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加語言康復治療中風失語的隨機對照研究及電針相關組穴的fMRI探討
本文關鍵詞:針刺加語言康復治療中風失語的隨機對照研究及電針相關組穴的fMRI探討
更多相關文章: 電針 fMRI 療效 語言康復 中風失語 針刺 組穴
【摘要】: 中風失語(Poststroke Aphasia)是繼發(fā)于腦卒中后的失語癥,所謂失語癥,是指由于腦損害引起語言能力的喪失和損害,是對交流符號的運用和認識發(fā)生障礙。語言是人類區(qū)別于其它動物的復雜的心理活動反應。隨著腦血管病發(fā)病率的日益升高,失語作為中風的主要并發(fā)癥狀給中風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帶來了極大傷害,嚴重影響了中風病患者的生存質量。故加強中風失語的研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現代語言學、心理學、神經功能評價量表和功能影像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為評價失語癥的臨床療效和探索失語癥的發(fā)生和恢復機制提供了契機。本項研究針對中風失語的中西醫(yī)研究現狀對卒中后運動性失語患者進行了臨床隨機對照研究和電針失語相關組穴功能影像學實驗研究。 1臨床研究 目的:通過針刺加語言康復治療49例卒中后運動性失語的隨機對照研究,比較針刺加語言康復訓練治療和單純語言康復訓練治療的療效,觀察中風失語患者的入組當天、治療1個月、治療3個月的癥狀及證型特點,并分析卒中后運動性失語和經典運動性失語的腦損傷部位的異同。對10例以左側基底節(jié)損傷為主的失語癥患者的語言障礙特點及影像學資料進行多方位的總結和討論。 方法:首先據診斷和納入標準,納入病例49例,隨機分入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27例,對照組22例;治療組采用針刺加語言康復訓練治療,對照組采用單純語言康復訓練治療。療程為3個月。分別在三時點進行臨床調查,三時點相同的測評項目為:語言評估、四診信息調查、證候判定、BDAE分級評價,其中入組當天還要進行一般資料、NIHSS量表、BI指數調查,并留存影像學資料;治療3個月測評項目還有NIHSS量表、BI指數調查。觀察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X2檢驗、T檢驗、多元方差分析等方法。對10例左基底節(jié)區(qū)損傷為主的失語癥患者在發(fā)病后12周采用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的漢語標準失語癥檢查表對10例患者進行評價,同樣留存影像學資料,對其語言評價結果和影像學資料在語言學、神經影像學、神經解剖學、認知學等方面進行細致分析。 結果:(1)在聽理解、說、出聲讀、聽寫、描寫方面,治療組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其中在說、描寫方面,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極顯著,P0.01。(2)對入組當天與治療1個月、入組當天與治療3個月的BDAE嚴重程度分級的數據進行差值的組間比較,結果顯示:針刺治療1個月后治療組和對照組差異不顯著,p0.05;而治療3個月后,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3)對治療3個月后的NIHSS和BI指數評分的改善進行組間比較,P0.05,組間差異不顯著,無統(tǒng)計學意義。(4)探討年齡、性別、疾病性質和文化程度對治療1個月的療效影響,結果顯示:上述因素對療效無明顯影響( p0.05 ),治療3個月的情況同治療1個月。(5)入組當天患者的證型以氣虛為主,其次為陰虛;治療1個月后,氣虛明顯好轉,痰濁表現突出,其次為氣虛;治療3個月后,又以氣虛為主,其次為痰濁。(6)入組當天癥狀以錯語、健忘、舌紅居首位,其次是表情淡漠、偏身麻木;經過1個月的治療以后,偏身麻木居于首位,其次是健忘、舌紅;治療3個月后,困倦乏力居首位;其次為健忘,全程健忘出現的頻次最高,且偏身麻木、舌淡紫貫穿臨床觀察始終。(7)東直門醫(yī)院留存的23例MRI圖像數據疊加結果顯示:卒中后運動性失語的腦損傷部位涉及到皮層及皮層下的廣泛結構,以左側基底節(jié)出現的頻次最高,其次是顳葉皮質,再次是額、頂葉皮質,右側基底節(jié)區(qū)也有損傷。