫瘤,約90%的肝細胞癌由肝動脈供血,血管生成在肝細胞癌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及其特異性酪氨酸激酶受體是最重要的血管內(nèi)皮細胞調(diào)節(jié)因子之一。KDR (kinase insert domain receptor,激酶插入?yún)^(qū)受體)是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最重要的酪氨酸激酶受體,編碼KDR蛋白的KDR基因位于第4號染色體q11-q12, KDR主要生物學作用有:1、調(diào)控內(nèi)皮細胞增殖,2、調(diào)控內(nèi)皮細胞的遷移,3、調(diào)控內(nèi)皮細胞存活,4、調(diào)控內(nèi)皮細胞通透性。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作為新一代的遺傳標記物,是指在DNA分子水平上由單個核苷酸的變異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態(tài)性,SNP分布廣泛,在人群中的發(fā)生頻率大于1%,通常只有兩種等位型,而且具有穩(wěn)定的遺傳特性,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影響基因功能,為疾病發(fā)生提供遺傳性病因。大量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遺傳因素在肝細胞癌發(fā)病中亦起重要作用。目前有關肝細胞癌SN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易感性方面,關于KDR基因多態(tài)性與肝細胞癌治療療效、預后相關性的研究較少,本課題擬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結合局部治療在肝細胞癌治療中的地位及目前遇到的問題,從基因分子水平上分析肝細胞癌的異質(zhì)性,深入了解KDR基因多態(tài)性與肝細胞癌療效的關系,尋找有意義的遺傳標記物,為肝細胞癌的個體化治療提供依據(jù)。材料與方法篩選2011年-2013年在廣東省人民醫(yī)院介入治療科收治的肝細胞癌患者,要求入組患者符合肝細胞癌的臨床診斷或病理診斷,就診時一線接受經(jīng)皮肝動脈化療栓塞術治療。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療前留取外周靜脈血,使用EDTA抗凝管保存血液標本于-80℃,利用QIAamp DNA Blood mini kits (DNA提取試劑盒)提取人類基因組DNA,并用分光光度法檢測DNA質(zhì)量。肝動脈化療栓塞術采用seldinger技術,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下使用微導管超選擇至腫瘤供血動脈,注入化療藥和碘化油的乳化劑,碘油栓塞后再予栓塞供血動脈。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hapmap project)研究中構建了人類DNA序列中常見的多態(tài)位點模式,運用單體型分型的方法可以找出約50萬個標簽SNPs (tagger SNPs)來代表整個基因圖譜之中的SNP集合。我們在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提供的SNP公共數(shù)據(jù)庫中選取了KDR基因13個SNP位點。最后參考SNP位點所在的位置及國內(nèi)外文獻報道,再選取4個非同義突變位點(rs2305948, rs1870377, rs34231037和rs34038364),以及一個功能性位點rs2071559,采用高通量MassARRAY時間飛行質(zhì)譜生物芯片系統(tǒng)檢測入組患者KDR基因位點的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統(tǒng)計患者的基線人口學及臨床病理資料,使用修訂版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on in solid tumors,mRECIST)評價患者行TACE術后的療效,將CR+PR+SD的患者定義為疾病控制組,PD的患者定義為疾病進展組。定義無進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為首次治療之日到首次記錄到腫瘤進展(PD)或因任何原因死亡,以先出現(xiàn)者為準。統(tǒng)計分析比較疾病控制組和疾病進展組兩組間基本臨床資料的差異,分析KDR基因位點多態(tài)性基因型頻率分布,計算不同基因型肝細胞癌疾病進展的相對危險度。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比較,組間比較用Pearson's x2檢驗;兩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或非參數(shù)秩和檢驗;采用Kaplan-Meier法進行兩組間的生存分析,用log-rank方法進行組間生存率比較;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計算不同基因型頻率與所研究人群肝細胞癌疾病進展風險,以優(yōu)勢比(odds ratio, OR)及95%可信區(qū)間(confidence intervals, CIs)表示相對危險度,分析肝細胞癌和基因型的相關性。