(8)10例左基底節(jié)性損傷的失語癥患者與傳統(tǒng)的基底節(jié)性失語的語言障礙表現有部分共性,如在流暢性、構音、韻律等方面較符合以往總結的基底節(jié)性失語的特點。但由于個體差異,出現了富有個性特點的語言損傷特征。如出現了大量錯語、持續(xù)記憶、語法障礙、復述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等;而且閱讀及書寫未顯示嚴重障礙;其名詞好于動詞。 結論:(1)針刺加語言康復訓練治療方案對聽理解、出聲讀、聽寫、說、描寫均有療效,尤以說、描寫改善明顯。針刺加語言康復訓練治療方案的療效肯定。(2)患者三時間點從氣陰兩虛轉為痰濁,并有化熱之勢,最后出現痰濁挾氣虛之象,血瘀貫穿于疾病演變之始終。(3)失語癥類型的診斷主要依據是失語癥的癥狀模式,而非單純依據病灶部位,傳統(tǒng)的Broca失語的損傷部位應重新被審視,推測運動性失語的病灶部位不僅僅局限在額下回,而是涉及到顳、頂葉皮質及皮質下的廣泛區(qū)域。(4)語言產生有復雜的心理學背景,語言癥狀具有較強的個體性;谡Z言模塊的相對獨立性和基底節(jié)功能的復雜性,失語癥狀有復雜多樣的特點。 2功能影像學實驗研究 目的:基于前期臨床研究結果,對其中的有效組穴——通里、懸鐘的中樞效應進行細致研究。通過功能磁共振觀察針刺語言相關組穴對失語癥患者的中樞效應來解讀針刺對語言的治療作用,并探索失語癥的恢復機制。 方法:(1)對1例皮層下失語和皮層失語的志愿者行針刺通里、懸鐘1個月,用漢語標準失語癥檢查表在治療前后進行語言學評價。(2)皮層下?lián)p傷的失語患者實施電針左、右通里、懸鐘;根據實驗結果制訂實驗方案進一步對皮層損傷和皮層下?lián)p傷的患者進行研究。對皮層損傷的失語癥患者和9例健康志愿者實施電針時,設立了空白組、左側通里、懸鐘組和左側假針組。(3)實驗采用組塊設計模式,靜息階段與刺激階段交替;運用fMRI中的BOLD技術及SPM2軟件分析方法來顯示腦皮質功能區(qū)的激活情況,所有圖像t檢驗時閾值設定P0.01、激活體素15的激活區(qū)為感興趣區(qū)。 結果:電針左側通里、懸鐘對三類實驗對象共同激活的腦區(qū)有雙側顳上回、顳橫回、島葉、中央前回;皮層損傷的失語癥患者和健康人的左側針刺組減左側假針組,均出現顳葉激活。健康被試電針后激活的腦功能區(qū)的簇數高于失語癥患者。電針皮層下?lián)p傷患者的左側組穴,未出現皮層下的激活;而電針皮層損傷患者的左側組穴后,出現了損傷處的腦組織激活。三實驗電針左側目標穴位后均出現了雙側顳葉的激活,且左側大于右側。 結論:針刺通里、懸鐘對語言障礙的恢復有積極作用。語言功能受廣泛分布于腦組織中的網絡所控制,故其功能定位是相對而言的。語言功能的恢復機制尚待進一步研究。 3創(chuàng)新點 在治療方法方面:選用傳統(tǒng)的針刺治療和現代的語言康復訓練治療相結合的方法;在療效評價方面:運用了現代評價手段評價針刺加語言康復治療的療效;在穴位組合和針刺手法方面:首次選用了通里、懸鐘組穴和運用了揚刺手法;在臨床研究設計方面:采用群組研究與病例分析相結合,從多視角探索失語癥;在電針功能磁共振實驗設計方面:實施失語癥患者的單被試自身對照、失語癥患者和健康人組對照;組內采取左、右穴位針刺對照、左側穴位針刺和左側假針作對照。 在未來探索失語癥的發(fā)生、恢復機制及評價針刺療效的研究工作中,還應將語言任務與針刺穴位的腦功能成像研究相結合,以語言學量表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為評價手段,多時點、動態(tài)評價中風失語。
【關鍵詞】:電針 fMRI 療效 語言康復 中風失語 針刺 組穴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R246.1;R743
【目錄】:
- 中文摘要4-7
- 英文摘要7-11
- 英文縮略詞表11-12
- 上篇 文獻復習12-40
- 綜述一 中風失語中西醫(yī)研究現狀分析12-23
- 綜述二 失語癥的功能磁共振研究進展23-30
- 綜述三 針刺腦功能成像研究進展30-36
- 綜述四 失語癥康復治療研究現狀分析36-40
- 中篇 臨床研究40-73
- 前言40-41
- 第一部分 針刺加語言康復治療49 例卒中后運動性失語的隨機對照研究41-63
- 資料與方法41-46
- 結果46-56
- 討論56-63
- 第二部分 10 例左基底節(jié)區(qū)損傷為主的失語癥狀學研究63-70
- 資料與方法63-64