所有統(tǒng)計均為雙側(cè)檢測,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對所有獲得滿意基因分型的患者進行相關人口學特征及臨床指標統(tǒng)計分析,一共192例患者,其中159例(82.8%)為男性,33例(17.2%)為女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V表面抗原陽性的患者有152例(79.2%),沒有HCV陽性病人;所有HBsAg (+)且乙肝病毒拷貝數(shù)500拷貝/m1的患者均使用抗乙肝藥物,如拉米夫定,恩替卡韋,替米夫定等,單藥或聯(lián)合用藥。病人中位年齡為53歲,50歲以上的患者有126位。肝硬化患者98例(51.0%);水平AFP高于400ng/ml的有124例(64.5%),低于400 ng/m1的有68例(35.4%)。原發(fā)腫瘤大小范圍為直徑3.4-13cm,平均直徑為6.8cm,其中腫瘤直徑大于5cm的有146例(76.0%),小于5cm的有46例(24.0%)。癌腫病灶數(shù)目為1-8個,中位數(shù)為2個,57.8%患者病灶數(shù)≥2。肝功能按照child-pugh分級,A級的有138例(71.8%),B級的有54例(28.1%),B級的患者中42例為7分,12例為8分,無9分或者肝功能C級的患者。腫瘤侵犯門靜脈的患者61例(31.8%),無血管侵犯的患者131例(68.2%)。BCLC分期:110例(57.3%)患者為B期,82例(42.7%)患者為C期。對患者進行療效評價,其中CR者0例,PR和SD分別為42和36例,PD者114例。疾病控制組與疾病進展組中患者年齡(50歲vs≥50歲)、性別、腫瘤數(shù)目(1個vs≥2個)、AFP水平(400ng/ml vs ≥400ng/ml)、有無肝硬化、有無淋巴結轉(zhuǎn)移的分布相似,P0.05。疾病控制組與疾病進展組中患者的腫瘤分期、腫瘤直徑和有無門靜脈癌栓的分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BCLCB期患者在疾病控制組和進展組中的數(shù)目分別為56和54個,BCLCC期患者在疾病控制組和進展組中的數(shù)目分別為22和60個,分布有統(tǒng)計學差異(卡方值=11.2,P=-0.001)。腫瘤直徑5 cm的患者在疾病控制組和進展組中的數(shù)目分別為49和97個,腫瘤直徑≤5 cm的患者在疾病控制組和進展組中的數(shù)目分別為29和17個,分布有統(tǒng)計學差異(卡方值=12.6,P=0.001)。門靜脈侵犯患者疾病控制組和進展組中的數(shù)目分別為33和28個,無門靜脈侵犯患者在疾病控制組和進展組中的數(shù)目分別為45和86個,分布有統(tǒng)計學差異(卡方值=6.728,P=0.009)。年齡、性別、AFP、腫瘤數(shù)目、肝功能與PFS無關(P0.05),腫瘤BCLC分期、腫瘤大小、門靜脈侵犯與PFS有關(P0.05)。腫瘤直徑5cm較腫瘤直徑5cm的患者PFS長(18個月vs 11.5個月,P0.001)。無門靜脈癌栓的患者較腫瘤侵犯門靜脈的患者PFS長(13個月vs 10個月,P0.001)。腫瘤分期為B期的患者較腫瘤分期為C期的患者PFS長(13.5個月vs 11個月,P=0.011)。經(jīng)卡方檢驗得出基因型頻率分布符合哈迪溫伯格遺傳平衡定量,P值均大于0.05,說明樣本具有一定的人群代表性。KDR基因rs2071559位點檢測到CC、TT和CT三種基因型。CC基因型在疾病控制組和進展組中的分布頻率分別為32.0%和27.2%;TT基因型在疾病控制組和進展組中的分布頻率分別為26.9%和46.5%;CT基因型在疾病控制組和進展組中的分布頻率分別為41.0%和26.3%(卡方值=8.079,P=0.018)。KDR基因rs1870377位點檢測到TT、TA和AA三種基因型。TT基因型在疾病控制組和進展組中的分布頻率分別為20.5%和36.0%;TA基因型在疾病控制組和進展組中的分布頻率分別為34.6%和36.0%;AA基因型在疾病控制組和進展組中的分布頻率分別為44.9%和28.1%。三種基因型在疾病控制組與進展組間分布頻率比較具有顯著性統(tǒng)計學差異(卡方值=7.495,P=0.024)。其余SNPs位點各基因型在疾病控制組與進展組間分布頻率均相當,P值未見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rs2071559、rs1870377兩個位點的各基因型與基線水平的腫瘤大小、是否有門靜脈侵犯、腫瘤分期均無明顯相關性。采用log-rank方法檢驗患者各位點不同基因型間PFS的關系,rs2071559位點CC基因型和CT+TT基因型的中位PFS分別為15.0月和13.0月,P=0.006。rs1870377位點AA基因型和TT+TA基因型的中位PFS分別為15.0月和11.5月,P=0.001。其余SNP位點不同基因型的PFS比較無顯著差異。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KDR基因rs2071559位點CC基因型是肝細胞癌疾病進展的保護因素,攜帶CC基因型的患者其疾病進展的風險較攜帶另外兩種基因型的患者低(OR=0.347,95% CI=0.136-0.875, P=0.028)。KDR基因rsl870377位點AA基因型是肝細胞癌疾病進展的保護因素,攜帶AA基因型的患者其疾病進展的風險較攜帶另外兩種基因型的患者低(OR=0.131,95% CI=0.032-0.451, P=0.034).其余SNP位點與肝細胞癌疾病控制或疾病進展之間均未發(fā)現(xiàn)顯著相關。納入可能的混雜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示:巴塞羅那分期和位點是影響肝細胞癌預后的重要因素,巴塞羅那B期和rs2071559位點攜帶CC基因型的患者發(fā)生疾病進展的比率較低(OR=0.133,95% CI=0.021-0.513, P= 0.025; OR=0.415,95% CI= 0.218-0.677, P= 0.031).結論KDR基因rs2071559位點多態(tài)性和肝細胞癌患者接受肝動脈化療栓塞的臨床療效有關。
【關鍵詞】:肝細胞癌 基因多態(tài)性 肝動脈化療栓塞術 KDR預后