- 結果64-66
- 討論66-70
- 結語70-73
- 下篇 實驗研究73-89
- 前言73-74
- 實驗一 電針通里、懸鐘穴對1 例皮層下?lián)p傷的失語癥患者的語言功能和fMRI改變的初步探討74-81
- 材料與方法74-76
- 結果76-78
- 討論78-81
- 實驗二 電針通里、懸鐘穴對1 例皮層損傷的失語癥患者的語言功能和功能影像學觀察81-86
- 材料與方法81-83
- 結果83-84
- 討論84-86
- 實驗三 健康人電針通里、懸鐘穴的fMRI觀察86-89
- 材料與方法86
- 結果86-87
- 討論87-89
- 第四部分 總體實驗討論89-93
- 古今選穴探悉89
- 實驗設計與質量控制89-90
- 激活的語言功能解剖部位分析90-91
- 激活腦區(qū)的解釋91-93
- 結語93-97
- 附圖97-99
- 附件99-108
- 附件1 腦血管疾病診斷標準99-101
- 附件2 中風病證候分類標準101
- 附件3 BDAE失語癥嚴重程度分級標準101-102
- 附件4 簡短精神狀態(tài)量表(MMSE)102-104
- 附件5 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104-107
- 附件6 Barthel 指數(BI)107-108
- 致謝108-109
- 個人簡歷109-11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董莘,曲勝;磁共振功能成像對腦腫瘤病人腦功能的評估作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2年06期
2 王小姍,狄晴,曹輝,張穎冬,孫駿謨,李麗云,劉買利;特殊感覺障礙人群(盲人)腦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4年05期
3 ;通過fMRI觀察刺激經穴引起腦激活[J];國外醫(yī)學.中醫(yī)中藥分冊;2003年03期
4 何立巖,伍建林;磁共振腦功能成像的原理及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02年03期
5 張權 ,張云亭;手運動及感覺BOLD-fMRI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臨床放射學分冊;2004年05期
6 王葦,漆劍頻,夏業(yè)玲,黃曉琳,李文迅,王承緣;人腦運動皮質對針刺足三里和陽陵泉反應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4年08期
7 ;fMRI可檢測早期阿爾茨海默病[J];河南醫(yī)學研究;1999年03期
8 ;電針作用對鼠腦單胺氧化酶活性的影響[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yī)學版);1976年S2期
9 楊順益;電針搶救呼吸衰竭67例的初步體會[J];新中醫(yī);1976年06期
10 劉鸞;陸利;彭榮松;李楚杰;;電針足少陰腎經穴位對腎臟排磷(P32)的影響(摘要)[J];吉林醫(yī)科大學學報;196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馬文珠;周培娟;趙春華;;電針三陰交緩解分娩痛的臨床觀察[A];全國中醫(yī)藥疼痛高峰論壇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疼痛學分會成立大會會刊[C];2010年
2 高志雄;王威;;電針上巨虛對內臟痛敏大鼠模型的影響[A];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C];2011年
3 李春香;李巖;吳淑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泌尿系統(tǒng)體外碎石術后并發(fā)癥41例[A];第四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養(yǎng)生學與康復醫(y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劉U,
本文編號:59020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zhxiyjh/590208.html