【學位授予單位】:南方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35.7
【目錄】:
- 摘要3-8
- ABSTRACT8-15
- 第一章 前言15-18
- 第二章 材料與方法18-35
- 第一節(jié) 臨床資料18-24
- 第二節(jié) VEGRF-2基因候選多態(tài)位點的檢測24-33
- 第三節(jié) 統(tǒng)計學方法33-35
- 第三章 結果35-52
- 第一節(jié) 研究人群的人口學資料和臨床基本資料35-36
- 第二節(jié) 臨床病理特征與預后的關系36-42
- 第三節(jié) 基因分型結果42-46
- 第四節(jié) rs2071559、rs1870377與肝細胞癌主要臨床病理參數(shù)的關系46-48
- 第五節(jié) 各基因SNP位點與肝細胞癌TACE療效的關聯(lián)分析48-52
- 第四章 討論52-62
- References62-65
- 中英文縮寫詞65-66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成果66-67
- 附錄67-69
- 致謝69-7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意,程瑞雪;肝細胞癌發(fā)生的分子機理[J];國外醫(yī)學(生理、病理科學與臨床分冊);2001年02期
2 潘平,劉愛連,宋清偉,郎志謹,付維利,孫萌;動態(tài)增強磁共振在評價肝細胞癌微血管密度中的意義[J];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01年05期
3 王莉,陸建平,王飛,劉崎,田建明;肝細胞癌射頻治療后的磁共振表現(xiàn)[J];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01年05期
4 蘇建家;實驗性肝細胞癌研究狀況[J];醫(yī)學文選;2001年01期
5 C.Brunken,P.Steiner,X.Rogiers,譚凱;肝細胞癌的保守治療——經(jīng)皮乙醇注射和冷凍療法[J];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1年04期
6 周邁;高守利;崔國平;趙凌;華京暉;王心宇;;纖維板層肝細胞癌[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1年11期
7 董繼俊,李建功,馬興久,郝敏,王鵬霄,吳力群;血清丙氨酸轉(zhuǎn)氨酶變化與肝細胞癌手術患者預后的關系[J];山東醫(yī)藥;2002年17期
8 周志剛,高劍波,楊學華,劉恒芳,管生;肝細胞癌的螺旋CT征象與病理及臨床分期間關系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2年03期
9 孫培春,吳剛,龐志剛,王廣田;肝細胞癌術后復發(fā)時間及類型的臨床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2002年04期
10 叢文銘,張樹輝;肝細胞癌少見類型介紹[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2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明華;祝峙;劉曉紅;林靜;曲建慧;陳穎;曹曉哲;王力;倪燦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與肝細胞癌發(fā)生關系的分子病理學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2 張佳林;張成鈞;劉永鋒;鐘嘉明;褚志強;程穎;;肝細胞癌病人外周血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變化及其臨床意義[A];第十二屆全國肝癌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3 董輝;;肝細胞癌4q雜合性缺失特點[A];中華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2010年學術年會日程及論文匯編[C];2010年
4 杭振鑣;陳代云;魏方全;雷松;;肝細胞癌及癌旁組織流式細胞術DNA含量及倍體檢測分析[A];2000全國腫瘤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0年
5 陳冬峨;董長垣;郭蕊;嚴亞瓊;彭飛;居穎;;肝細胞癌危險因素的風險研究[A];湖北省生物工程學會2004年年會學術報告及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6 鄭紅;;實時定量PCR法檢測肝細胞癌中Survivin基因mRNA的表達[A];第四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腫瘤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7 顧春燕;肖鋒;;精氨酸酶-1在肝細胞癌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A];第7屆全國疑難及重癥肝病大會論文集[C];2013年
8 王楠婭;李薇;;肝細胞癌的營養(yǎng)與代謝因素[A];2014《中國國際腫瘤營養(yǎng)學論壇》暨第二屆《全國腫瘤營養(yǎng)與支持治療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4年
9 李曉飛;鄭宇;;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與肝細胞癌的關系研究進展[A];第二屆傳染病診治高峰論壇暨2009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10 李威;林瑩;杜海軍;吳寶安;曾永明;陳君填;郭毓文;李蔓紅;曾毅;;Epstein-Barr病毒與肝炎病毒在肝細胞癌發(fā)生中的作用[A];肝臟病防治學術研討會及新進展學習班專刊[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中國抗癌協(xié)會臨床腫瘤學協(xié)作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 秦叔逵;治療肝細胞癌 別只盯著靶向藥[N];健康報;2013年
2 記者 王丹 管九蘋;肝細胞癌標志物研究獲新進展[N];健康報;2013年
3 吳一福;四軍醫(yī)大唐都醫(yī)院發(fā)現(xiàn)硒蛋白P與肝細胞癌發(fā)生有關[N];中國醫(yī)藥報;2007年
4 黎彬;肝癌研究重要進展——預測肝癌轉(zhuǎn)移成為可能[N];中國醫(yī)藥報;2004年
5 錢文彩;α2δ1陽性細胞為新的肝細胞癌干細胞[N];中國醫(yī)藥報;2013年
6 新美;基礎研究進展推動肝臟病學進步[N];中國醫(yī)藥報;2008年
7 周金蓮;MIB-1和bcl-2表達預測肝癌發(fā)生[N];中國醫(yī)藥報;2004年
8 張金山;要靈活運用影像學提供的方法和手段[N];中國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導報;2001年
9 李杰;不能手術切除肝細胞癌的治療[N];科技日報;2006年
10 ;修復肝細胞 改善肝功能[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喬森;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與肝細胞癌臨床特征的相關性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2 曾昭沖;肝細胞癌放射治療—實驗室研究及臨床實踐[D];復旦大學;2005年
3 黃新輝;巨大肝細胞癌根治術后近期復發(fā)轉(zhuǎn)移的臨床與相關蛋白組學初步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3年
4 余微波;染色體6q25.1區(qū)域單核苷酸多態(tài)與肝細胞癌發(fā)病風險及預后的關聯(lián)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4年
5 劉安文;MAP4K4在原發(fā)性肝細胞癌中的表達及生物學意義[D];南昌大學;2009年
6 杜國清;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在啟東肝細胞癌發(fā)生中的作用[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1996年
7 齊魯楠;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乙肝病毒/黃曲霉毒素雙暴露肝細胞癌分子生物學行為的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2年
8 袁寶珠;黃曲霉毒素B_1致肝細胞癌發(fā)生的分子機制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1994年
9 喬兵兵;肝細胞癌分子標志物的篩選及其生物學功能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10 張猛;NuSAP1在肝細胞癌中的表達及其與肝細胞癌復發(fā)的關系[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長征;退變結節(jié)與肝細胞癌超順磁性氧化鐵增強磁共振成像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8年
2 薛建鋒;肝細胞癌中凝血酶敏感蛋白-1與微血管密度的研究[D];鄭州大學;2003年
3 陳紅;肝細胞癌彌散加權成像與腫瘤血管生成的相關性研究[D];川北醫(yī)學院;2012年
4 劉元;第二代測序技術對于肝細胞癌的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2年
5 陳玉國;肝細胞癌及門脈高壓患者圍手術期病毒載量及肝功能變化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6 楊志華;啟動子區(qū)甲基化對肝細胞癌鋅指蛋白331表達的調(diào)控[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3年
7 陳豪;自然殺傷細胞對肝細胞癌預后的影響[D];復旦大學;2008年
8 賈林梓;肝細胞癌及肝局灶性結節(jié)性增生染色體雜合性丟失的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9年
9 朱明杰;髓源抑制性細胞在肝細胞癌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D];蘇州大學;2012年
10 王瞿輝;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B及其變位剪切體在肝細胞癌中的表達及意義[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10499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zlx/1104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